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左传》根本没有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记载。同为传《春秋》的《公羊传》也没有记载。唯一有点相关记载的是《谷梁传》。

最成系统的记载这个故事的还是《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列传》不仅是《史记》中最有故事性的章节,而且后世所有史书在故事性上也都没有能够超过这篇的。

昆曲《浣纱记●寄子》中伍子胥父子的形象。

《史记●伍子胥列传》在顺序上依照《左传》中关于伍子胥的记载(《左传》在昭公二十年、昭公三十年、昭公三十一年、定公四年、哀公元年、哀公十一年中,分六处记载了伍子胥的言行),贯穿了一个悲剧性英雄一生中四个时期:流亡在外,起兵复仇、极言直谏并在最后悲壮的死去,对伍子胥可歌可泣的人生作了简练的叙述。

在伍子胥的故事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鞭尸」。即伍子胥在攻破郢都之后将杀父仇人楚平王的尸体掘出,痛打了三百铁鞭。这个故事被当做「烈丈夫」的典型而家喻户晓。

但是,这个故事也可能只是个传说。历史上吴楚之间的战争对中原各诸侯动静有著很大的关系,吴不仅有唐、蔡两个盟邦,也得到了中原的多数诸侯在明处暗处的支持。孔子于《春秋》之中没有提到伍子胥的名字,但却对中原诸侯会盟伐楚做出了关注。《左传》的文章是对《春秋》的注释,最早的记载了伍子胥的生平,但也没有记载「鞭尸」的内容,反而是对伍子胥和申包胥之间的对话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到了战国后期,开始有了伍子胥入郢之后如何复仇的细节描写。 比如《吕氏春秋》就记载:「(伍子胥)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向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时也。」(注意:这里说的是鞭打坟墓)但是其他的古籍如《孟子》《商君书》《韩非子》《春秋●公羊传》等诸多史料中均没有关于伍子胥掘墓鞭尸的记载。而《吕氏春秋》本身就有很强的寓言性。

到了汉代,由于由于威权社会的确立和封建制度的瓦解,是否要有个性而又有尊严的活著已经成了每一个「士」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的太史公特别偏爱那些命运多舛但始终保持著人格独立的人物。故在《史记》中伍子胥不仅被塑造成改变历史洪流的人物,也被描述为一个悲剧性的英雄,寄托著太史公对于古典自由精神的致敬。

但伍子胥的传说并没有停留在《史记》之中,此后有继续衍生出新的版本。到了《吴越春秋》中「鞭尸」变成了今天世人所熟知的情节,悲愤的伍子胥在掘墓鞭尸之后还对楚平王的遗骸 「左足践腹,右手扶其目,诮之曰『谁使汝用谗谀之口,杀我父兄,岂不冤哉」!并托名与伍子胥同时代的孔子对此事的支持性言论:「 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

清代伍相国肖像版画,仍然手持铁鞭。到了程朱理学的时代,像楚平王这种泯灭天良、放纵人欲的暴君几乎是人人得而诛之,所以伍子胥伐墓鞭尸的行为被道学家们认为是忠臣孝子的义举。


话说吴师入郢都是楚昭王时期的事情,准确地说是在楚昭王十年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楚昭王继位都十年啦,十年啦!那楚平王显然死了十年啦。十年的时间,楚平王的尸体不会是做了什么特殊的防腐处理嘛?不然,楚平王怎么可能有被伍子胥鞭尸?正常的情况,十年尸体应该是不剩什么了,白骨应该还是在的。

但是伍子胥可能鞭楚平王的骸骨嘛?这事情实在地说,可能性也是很低。《春秋左传》里面根本没写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尸」这一事情,不是《春秋左传》里没有,《国语》、《春秋公羊传》里都没有记载「鞭尸」一说,在《春秋梁传》里只是写了伍子胥有干「鞭楚平王坟」的事情。「鞭坟」和「鞭尸」是两个概念的事情,前者是在人家坟头,敲三百下鞭子,没有干挖坟掘墓的事情;后者是干完了挖坟掘墓的事情,鞭打人家的尸体三百下。一字之差,差很多。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尸」的说法,来自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但是司马迁在《季布栾布列传》中说:「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可见,就是在《史记》里面楚平王也不一定是被「鞭尸三百」。

在《史记》之前的《吕氏春秋》记载是: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跟司马迁差不多同时代的刘安在《淮南子,泰族训》: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

东汉时期编著额《越绝书》: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数之。

综上,你不难发现一个事情,先秦至两汉,流行说法从来都是伍子胥「鞭坟」,司马迁自己都没有毅然决然只记「鞭尸」一说,但是两汉之后,传至后世人们忽略了「鞭坟」一说,把「鞭尸」的说法作为主流。其实,「鞭尸」可能性和真实性都很低。

另外,吴师在郢都驻留并不是很长,而且过程中楚人也在反扑。要刨楚王的陵墓,没足够的人力、物力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的。阖闾会不会特地伍子胥人手干这个事情,真是一个问题。因为吴军入郢都后,吴人前期基本上忙著抢占楚人的好房,根本没心管死人的。后期楚人反扑,吴人忙著应对作战,其实要特地抽出一个部队干这事情,就为伍子胥报仇,可能性不太大。


应该属实。除了《左传》,《史记》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首先,我们从故事的可行性看。这个故事源于伍子胥的复仇。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诬陷,在楚国被处死,伍子胥为了报仇,从楚国逃离,辗转到了吴国。在吴国,他帮助吴王阖庐取得了王位,吴王阖庐帮他复仇。这样就有了吴国对楚国的战争。

吴楚之战中,吴国打败了楚国。这时候,处死伍子胥父亲和哥哥的楚平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楚昭王即为。楚昭王逃出国,伍子胥没有逮住他。按伍子胥的性格,如果逮住了楚昭王,一定会父债子还,杀了楚昭王。但是,楚昭王逃了,伍子胥的怒气出不来,就把楚平王的墓挖开,来了个掘墓鞭尸,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其次,《左传》的记事,有些可能是口耳相传记录下来的,但往往口耳相传的故事,是民间的故事,也是真实的故事。《史记》有些也是如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