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中,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應該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了。儒家從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一直是封建社會的顯學,是官方指定的社會主流思潮。道家的影響力雖不及儒家,但是它也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世人的思想和行爲。道家的思想,相較於儒家思想而言,似乎理解難度要高一點,而且道家的一些言論,在常人眼中,似乎有些不可理喻。比如下面的6句話,乍一看與常理相悖,但真的是那麼回事嗎?

  道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道家莊子的思想。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倘若聖人不在世間絕跡,和聖人相對應的大盜,就會一直出現。按照我們一般人的邏輯而言,大盜在世間爲非作歹,聖人才會現世,拯救苦難的世人。只有大盜徹底消失了,聖人才會歸隱。莊子何以得出相反的邏輯?

  原來莊子認爲,世人一直崇尚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其實都是人道譭棄,人爲標榜出來的。若是天下井然有序,人人皆循道而行,又何須聖人,何來大盜。聖人之所以爲聖,皆是因爲人道譭棄,唯獨聖人循道行事,才彰顯出聖人的地位。倘若人人皆循道而行,便不會凸顯出聖人,而大盜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莊周夢蝶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世人都追求至聖、智慧、仁義、巧利,但是道家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世間不存在所謂的“聖、智、仁、義、巧、利”,百姓的生活纔會更加美好。按照這句話的邏輯,難道我們追求的所謂仁義禮智信,不是好東西?其實不然,理解道家思想很重要的邏輯是:世間本該是美好的,只不過惡出現了,才顯現出美的重要性。不孝和孝慈的關係也一樣。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管是古人,亦或是今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大多是爲了得到尋常人不能得到的東西。這句話告訴我們,社會不崇尚賢能,百姓便不會爭來爭去了;社會不使難得的物品珍貴,便不會有盜竊的行爲發生;社會不使慾望成風氣,便不會動亂民心。其實這句話想告訴我們的是,人生在世,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即可,社會不形成追逐的風氣,百姓便會安居樂業。

  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古今有很多讓我們感恩蒼天的教義,尤其是以西方的宗教思想爲最。現實社會中,人們也會經常性地乞求上天保佑。然而這句話告訴我們,天地無所謂“仁義”,人和芻狗在它眼中是一樣的。不會因爲你是人,是有感情的生命體,便會對你優待;聖人也是一樣,不會對老百姓有仁義之心,也不會有不仁義之心。其實這句話的邏輯是,衆生平等;聖人不聖,只是常人太壞了。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自古以來人們普遍的邏輯是,仁義存,大道纔會彰顯出來;人人有智慧,便會識破虛僞;家庭和睦,纔會有孝慈;國家安穩,只因忠臣在。但是這句話的邏輯完全相反,似乎告訴我們弄錯了因果關係。其實這也是道家一貫的思維方式,它善於從問題的根源,並且用辯證的方法對待問題。我們只需要用“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邏輯對待這些問題,便能瞭然於胸。

  老子騎牛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這是戰國楊朱學派的思想,世人皆認爲楊朱學派源於道家老子思想,但又和道家思想不盡相同。此處之所以分析這句話,是因爲它爲大家所熟知,但又不甚瞭解。依照楊朱的思想,倘若拔掉他的一根毛髮,但是對天下人有利,他是不願意的。我們不禁要問了,楊朱何以如此吝嗇?但我們若是和他的下一句話“取一毫而損天下,亦不爲也”放在一起,便容易理解了。依照楊朱的邏輯,世間的人,若是能夠人人不拔、不損一毛一豪,則天下大治。因此這句話強調的是個人對天下大治的重要性。

  道家思想雖然有些難以理解,但是我們只要用辯證的思維去剖析,還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道家之所以崇尚“無爲而治”,主要是因爲道家認爲世界本該是美好的,人人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社會自然大治。而且世間本不應存在聖人,只因人道譭棄,才顯得遵循大道的人是聖人。其實說到底,道家思想的本質,同其他思想一樣,是勸人不要作惡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