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供孩子安全的依附,母亲的脆弱,好像得好好被隐藏起来。妈妈可以生气吗?妈妈为什么不能生气?这篇文章送给常常对孩子喷火发飙之后,感到愧疚自责的妳。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养另一个生命,带领孩子,走向海阔天空的未来。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简介│梁莉芳

  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社会学博士,台湾东华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合着有《巷仔口社会学》、《巷仔口社会学2》、《做爸妈的一百种方法》。在育儿过程中,深深感到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教养脚本,愿和普天爸妈分享自己的“失败”育儿笔记。亲子天下专栏作家。

  曾经,我很羡慕说话轻声细语的温柔妈妈,不管处在哪种波涛汹涌的风暴圈,总是能以不变应万变之姿,化解孩子天翻地覆的情绪。

  孩子躺在地上大哭、不愿起身时,淡定的妈妈能欣赏他的哭姿,语气里充满笑意的询问:“你还想哭吗?你要起来了吗?妈妈抱抱好不好?”有一阵子,伴侣也经常火上浇油的取笑:“妳要不要问问别人家的妈妈,为什么可以不生气?”

  自己立志了好几次,不要再当喷火龙妈妈,每次忍不住对着孩子生气后,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愧疚和自责:“我怎么又生气了?”“我怎么没有好好控制自己?”担心自己没有管理好的怒意,会摆放在孩子心里,扩散成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母职与工作间,容易理智断线

  有了孩子之后,打破长久以来自以为好脾气的认知。

  我从责备,转向观察自己:“什么时候我会生气?”以及“什么时候我特别容易生气?”学期间的时候,早晨出门前常充满压力与张力,赶赶赶是生活的写照,一边盘算着通勤时间、路上得完成的工作;一边催促恍神的孩子换衣服、穿袜子、喝水、吃早餐、收书包。

  眼看上班就要来不及,如果这时孩子又因为要穿哪件衣服和不穿哪件衣服坚持,往往就成了压垮妈妈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母职与工作之间拔河的日常,得锱铢必较、分秒必争,才不会漏接任何一方。每回看到杂志封面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的职业妇女,我总会在心里嘀咕:“这根本不真实啊!”现实生活里,连为了要让孩子准时上学、自己准时上班这件小事,都可以让我变身吼叫的恐龙妈妈,狼狈不堪。

  我们教养孩子的方式,一直不大梦幻,很多时候,他撒娇、要抱抱,在情感上耍赖,是心肝宝贝,但我们也经常告诉他彼此是伙伴关系,需要相互配合、理解和合作。当代的教养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亲职实作,认为童年时期没有满足的需求,会在日后造成行为问题或是心理创伤。

  父母时常压抑时间、力气与情绪

  我们这一代多半在父母权威的管教之下长大,在吸收西方教养论述的同时,反省儿时的成长经验,总是战战兢兢、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小心翼翼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不论是双薪家庭或是父母一方专职在家,实践以孩子为中心的亲职教养,往往意味着父母得压缩自己的时间气力,甚至是情绪。

  我想起孩子还小的时候,累积大量情绪和压力、没有出口的自己,偶尔会在半夜崩溃大哭,隔天又继续在孩子面前扮演坚强妈妈的形象。为了提供孩子安全的依附,母亲的脆弱,好像得好好被隐藏起来。

  妈妈可以生气吗?妈妈为什么不能生气?看着教养书畅销排行榜上总是名列前矛的如何拒当狮吼妈,我知道很多妈妈和我有着同样的挣扎、矛盾和焦虑,希望借由育儿专家的指导,打破日常循环,渴望成为那身影优雅的(法国)妈妈。

  如何拒当怒吼妈?我没有因为阅读哪一本教养圣经,得到答案,而是回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里笨拙的学习,体认我们彼此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需要爱、同理、尊重,需要别人、也需要被别人需要。在我们的亲子关系里,我不再将“妈妈生气”这件事情看待为禁忌。

  和孩子一起练习生气、处理生气

  可以生气,但绝对不乱发脾气。

  每次的生气,我们都在练习生气做为一种不舒服情绪的表达;每次的生气,我们可以练习好好把生气背后的原因说清楚;每次的生气,更重要的是练习和好,和拥抱彼此。

  生气的练习,也是爱的练习。

  即将过6岁生日的孩子,在日常生活的自理,虽然还依赖我们的协助,但在情感上,我们愈来愈能相互照顾。我已经忘记前几天在早晨的忙乱中,我们为了什么事情生气、吵架,匆忙的出门前,没办法好好处理彼此的情绪,只能快快的抱抱和好。

  那天的晚餐后,孩子一脸严肃的跟我说:“妈妈,你早上生气我。”虽然他还常常搞不清楚中文句子的文法,不过在很多次很多次的生气练习之后,他知道我们得好好谈谈生气的原因、解决生气的情绪,还有最重要的彼此抱抱。

  孩子的爸爸在一旁听到惊讶的说:“我以为他不记得了(早上的生气事件)。”是啊!如果没有被好好面对和处理的生气,怎么可能云淡风轻呢?生气,不见得总是不好的情绪;生气,不总是那么需要避之不及。我们和6岁的孩子,正在学习每个人(包括妈妈)都会生气,每个人的生气,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版权所有,转载前请申请开白,核准授权之内容须完整加注作者及出处,出处为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cn-parenting)

  ★尊重原创,请依照上述规范申请转载,未申请开白之自行转载行为将一律视为侵权。

  若您觉得文章内容不错,欢迎点选 "在看",让更多亲友看到您关注的好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