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浪漫主義晚期的一種常見技法,叫漸進調性(progressive tonality)。漸進調性在舒曼、李斯特的作品中就有出現,而最常與這種技法聯繫的作曲家是馬勒和尼爾森。

為什麼馬勒的交響曲(還包括他的一些聲樂作品)會用漸進調性?首先當然是19世紀後期調性和聲變得更加靈活,很多古典時期的成規被拋棄。而比較根本的原因是,在浪漫主義時期,交響曲的重心已經從第一樂章轉到第四樂章,在馬勒的很多交響曲裡面也是如此。交響曲的整體結構常常不再是第一樂章呈現主要矛盾衝突,後面樂章化解,而是把矛盾衝突高潮放到最後。漸進調性在這樣的結構中就比傳統的調性結構更加具有表現力。


補充樓上一點,這可能跟馬勒的音樂哲學也有關係。

馬勒是一個習慣把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放到音樂中去解決的作曲家。我們通常總是認為作品反映了社會和作曲家的境遇,但是馬勒的音樂卻不同,他的生活總是伴隨悲傷和死亡但是音樂中確是理想的天國。這種音樂哲學可能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作品的調性佈局,尤其是反差很大的調性同時出現。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