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是阜阳的,我家那边是没有区分「你」和「您」的,都是统一的「恁」(něn)!

比如:

恁弄啥来?(你在干什么呢?)

恁小孩长得咋嫩好看!(你的小孩长得真好看!)

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那边的方言,是不是听起来倍儿亲切?哈哈ヾ?≧?≦)o

其实我们那边还有许多其他的本地方言,感觉都蛮有特色的,这在里分享给大家。

  • 天黑了我们会说「天歇了」,是不是很形象,天也要歇息,因此天就关灯休息了,也就是「天黑了」,??。
  • 昨天我们会说「夜个」,听起来有点儿懵啊,不过这就是我们的昨天哈!
  • 你在哪呢我们会说「恁搁哪来」,恁就是你,搁哪来就是在哪,搁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放在」,就是「你把自己放在哪呢」,也就是「你在哪呢」的意思啦!???
  • 形容一个人很狂我们会说「苍哩很」,这个我也不好解释,反正就是这么说??。
  • 形容一个人很厉害我们会说「沾哩很」,不解释,就是那么「沾」。

看到了吧,我们那边会用「哩很」来加重语气,如果要加的再重点儿就用「哩很累很」,如果再重就再加「累很」,高兴的话可以一直加,自己说的能喘过气就行,??。


首先自我介绍,我是土生土长的大连银,但「您」这个词在大连话中还真是没原型,因为我们平时说话都不这么「客气」的,这样显得外道和不亲切,一般都用「你」代替。而「你」在大连话里被称作「喃」(nan三声),比如说你爸就是喃爸,你们就是喃们。造句:喃们这些做儿女的过年不回去看看喃爸吗?但有一个事情需要注意,喃不能单独使用,可以说,「喃家」,「喃公司」,「喃学校」,但有的时候又不能将「你」单独说成「喃」,比如:你过来一下呗。这句一般不说成「喃过来一下呗」,一般这里的喃是代指「你们」的意思。比如大连老师说:小明,你过来一下,或者说,小明,小红,喃俩过来一下。

说了这么多,估计外地的小伙伴们都被我绕晕了吧。其实大连话还是有很多不著边际,好玩的辞汇,比如下面这段:

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我特别喜欢你,我从来都觉得你长得很漂亮,我特别喜欢看你穿带花的白衬衫,很有味道。我还喜欢你经常和我撒娇,觉得你很招人喜欢,我还喜欢你的实在,饿了就知道吃饭,困了就知道睡觉,但是吧,我觉得你不稳重,能不能端庄利索一点,时不时的就逗弄我一下,我都拿你没办法了,真的一点都不夸张,我觉得你有点土,都不愿意跟你争论,你还觉得挺得意的,我就是不舍得打你,你还欺负我了,要放在以前,我早就打你了,我不训斥你,你还不知道,还厉害个不轻,还在那里炫耀,给我气的坐立不安,算了,我估计你也不是故意的,我要是不高兴了,别人还觉得我小心眼,话又说回来,XX啊,我愿意当你男朋友,虽然你经常骗我,还喜欢胡说八道,还磨蹭,但是我喜欢你不虚情假意,不耍小聪明,反正跟你在一起我就觉得心里很甜很甜,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特别多,我要给你买豆腐乳,糖葫芦,海胆,海蛎子吃,对你没有别的要求了,就是跟我一起吃饺子的时候,能不能只沾酱油和醋,咱不吃大蒜行吗?


我是东北吉林的,在我们吉林方言很少用到,我们这一般平辈,都称为哥们或者兄弟,长辈称为爷们或者就叫叔叔,阿姨的,用到您的时候不多,可能只有工作的时候,社交会用到,平时朋友间聊天几乎不会用到。

我们吉林方言属于东北方言的一种,于普通话比较起来差异较小,这就使得我们吉林很多的人就以为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从而放弃或不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包括我以前以为自己说的是普通话,直到大了出门,和一些南方朋友在一起才发现他们有时候根本听不懂我说的什么

给大家介绍点吉林方言,看看知道啥意思不

1.老么卡哧眼儿 例:瞧你长的那样,老么卡哧眼儿,那个能看上你,形容又老又丑的人

2,皮儿片儿 例:老王家那小子把家里造的皮儿片儿的,同皮皮片片: 乱七八糟的。

3,魂儿画儿 =魂画例句:你这脸上抹啥了,造的魂儿画儿的

4,破马张飞 例:你这是嘎哈啊,破马张飞的,能不能消停点儿

6,舞马张枪例:同上

7,毛愣三光 例:你能不能稳当点儿啊,别成天毛愣三光的让人不放心

8,七吃咯嚓 例:麻利,干净利落

9,得儿喝的 例:你别成天得儿喝的行不,正经点儿吧

10,甩(水)裆尿裤 例:你看看你儿子,整天甩裆尿裤地,你媳妇也不好好整整

我是松原新鲜事,本地资讯博主,段子老司机,长期深入关注区域资讯和时事焦点,欢迎关注,和我交流


其实在中国的老礼中,对长辈称您或者在日常的礼仪社交中称您都是很常见的。

在牡丹江一个中学的墙上也把中国的老家规挂了出来,我也很受教育,也和别人说带孩子或者拍照带给孩子看看,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从这些老家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家教的力量,应当说老家规对一个人的礼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从我受到的家庭教育看,也是注重家庭礼仪教育的。对长辈说您,给长辈端饭要双手,这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现在我又把礼仪教育传给了我侄子。

有时和别人的交往上,也会不自觉的把「您」字带出来,再结合这些年对历史文化的学习,我觉得平时注意礼节还是很重要的。老话说,礼多人不怪吗!

写到这我又想起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了,想想现在社会上发生的,是不是也没有这些造成的呢?!孔子在给这些的解释看「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见礼的作用。

从这些看,说您,在中国哪个地方都有吧!


我是一名石家庄人,老家石家庄平山的,上学在邢台,在我老家平山,您 这个字确实没有具体表明,现在工作在市里边,这个您字也没有特殊的要求,在邢台上学的时候也一样,您字 在我看来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据我了解 您字 源自山东个别地域的方言。社会在发展,人人学会懂礼貌,尊重别人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谢邀。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我印象中,四川话里还真没有「您」这个说法。

「您」这个字,可能除了在北京话中听起来比较正常,在日常和其他语境下,给人的感觉更多是一种「刻意」、「谄媚」的感觉,还听不舒服的。

比如,北京话里的「走好您嘞」、「明儿见您嘞」、「得了您嘞,您就请好吧」……这些话的重音都要突出个「您」,用「今儿这天儿太热了」的北京话感觉说出来,听起来并不违和,还挺带感的。

但是用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同龄人之间,多少显得有点界外了,以至于很多人可能都会特别对对方说,不要用「您」来称呼我,「你」就好了。

那再看看四川话(包括整个川渝地区),能够说「老子吃火锅,你吃火锅底料」、「人生漫长,我劝你好生走路」的四川重庆人,会在方言里好好地尊称对方一声「您」吗,不可能的,要说也只会说「你爬嘛」,要真正地表达内心的崇拜,也只会说「哥子你狗子滴楞是凶哦」!

具体到用一个词来代指「你」或「您」,这大概有宝器,保长,闷的儿,瓜娃儿,哈be儿,瓜批,温shang,木杵杵,憨,ha戳戳,方脑壳,锤子……

突出的就是一个「牙尖」,这可能也是为何谢帝、GAI用四川话来场RAP,听起来楞是对头、巴适。

其实很多方言,都没有「您」这个说法吧,方言之所以是方言,是因为它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它的语感是很抑扬顿挫的,而且很活灵活现,不会轻易被「格式化」成几种固定的形式……它们是午餐或晚餐炒菜时冒出的油,也是麻将桌上血战到底的酣畅,更是嗑瓜子、喝茶的闲适惬意……当在这样的情景下说话,身为四川人的我是不敢想像突然冒出一句「您」的!

这么冒皮皮,那是要遭洗白的。


有趣,我舅妈是老北京,她专门教过我,北京人说话习惯性都用「您」,不论对方年龄大小、身份高低,都称呼「您」,甜滋滋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偶尔也说「你」,那就是对对方很不客气了。

在我们四川,方言中是没有「您」这个称呼的,对对方,不管年龄、性别、地位高低,对老人,对领导,对小孩,对父母,对平辈人等等,一律都用「你」。即使很尊重对方,依然也用「你」。

大概四川的方言发音就不适合发「您」这个音吧,不信你用四川话说下您字看看,四川话很多都是平舌音,鼻音也很少,说您字要用到鼻音,四川人这么说,简直是折磨他们。说到这,你明白了嘛?我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山东是礼仪之邦,但是很多外省人来山东后,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山东人的用语习惯中,很少或基本没有人使用「您」这个字眼。这是为什么呢?

1、「您」字的由来

「您」字相对于「你」字,出现的时间较晚。「你」字,从人,尔声。在甲骨文中只有「尔」字,字的本意是一支箭的射程超出了界限,比喻箭术超群的人。后来加个「人」字旁后,就是专指与自己相对、面对的一个人。

「您」字在唐宋以前并不存在,唐宋时有了「您」字,指从心里敬佩箭术超群的你,并引申为对其他人的尊敬之意。但当时,这个字代指的是「你们」,并非指一个人。元朝之后,随著戏曲、话本的流行,「您」字才成了第二人称的敬词。

2、山东人为何不习惯说「您」

「您」字的流行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元朝时,元大都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元曲吸引了很多蒙古用语的习惯,并迅速在北京得以流传。因此,「您」字更被元大都的居民所接受,并继而影响到河北、天津等地。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古就保留著相对传统的用语习惯。尽管也接受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但是传统的力量太过强大,尤其是山东的民间更是更多保留了老习惯、老语言。因此,山东人不习惯说「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3、山东人用什么词来代「您」字

虽然山东人没有如北京人、天津人那样用「您」字的习惯,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对第二人称的敬词。比如——

鲁中、鲁西南地区的山东人用「老师」表达敬意,济南人说:「老师儿,俺给你打听个道儿」;枣庄、济宁人说:「老丝,住虚白?」

鲁西北、鲁西南地区的山东人用「二哥」表达敬意,阳谷人说:「二锅,咱喝一杯吧」;临清人说:「二哥,气饭了吧。」

胶东半岛地区的山东人用「大哥」、「小哥」表达敬意,青岛人说:「那个小哥热不得,打架刚猛俩」;烟台人说:「大哥,哈皮酒,气嘎啦,真舒胆个屁滴……」

所以,尽管山东人的字典里很少有「您」这个字,但山东人的骨子里「您」这个字处处都在。大锅、二锅、三锅,嫰们雪雪细这么个理儿吧?

图据网路,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谢邀。

我的家乡是河南开封,属于北方方言区,印象中「您」这个字通常的搭配是「您请好嘞」,单独用的不多。

家乡开封是旅游城市,古都,景色宜人。

北宋都城汴梁,包大人您一定知道。

雕梁画栋美如画,热情好客开封人。

开封话是非常有特色的方言,第一次来您肯定听不懂。请看解析:

晚上——阂(he)上

师傅——老生儿(sheng)

昨天——昨(zuo)个

近日——延(yan)儿(发音是比较独特,介于三四声之间。

傻瓜——傻??(老鹰的象形)

缺心眼——不精喜(还是傻的意思)

挪一挪——往那边谷堆谷堆

皱了——苦楚(ku chu)

这人比较奇怪——这人咋嫩契丹啊(qi dan )

很多开封方言用普通话拼音来说,写不出合适的字,只能是形音啦

打字形容不来那个味,想听地道开封话品古都游,大开封欢迎您??

「您」在吴方言区是没有的,除非你说普通话,否则是没有这个字的。即使普通话说您,最好也只跟北方人说,跟南方人说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虚情假意,你这个人不实在。因为实际生活里是没有的,你刻意这么说不就很虚伪了吗?在影视作品里,不分地域都用「您」,不知道北方人是什么感觉?南方人反正是觉得很假的。其实还不只是「您」,类似的,还有像「我爱你」,要么用普通话说,用方言是说不出来的,至少在吴方言区是不会说这三个字的。假如有人用吴方言,跟对方说「我爱你」(不是用普通话说),听的一方肯定会先是一愣,接著就憋不住的笑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