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浪漫主义晚期的一种常见技法,叫渐进调性(progressive tonality)。渐进调性在舒曼、李斯特的作品中就有出现,而最常与这种技法联系的作曲家是马勒和尼尔森。

为什么马勒的交响曲(还包括他的一些声乐作品)会用渐进调性?首先当然是19世纪后期调性和声变得更加灵活,很多古典时期的成规被抛弃。而比较根本的原因是,在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重心已经从第一乐章转到第四乐章,在马勒的很多交响曲里面也是如此。交响曲的整体结构常常不再是第一乐章呈现主要矛盾冲突,后面乐章化解,而是把矛盾冲突高潮放到最后。渐进调性在这样的结构中就比传统的调性结构更加具有表现力。


补充楼上一点,这可能跟马勒的音乐哲学也有关系。

马勒是一个习惯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放到音乐中去解决的作曲家。我们通常总是认为作品反映了社会和作曲家的境遇,但是马勒的音乐却不同,他的生活总是伴随悲伤和死亡但是音乐中确是理想的天国。这种音乐哲学可能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作品的调性布局,尤其是反差很大的调性同时出现。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