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埠,天津人都知道,要让各位写出来,也都会写这仨字,可若要念出来就千奇百怪了,有念「余兴府」的、「宜兴府」的、「余庆府」的等等,再加上天津人说话吃字的特点,这一个地界能念出一堆花样儿来,我特意看过宜兴埠地铁站和宜兴埠路标上的注音,两个竟然一个标「BU」,一个标「FU」,不信你们去看看,也够可乐的……「埠」这个字正音念「布」,意思是停船的码头,靠近水的地方,但就和水阁医院一样,没人这么念。

此文就聊宜兴埠。

宜兴埠是天津市北辰区的津门古镇。关于宜兴埠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清道光年的《津门保甲图说》中:「王家场河外稍北曰宜兴埠。有寺曰药王庙,村多砖窑,旁有小道北去。」

关于宜兴埠镇的来历目前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宜兴埠的形成是因为元代发展海运,此地船工多为宜兴人,所以叫宜兴埠;

第二种是说明成祖朱棣为建北京城,从江南运送建材北上,带来了大量宜兴船工。

第三种是说明代为准备攻打高丽(朝鲜),从江苏调来宜兴的船工,后取消计划,宜兴人定居于此得名。

这三种说法依我看来难免有望文生义、生拉硬拽之嫌,故事雷同时间却没准谱儿,更有人为了证明这三种观点硬说宜兴埠口音和宜兴话相似,我特地找了段宜兴方言听了听,根本就是苏联大裤衩,哪也不挨哪。

个人觉得第四种说法最靠谱。

我们之前多次说过,天津古代为退海之地,天津的几道贝壳堤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点,天津平原开始形成陆地的时间不过4000年,比中国古代文明史还要短。为什么天津地名中坑、洼、沽、淀不计其数?就是因为这个间接原因。正因如此,自元二十三年(1286)宜兴埠一带才开始有渔民居住并建村,始称「渔家铺」。所以,你以为外环线那个渔翁的汉白玉雕像是立著玩儿的?

文章开头提到现在有很多人称宜兴埠为「余庆府」,其实这样叫也不能算错,因为余庆府也是人们后来为了取个吉庆名字,从「渔家铺」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直到清乾隆四年(1740年)改称宜兴府,既有「余庆府」的谐音,又有「适宜生存、兴旺发达」之意,大概也是为了迎合乾隆盛世而改的吧。直到道光年间才改称今天的名字——宜兴埠。

宜兴埠镇中心在明永乐二十年(1422)建过一座古庙,称为碧霞宫,是作为泰山碧霞娘娘的行宫,以供奉碧霞元君为主的庙宇。该古老建筑群在1952至1973年被陆续拆毁,其遗迹在近期被发掘,挖出不少瓷器、古钱币啥的。

值得一提的是,宜兴埠这块宝地还曾出过很多名人,比如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天津四大名书法家之一的严修;近代天津首位女教育家徐肃静;著名京剧老生苏承龙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有名的。

最有名的一位,你们一定知道,我就不说了,怕封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