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埠,天津人都知道,要讓各位寫出來,也都會寫這仨字,可若要念出來就千奇百怪了,有念「餘興府」的、「宜興府」的、「餘慶府」的等等,再加上天津人說話喫字的特點,這一個地界能念出一堆花樣兒來,我特意看過宜興埠地鐵站和宜興埠路標上的注音,兩個竟然一個標「BU」,一個標「FU」,不信你們去看看,也夠可樂的……「埠」這個字正音念「布」,意思是停船的碼頭,靠近水的地方,但就和水閣醫院一樣,沒人這麼念。

此文就聊宜興埠。

宜興埠是天津市北辰區的津門古鎮。關於宜興埠的最早文字記載,出自清道光年的《津門保甲圖說》中:「王家場河外稍北曰宜興埠。有寺曰藥王廟,村多磚窯,旁有小道北去。」

關於宜興埠鎮的來歷目前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是說宜興埠的形成是因為元代發展海運,此地船工多為宜興人,所以叫宜興埠;

第二種是說明成祖朱棣為建北京城,從江南運送建材北上,帶來了大量宜興船工。

第三種是說明代為準備攻打高麗(朝鮮),從江蘇調來宜興的船工,後取消計劃,宜興人定居於此得名。

這三種說法依我看來難免有望文生義、生拉硬拽之嫌,故事雷同時間卻沒準譜兒,更有人為了證明這三種觀點硬說宜興埠口音和宜興話相似,我特地找了段宜興方言聽了聽,根本就是蘇聯大褲衩,哪也不挨哪。

個人覺得第四種說法最靠譜。

我們之前多次說過,天津古代為退海之地,天津的幾道貝殼堤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一點,天津平原開始形成陸地的時間不過4000年,比中國古代文明史還要短。為什麼天津地名中坑、窪、沽、澱不計其數?就是因為這個間接原因。正因如此,自元二十三年(1286)宜興埠一帶才開始有漁民居住並建村,始稱「漁家鋪」。所以,你以為外環線那個漁翁的漢白玉雕像是立著玩兒的?

文章開頭提到現在有很多人稱宜興埠為「餘慶府」,其實這樣叫也不能算錯,因為餘慶府也是人們後來為了取個吉慶名字,從「漁家鋪」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直到清乾隆四年(1740年)改稱宜興府,既有「餘慶府」的諧音,又有「適宜生存、興旺發達」之意,大概也是為了迎合乾隆盛世而改的吧。直到道光年間才改稱今天的名字——宜興埠。

宜興埠鎮中心在明永樂二十年(1422)建過一座古廟,稱為碧霞宮,是作為泰山碧霞娘娘的行宮,以供奉碧霞元君為主的廟宇。該古老建築羣在1952至1973年被陸續拆毀,其遺跡在近期被發掘,挖出不少瓷器、古錢幣啥的。

值得一提的是,宜興埠這塊寶地還曾出過很多名人,比如南開大學的創始人、天津四大名書法家之一的嚴修;近代天津首位女教育家徐肅靜;著名京劇老生蘇承龍等等。但這些都不是最有名的。

最有名的一位,你們一定知道,我就不說了,怕封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