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如何自度与度人?⋯下篇                            

 

那么何谓「自净其意」呢?「自净其意」的「自」字是指自己的意思,而「净」字则是指清净或净空之意,而「其」字也是指「自己」的意思,

 

「意」字则是指「意念」而言,因此整句「自净其意」的解释,就是心中袪除所有的妄想与杂念,使自己的意念清净之意,也就是说眼见宇宙间任何的事或物不会产生分别心、

 

比较心、是非心、贪婪心、爱欲心或嗔恨心…等等的人心,耳听任何的声音,自心也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一切随遇而安、如如不动。

 

那么又何谓「一念不生」呢?「一念不生」就是自心保持上苍最初所赋予婴儿当时之状态,因此遇任何事情不起心动念,宠辱两不惊,动静两无碍,

 

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与清净心,所谓「平」就是没有起伏之意,而「常」就是不会变异的意思,「清」就是无染,「净」就是无著,也就是保持一种中庸之思维。

 

那么为什么要自度才能度人,自觉才能觉他呢?因为自己已经悟道之后才能使本身之灵体由痴迷的此岸经过苦海、色海、烦恼海而到达觉悟之彼岸,如此才能算是得度,

 

自己已经觉悟得度才能称为「自度」,因为自度的人已经悟了道,所以他的观念与行为才会保持中道思维,也才不会偏斜,如此去度人的话才不会误导其他的修行者或众生。

 

「自觉」亦复如是,对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由原来真假、善恶、是非、对错不分的痴迷现象而到了已经完全清楚与明白的境界就是「觉」,

 

自己如果不先自觉,那么又如何能觉他呢?一个未自觉的人他所有的观念与言行就会产生偏差,如此的话便会将假理当成真理,将善心当成道心,将人性当成佛性,将慈悲心当成大慈大悲心,将愚夫当成大师在崇拜。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两者的境界差太多,前者是「迷」,而后者是「觉」,因此若两者之差异之处分辨不清楚的话,那么他就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凡夫俗子,

 

既然他是一个凡夫俗子,那就表示他这个人还没有自度,所以还不够资格出来度化他人,因为他也还没有自觉,所以也还不够资格出来使他人也跟著觉悟。

 

但是目前各宗教法门的经师却大部份都是这种未自度也未自觉的人出来讲经说法,导致目前宗教的各项活动产生世俗化、商业化与综艺化之现象,

 

让僧俗二众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在修行,但实际上所做所为却又跟真正的修行背道而驰,也使众生渐渐远离了真道。道本自然,所以人心刻意去造作之言行就不能称为「道」,

 

目前的修行者有太多的宗教图腾、修行的表相、故意做善事、神佛的过度崇拜或商业化的宗教活动现象,这皆是那一些没有自度与自觉的人所做出来的结果,所谓「入世」两字是指「身入世」而不是指「心入世」,

 

而所谓「出世」则是指《心出世》而不是指《身出世》,也就是古德所说的「身在局中,心在局外」或是「肉身在尘,法身出尘」的境界,并非让自己的身与心都陷溺在世俗之中,否则又如何能解脱呢?

 

惠能大师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增一阿含经》有云:「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

 

这两句话已经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像端坐在莲花的雕像一样,隐喻佛就是指那些心已经出离三界的人,其修行过程犹如莲花出污泥、污水、浊气而不染之意。

 

污泥形容欲界,污水形容色界、浊气形容无色界,莲果隐喻果位,因此端坐在莲花座上的佛像就是隐喻祂们的心已经超越欲界、色界与无色界等三界之考验,并悟道而证得佛果,凡间所有成佛的人都是这样修上去的!

 

「佛」字是一个隐喻字,「佛」字是由「弗」字与「人」字等两字所组合而成的,「弗」字是指没有、不是或无的意思,而「人」字则是隐喻人性,因此没有那些人性的浊气与罣碍,

 

清净之炁体就以「佛」来隐喻即是此理,已经袪除分别心、比较心、是非心、执著心、贪婪心、嗔恨心、痴迷心与嫉妒心…等等人性的性,

 

就是我们世人的本性或自性,本性或自性就是佛性的别称,只有佛性没有人性的清净灵体就称为「佛」,故称为「自性佛」。

 

大公无私、不偏不倚、大慈大悲、无善无恶、至道至德、无佛无魔、无是无非、无人无我…等等的心就是「天心」,「天心」也是佛性的一种别称,因此只有具备佛性的人才有可能成佛,

 

若尚有一丝丝人性的人,那他就还是一个标标准准的「人」,既然是「人」那又怎么能成为「佛」呢?人有人性而佛有佛性,道理非常简单,只是看我们做得到或做不到而已。

 

我们很多的修行人很奇怪,表面上说要度自己的灵体解脱,但实际上起心动念之后,却去做了一大堆的善事或恶事,来逼迫自己的灵体堕入凡尘去轮回,为什么呢?

 

因为世人做善事就要轮回凡尘去受善报啊!那么!同样的道理,那些做恶事的人其灵体难道不要轮回凡尘去受恶报吗?既然灵体要去轮回,那又如何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呢?不是吗?

 

不是说做善事可以积功德消除我们世人的业障吗?那可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真正的善事才能积功德消除业障,假的善事~

 

不但无法积功德消除业障,而且可能还会造业使自己的业障越来越重,这话怎么说呢?因为「真善」才是善,但「假善」却是恶啊!

 

「慈悲心」与「大慈大悲心」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境界,其实道心、天心、佛心、仙心或直心就是「大慈大悲心」。

 

世间的万事与万物本都是负阴而抱阳,利弊参半,福祸相随,行善其实也是在造恶,造恶其实有时候却是在行善,一切要顺其自然,不要用人心去造作。

 

「善心」不是「道心」,行善也不见得就是在修行,但大部份的宗教却都是停留在「劝人为善」的教化阶段,那都是凡夫的观念,没有超凡是不能入圣的,没有仙格是不能位列仙班的,

 

同样的道理,没有佛性也不能成佛,因此各宗教所有的经师一定要先自度才能去度人,先自觉才能去觉他,否则一言一行都是在误导世人,那么一生之中所造的罪孽就匪浅了。

 

摘录自~凤凰山脉 慈凰宫~~2014.12.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