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量却不会变,因而平均到单位产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

1.请问使用价值量为什么越多?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由其本身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性质决定的吗?而且使用价值是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才实现的,使用价值量如何理解?2.形成的价值量不会变是指总价值量吗?如果是总价值量,那么总价值量不变是人为假设还是根据前面文字从逻辑上推断出来的?


抛开「使用价值」「价值量」这些马克思从古典经济学里面的继承而来的概念,翻译成大白话:

与1天1个工人生产1台手机相比,1天1个工人生产2台手机,

1、从效率上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从结果上看,产品增多了。

使用价值量的多少,就是产量本身。

继续上述的例子。假设手机除人工之外的物料成本是500元,人工成本200元/天。

2、工人无论是生产1台手机,还是2台手机,获得的收入都是200元。那么,生产1台手机的价值量是700元/台,生产2台手机是600元/台。

无论是700-500,还是600*2 - 500*2,结果都是200,也就是说「形成的」价值量不变。

但价值总量是变化的,一个是700,另外一个是600*2,即1200

3、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所谓绩效工资或者说是计件工资的存在,人工成本是改变的。

但这句话里劳动生产率、使用价值量、形成价值量是相互制约的,并不会因为单一因素的数值变化本身影响结论本身。

4、给这句话一个不简单的推论:

货币,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里,属于一种特殊的商品。

既然「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量却不会变,因而平均到单位产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那么,存在一个「自然利率」,或者说存在一个「自然的货币扩张系数」,则在「信用货币」的状态下,货币存在一个「自然贬值」的状态。因此,即便穷人、富人收入等比例增长,穷人的收益也要小鱼富人。


1.商品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就是说在同等前提条件下,商品数量越多,使用价值总量越大,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产生的使用价值物质承担者越多,因此使用价值总量变大。

2.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但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却会反而降低,因为价值总量不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增加,原因是因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同,不是一个概念,价值也不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和物品性质共同决定的。

价值不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这里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生产时间决定的,也就是所耗费的一般无差别劳动量决定的。

抽象的谈论理论可能很难理解,我举个例子。

ABCD都是生产矿泉水的部门资本家,由于再正常的劳动条件下,生产一万瓶瓶矿泉水需要一天,每一万瓶矿泉水的价值量就被这必要的一天生产周期所决定。而每一万瓶矿泉水假设卖两万元,因此他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出来就是两万元,此时,价值与价格相等,价格规律作用正常起效果。

假如资本家A想赚取更多的钱,率先改进生产技术,一天生产了两万瓶矿泉水,此时,他的单位劳动生产率提升了百分之百,每一万瓶矿泉水依然卖两万,他每天赚取四万元,而BCD赚取每日依旧是两万元,其实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看,矿泉水的单位价值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A生产的矿泉水的单位价值量缺比行业更低了,因为它所花费的无差别劳动量更低。此时,A赚取的是比BCD更高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指用低价值量的商品作为社会平均价值量的商品销售,因此BCD在发现A率先改进了技术后,也会想法设法改进技术,否则会被淘汰。因为A可以降低自己的超额利润率来达到淘汰BCD的目的,比如A把每一万瓶矿泉水价格降低到一万元,由于生产率高,每天生产两万瓶,依旧有利可图,所谓薄利多销。但是BCD产量低,所消耗无差别劳动多,无法达到降价目的,因此者也解释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技术进步十分快速。

此时价值规律作用依旧起作用,价格与价值量匹配,只是对于A来说,价值规律已经被歪曲,他用低价值量享受到了高价格,此时他的价格高于价值。

当BCD也采取了和A一样的技术生产时,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整体提高百分之百,所以整个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都得到缩短,因此所有矿泉水的价值量都发生改变。单位价值量降低,价值总量也下跌,因为耗费的无差别劳动量普遍下跌,价格下跌,因为大规模供给供求影响了价格。此时整个行业价值规律作用又归位,不再对任何人歪曲,价值于价格等同,直到某个人又革新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

一个新的循环就又开始了。

3.总价值量不变既不是人为推出来的,也不是假设的,是相对的,是指在当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价值总量与单位行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总量之间的相对不变,也可以指不同时间前提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总价值量的相对变化。


谢邀。

(1)使用价值量好理解,2台轿车是1台轿车的两倍,2斤大米是1斤大米的两倍之类。但不同种的使用价值具有质的不同,不能加总。这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死穴,叫做两个剑桥之争。

(2)关于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关系,《资本论》没有说清楚,上述观点是错误的。这是《资本论》的不足之处。

(3)大致说来,劳动生产率提高,所生产的价值也会增加。但劳动生产率概念本身是很复杂的,比如个别劳动生产率、行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一般劳动生产率、平均劳动生产率、边际劳动生产率等等,因而劳动生产率与价值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需要专门分析。


1,使用价值是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2,价值是社会总价值,也可以片面理解为货币。


原题目容易引起的迷惑是因处在一个不需要不变资本,只需要人力来生产的范畴下来说的抽象表述,这不是很适合人的直观认识。

我们将这一抽象联系下实际,放入生产资料等来说,将文中的「价值」替换为单纯由劳动所创造出的价值(不包含生产资料的价值()。马政经中,生产资料的价值直接转化加入最终产品中,保持不变。

一小时社会平均劳动在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出的劳动价值量是相等的。

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如1小时,生产的产品增多,使用价值自然增多。但是这一小时生产出的、包含在产品中的劳动价值不变。

有所偏离,并不严谨但直观的例子,就是原来社会平均劳动一小时产棉10斤,卖10元,投入的生产资料占2元。现平均劳动一小时产棉100斤,只卖28元。投入的生产资料占20元。劳动产出还是8元。

楼主的第二问最后一句很有思考力,点赞!马恩的不足在于,并未出现一个价值交换主导的前资本主义时代,价值相较于价格并不具备优先性。萨缪尔森并非最早,可能也并非最深刻,但却是最出名的提出了「复杂的迂回」。萨缪尔森的意思是,价值由价格出发,经过复杂迂回回到价格体系来解释政经。任何一种东西都可经过复杂迂回成为另一种东西。

不管怎么说,价值观念并非是历史中拥有的,而是逻辑的。

以下内容超纲和复杂,只是简单总结。可看可不看,理解多少是多少,不必过于纠结。

这一逻辑提法还具意义吗?

偏重于交换价值的实现和提高常是资本拜物教的一种重要表现。当代的消费主义,符号经济便是相较劳动更为注重交换价值的产物。资本通过制造观念、意识等去大幅抬高产品的交换价值,即价格。凝结在这些商品中的劳动又提高了多少呢?

金融资本远超生产资本产出,这是不是又带来了种种不协调的,反对资本主义自身生产力的现象,制造种种危机呢?

马克思其实反对劳动价值这一提法,认为这两词放在一起是同义反复。由此出发,便可理出对马克思有重大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至马克思本人提出的共产主义的发展脉络。


因为马克思说的是新话(Newspeak),不是正常人过去使用的老话。

新话中很多词语的定义与老话意思是有出入的,所以你不能站在正常人交流所使用的老话的角度去理解他说的意思,一定要融入到新话的语境中去理解。

新话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图标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1,在新话当中「好」(good)是指「喜欢老大哥」(to love Big Brother),「坏」(bad)则已被「不好」(ungood)取代,那么人们就无法说出「老大哥是坏的」(Big Brother is bad),只能说「老大哥是不好的」(Big Brother is ungood),而这带有一种不证自明的荒谬。

2,如果你百度「资本」一词的释义,会看到这么一条:

.经济学用语。指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十一:「宗马氏 的说,入十六世纪初期,才有了资本。因为他所谓资本,含有一种新意义,就是指那些能够生出使用费的东西。」

我勒个去,你把资本直接定义成剥削手段了,那还需要证明资本家在剥削吗?

3,因为新话中的单词比老话少,所以是没把法用新话来翻译老话的。

比如亚当.斯密说:

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 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 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 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 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 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著 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 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 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这一大段老话在新话当中只能用一个简单的片语来概括——资产阶级的辩护词。要完整的把它翻译成新话是不可能的。

4,用老话翻译新话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老话比新话的辞汇丰富。

我可以尝试用老话把题主的问题翻译一下,不过要声明在先,这肯定是脱离马克思的新话语系了。并且老话比较庸俗,不像新话那么有「哲学高度」。

在老话当中,如果价值是指一种价值存在的话,它的意思和使用价值的意思是一样的。有使用价值就有价值存在,没使用价值就没价值存在。

那么交换价值呢?交换难道不也是使用方式之一么。如果交换价值也是一种价值存在的话,那么这种价值存在是包含于使用价值当中的。

但是你如果价和值两个字拆开来,那就是另一个意思了。就像「价值几何」,它不是一种几何学,而是价格值多少的意思。所以交换价值这个词还有另外一种理解,你可以把它拆开来,意思就变成了:交换的时候价格值(多少)。这时候它的意思是指价格,而不是价值存在。

这当然是中文表达方式的问题,那么在洋文当中是不是也一样呢?我们看看马克思自己怎么说:

看明白了吧,马克思所说的价值,不是「价值存在」(名词),而是价格值(动词)多少的意思,无论这个价格(值)是指供需决定的价格(值),还是某个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决定的长期平均价格(值)。

因为新话的辞汇比较少,一个词要兼顾老话当中好几个词的意思,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特别当心。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财富,最早给财富下定义的色诺芬,认为财富就是对占有者有用的好东西,如马、羊、土地等等就是财富。这很好理解,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中心词是东西,具有使用价值是东西的定语。可是,亚里士多德「更为明确」地指出:「真正的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你看,什么东西一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它就容易变味儿,经过亚里士多德一拔高,东西没了,财富直接就是使用价值。

到了马克思这里,价值一词兼顾了老话当中好几个意思:价格,财富,价值。剥开他的哲学伪装,把这几个意思分清楚,马克思的话就很好理解了。

他的意思是: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出来的财富越多,在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隐含条件),这些财富对应的货币价值是不变的,平均到单件商品上的价格就会下降。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货紧缩。

就这么简单?

嗯,就是这么简单。

「哲学余下的任务仅仅是语言分析而已」——维特根斯坦。


谢题主邀。我不知我理解得对不对;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讲几点背景知识。

(1)关于「使用价值」量的增加

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卖方通过出让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兑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买方则恰好相反。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交换价值。

因此,干脆就有知乎大佬张义潮等人把使用价值等同于实物向量。虽说细说起来还是有点区别的,但在本题下没有意义,就不展开了。

(2)关于交换价值量的减少

首先,是生产要素论。亚当斯密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自然资源)、资本(社会财富积蓄)和劳动,后面的经济学家又增添了许多新的生产要素,最后生产要素论成为一种赤裸裸的分配理论,就没人爱去讨论了。

因此,从生产要素论中脱胎而出的马克思主义,宣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强调的是劳动人民对生产果实的法理独占。

又,我们知道,生产所用的原料、设备也是有价值(固化劳动)的,因此加工工人通过劳动赋予的,是商品的附加值部分(W-c)。

然后,是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雇佣劳动,泛化的资本主义关系是雇佣关系。雇佣的本质用钱(佣金)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卖方出卖自由,买方购买效用。

具体而言,出于出卖自由的本质,劳动力价格应与雇佣时间成正比,且与劳动强度成正比。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透明性,计时工资只与雇佣时间成正比。

现在把两边等同。相同时间,劳动力价格不变;劳动生产率提高,每件商品分得的附加值减少。

最后的问题。剩余价值m是如何消失的?个人猜测,这指的是完全自由市场,通过竞争,产业资本总体的利润率为零。利息率具有滞后性,通常要靠经济危机才能调节。

然而这岂不是说资本家没有剥削吗?不是的。资本的剥削,一方面指的是借助劳动力价格的主观评判性,它尽力要以最低的工资水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各种提高劳动强度,像那些加班猝死的,嗯;另一方面,它指的是工资铁律,企业经营不善的时候,工人要陪著承担裁员、失业的风险,而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工人们却没有分享到发展的好处,企业在人工上的投入的增加仅仅表现为雇员数量的增长。结果就有「股权激励」作为改良咯……


===================================================

有关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两点疑问?

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量却不会变,因而平均到单位产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

1.请问使用价值量为什么越多?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由其本身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性质决定的吗?而且使用价值是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才实现的,使用价值量如何理解?

2.形成的价值量不会变是指总价值量吗?如果是总价值量,那么总价值量不变是人为假设还是根据前面文字从逻辑上推断出来的?

===================================================

猪肝和猪心谁更贵??

www.zhihu.com图标

以下是个人的理解,个人的回答:

1,价值,使用价值,是马克思使用的术语,所以,在这里来说,需要按马克思的意思来理解。

在马克思那里,使用价值特指商品体。即商品自身,即作为物品的商品。使用价值=商品。

在马克思那里,价值特指无差别的社会劳动。无差别的社会劳动不是任一商品自身的任一个别劳动,是所有个别劳动参与构成的社会化平均化的劳动。价值=平均化社会化的劳动。

以上,就是说,可以忘记价值、使用价值这二个辞汇,直接理解成:社会劳动,商品物。

另外,马克思说的社会必要劳动,特指平均化的行业劳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行业,行业劳动有很多,互相之间,在货物上,在劳动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差异。那么社会必要劳动,可以模拟、代表无差别的社会劳动,但是不等同于无差别的社会劳动。社会必要劳动之和=行业劳动之和=总的社会劳动,社会必要劳动=平均化行业劳动≠无差别社会劳动。

上述,就是说,可以忘记社会必要劳动这个辞汇,直接理解成:同种的行业劳动。

2,行业劳动,就是生产同种产品或同类产品的那些劳动。就行业劳动的内部来看,其中的任一个别劳动,产量如果越多,则行业劳动也越大。例如张三生产面包,一小时生产一百个,李四生产同样面包,一小时生产二百个,则李四的一小时劳动,可能等于张三的二小时劳动了,之类之类。

这就是成正比。

3,社会劳动,就是生产所有商品的所有劳动。全社会来看,总的劳动时间是一定的,总社会劳动=行业劳动之和=所有的个别劳动之和。换言之,总价值量是一定的,是个总数。此时来看,产品的数量越多,则单位产品上的社会劳动量就越小。例如,总劳动是一万人年,总产品是一万宗,则总劳动是一万人年,一宗产品上的社会劳动是一人年。如果,总劳动是一万人年,总产品是二万宗,则总劳动还是一万人年,但是,一宗产品上的社会劳动就变成0.5人年了。

这就是成反比。

4,人类的劳动,例如张三这个人的劳动,某企业这些人的劳动,全社会的劳动,这些,并不是物理运动等等,而是人类驾驭下的物理运动等等,亦即人类对物理等等的人类驾驭的人类活动。并且,这个人类的驾驭活动,并不是创造物理物质,而是使得物理物质在人世间、市场里出现了。人类劳动,有人类性、主体性,所以和物理运动、化学作用等等不同。

人类的劳动=人类对造物主的窃取窃用=人类对自然物的窃取窃用=人类之物为人类所用。

比方说吧,野鸡是天生的,野鸡蛋是野鸡亲身产下的,这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但是人世间的天生野鸡蛋,市场里的天生野鸡蛋,那是人类创造的。人为的天然物=人类产物=人物。

比方说吧,水是宇宙创造的,水遇冷变成冰棍是造物主安排的自然性。但是,人世间的冰棍,市场里的冰棍,完全是人类一手带来的。人工的自然物=人类产物=人物。

所以啊,马克思把人类的社会劳动,叫做价值。价值,不过是社会劳动的别称。

因为,个别劳动的发生过程=个别货物的出现过程,总劳动发生过程=总货物出现过程,

--------可简称为:价值量=使用价值量,劳动量=货物量。

---------虽然,价值≠使用价值,劳动≠货物,等等。就不展开讨论了。

5,以上是说人类人类之货物的出现,人类人类之劳动的发生。那么到了社会交换的领域,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会显现,社会化的平均化的劳动就会显现。换言之,社会交换,就是在个别交换当中,对无差别社会劳动之和=无差别社会货物之和=总劳动量=总货物量,来搞分取。也就是对一般等价物之和,来搞分取。

一般等价物,一体二面,这面是无差别的社会的劳动,那面是无差别的社会的货物。

一般等价物,并不是货币。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他物。

卖主们买主们在分取社会总财富的时候,买卖双方之间是等价性的等量性的分取。亦即,张三和李四是交换双方,则张三和李四之间有等量的分取。而王五和赵六之间是买卖双方,则王五和赵六之间有等量的分取。当然,张三李四,与王五赵六,互相是存在差异的。比方说,张三李四俩人是手持标准化的小量杯来分取总财富,而王五赵六俩人是手持标准化的大量杯来分取总财富,那么张三和李四之间是等价交换,王五和赵六之间也是等价交换,但,这个等价交换,与那个等价交换,并不一样。

在社会交换当中,是等价交换,是卖主买主对社会财富的分取,而并不是对社会财富的创造。

以上,对马克思的部分术语,对马克思经济学的部分基础内容,做了解释,也做了简化。

马克思经济学很对很好,但是经过了接近200年了,到了现代今天,需要简化,需要直观化、通俗化、数学化。

比方说吧,马克思研制的蒸汽机车,是操纵杆的,挂挡的,一个合格司机需要三年技校,等等。那么到了接近200年后的今天现代,可以变成方向盘的,无级变速的,电动的,一个合格司机需要三天的培训,等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