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13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5月6日發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文章稱,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外交有損美國的公信力,也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

文章稱,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領導的政府對公共外交沒有表現出多少興趣。然而,公共外交——政府為與他國民眾直接開展交流所做的努力——是決策層用來打造軟實力的關鍵工具之一,而當下這場信息革命讓此類工具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重視硬實力忽視軟實力

文章援引多項民調和波特蘭“軟實力30強指數”的數據顯示,自特朗普上任開始,美國的軟實力就在持續下降。推文可能有助於設定全球議程,但如果推文對別人沒有吸引力的話,那就形不成軟實力。

約瑟夫·奈:特朗普時代的美國外交破壞美國的公信力和軟實力 新聞 第1張

一些為特朗普進行辯解的人回應稱,軟實力無關緊要;只有包括軍事和經濟手段的硬實力纔有意義。2017年3月,特朗普的預算事務主管米克·馬爾瓦尼宣佈了一項“硬實力預算”,國務院和國際開發署的經費由此將削減近30%。

文章稱,好在軍方領導人更明事理。就在馬爾瓦尼宣佈這個決定一個月前,時任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警告國會稱:“如果你們不給國務院全額撥款,那麼最終我就需要多買些軍火。”亨利·基辛格也曾指出,國際秩序不僅取決於硬實力方面的平衡,還取決於人們對正當性的看法,而這關鍵取決於軟實力。

文章指出,信息革命總是會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產生深刻影響。1993年,全世界約有50家網站。到2000年,這一數字超過了500萬。今天,網民人數已超過40億;到2020年,這個數字預計會增至50億至60億。“物聯網”將連接起數百億個設備。臉書網站用戶數量已超過中美兩國人口之和。

文章認為,在這樣的世界裡,吸引力和說服力變得越來越重要。但主要通過電臺和電視廣播開展公共外交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技術進步大幅削減了處理和傳遞信息的成本。其結果是信息量爆炸式增加,由此產生了一種“充裕性悖論”:大量信息反倒導致關注度的不足。

文章稱,當面對的信息量來勢洶洶時,人們很難弄清楚應該去關注什麼。社交媒體設計算法就是為了爭奪關注度。聲譽變得比過去更重要了,而充斥着社會和意識形態吸引力的政治鬥爭常常以立信和毀譽為中心。社交媒體可讓來自“好友”的虛假信息看上去更具可信度。

破壞公信力損害軟實力

文章認為,聲譽在世界政治中一向很重要,但公信力已成為一種更為重要的權力資源。最有效的宣傳手段並不是宣傳,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雙向對話。

例如,在伊拉克戰爭期間,囚犯在阿布格里卜監獄裏的遭遇與美國價值觀並不相符,人們由此認為美國道貌岸然,而這種看法不是播放穆斯林在美國幸福生活的照片就能扭轉過來的。

文章稱,如今,美國總統的推文被證明確屬虛假,這不僅有損美國的公信力,也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衡量公共外交效果的標準是人心的轉變(在採訪或民調中會有所反映),而不是花了多少錢或發布多少條消息。

文章認為,不論是對內政策還是對外政策,如果顯得虛偽、傲慢、對他人看法漠不關心,或基於狹隘的國家利益觀唸的話,那就會削弱一國的軟實力。例如,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進行的民調中,美國的吸引力急劇下降。20世紀70年代,全世界很多人都反對美國打越戰,美國當時在全球的地位反映出這項政策不得人心。

文章稱,懷疑論者認為,這種循環表明軟實力並不太重要;各國會出於自身利益進行合作。但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關鍵點:合作是一個有關程度的問題,而合作程度會因吸引力或憎惡而受到影響。

文章最後指出,一國的軟實力並不僅僅取決於其官方政策。鑒於以往的經驗,當前有充分理由寄希望於美國會在特朗普之後恢復其軟實力,而對公共外交加大投入力度肯定會有所助益。

約瑟夫·奈:特朗普“傲慢外交”削弱美國軟實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