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船嘛

抗震没问题了吧

可能要考虑抗风浪问题了。


首先了解一下「土壤液化」,这是地震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危害。

土壤液化是地震工程的一个术语,指在外力的作用下,原本是固态的土壤变成液态,或变成粘稠的流质。土壤液化主要出现在分布深度较浅,饱和的疏松细砂、粉土质砂或粘土,且其底部排水较差。通常在外力反复震荡下(如地震),松散的土壤因受到压缩,内部空隙减小,导致空隙内水压升高,当水压升高至超过土壤内承受的外部压力时,加上水分不能从地底排出,就会产生土壤液化。液化的土壤会失去了承重能力,导致地表坍塌或者地面建筑物倾斜倒塌。

如果仅仅是将液体作为地基,那对于防震可能并没有什么好处。

首先,液体并不是不能传递地震波,反而由于液体的极低压缩性和相邻约束力极少的,地震波的传递会更明显(例如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可以传播很远)。

其次,液体状态的地基可能会使得长周期的振动更加明显,这对高层建筑物危害更大。如果对这点没有直观概念的话,体验一下躺在水床上的感觉吧。

第三,众所周知,一般的液体几乎无法承受剪切力。液体地基要想承受建筑物的重量,必须处于各向完全约束的空间(类似于液压油缸这样的完全密封),或者利用浮力来抵抗上部结构重力。地基中的液体不可能做到完全约束,周边土壤有空隙、顶部也不可能完全封闭不溢流,就算做成液压油缸那样的,成本也太高了。如果是利用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排出的液体重量,这样就只能做成类似趸船这样的建筑了(实际上就是在船上做个不太高的建筑)。

但是,注意但是来了!

你的设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有一种液压减震耗能阻尼装置已经用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不过并不是使用在地基上。耗能阻尼装置是在主体结构进入耗能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工作状态,耗散大量输入结构体系的地震能量,则结构本身需消耗的能量很少,主体结构反应将大大减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使其不再受到损伤或破坏。

耗能阻尼装置的耗能方式有多种原理和形式,其中利用某些液体特性也是其中一种。在建筑物结构上安装一些液压阻尼器,地震发生时,振动引起液压装置的活塞移动,利用液体流动的阻尼作用吸收地震能量,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汽车摩托车的悬挂减震装置类似。


水上漂著的建筑最不用考虑的就是抗震了,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一般都是钢结构的,强度高,自重轻,就像一艘艘小船(图片搜的网上的)。

但是浮桥之类的结构就很壮观了。


所谓免震建筑法就是不使地震产生的力直接作用于建筑物,以避免建筑物的破坏。具体地说,就是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加进一种特殊装置,用以吸收地震动的能量,把建筑物的晃动控制在最小程度,使建筑物不受损坏。这种建筑结构的设想虽然早已提出,但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日本在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发生前,在神户建有2栋免震楼房。阪神大地震后,神户的这2栋免震楼丝毫无损,由此证明了这一建筑技术的优越性。

地震使建筑物摇晃倒塌的原因,是由于建筑物直接固定在地基上的缘故。当地震能量传向建筑物时转变成建筑物的振动能。支柱和墙壁一旦吸收这种振动能就会遭到破坏。如果使建筑物脱离地基,即使地基摇晃建筑物也不会摇动,这一设想在现实能办到吗?回答是肯定的。免震抗震技术就是使用免震装置吸收所有振动能的技术,阻止地震力进入建筑物,即使进入也要把它限制在最小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不让地震再现」。免震抗震技术具有对付大地震时晃动的功能,而且无需维护。这是一种有效的抗震方法。

首先把建筑物与地基隔开,然后插入免震装置,即在免震装置上建造楼房。所谓免震装置就是吸收结构和抗震结构的组合物。吸收结构是由薄钢板与天然橡胶重合制成的,通常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吸收结构如果仅仅是橡胶,其垂直方向会显得松软,加钢板后起坚固压重作用。横向柔软,比重适宜。在吸收结构的中心加进了铅芯和铅塞。铅塞的功能主要是把地震的动能转变成热能,以阻止震动传向建筑物。例如钢筋一旦弯伸就会生热,吸收结构一变形,铅塞也随之变形生热。地震时吸收结构可在水平方向柔软地变形,以阻止地震的力直接传向建筑物,就是说,吸收结构起著缓冲地震力的作用,将地震力从1/3减至1/7,同时从第一层到楼顶的振幅也基本不变。即使遇到强震也只感觉到轻微的晃动。

对吸收结构给予地震力时,一旦出现变形很难停止其缓慢运动。尽管地震已停止,但吸收结构仍在慢慢晃动,这就是橡胶的特性。为了抑制这一晃动,就需要配合使用上述的抗震结构。在叫做抗震壁的下段安装铁板箱,从上段吊下来的铁板嵌入到铁板箱中,在其间隙处注入高粘度流体,当地震造成建筑物晃动时,粘性液体能起减振的作用。它不仅能减少水平振动而且也能减少垂直振动,对减轻地震动能发挥很好的效果。抗震结构分钢棒和铅二种,可根据建筑规模选择使用。 吸收结构的强度非常惊人,其纵向支撑能力的强度是混凝土支柱的5倍。其水平方向的柔软程度是以往建筑物的100倍。橡胶不仅不危险反而非常安全。为了调查免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在建造的免震建筑物中安装了地震观测系统。1992年2月2日,东京发生了地震。根据日本气象厅的报告,这次震度为5级,属强震。通过观测数据充分证实了免震楼的抗震效果。在一幢用免震建筑法建造的大楼中,根据地震仪的记录,该大楼各层楼的震动为15~25伽,而其附近地表的晃动接近100伽,一般中高层建筑物的顶部,摇动程度会增加2~3倍,但这座楼顶部的摇动却降低了10%。这次地震在东京丰岛区居民中心楼3层的地震仪记录的震动为143伽,当时东京市内的27000台电梯全部停运,而该楼的一切设施却运行正常。这次地震已充分确认了免震结构的抗震性能。1994年1月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地震(里氏6.6级)也证实了免震楼的抗震效果。在震区共有9所医院,其中有一所医院是免震楼房,虽然9所医院都没倒塌,但8所医院都完全失去了医院的功能,仅有免震楼医院能正常地工作。地震时该免震楼只是缓慢轻微的摇动持续了一分钟。

90年代以来,为提高免震装置功能又开发出了各种支撑装置。如控制免震装置水平变形的「水平变形控制装置」,当免震装置出现水平大变形时可缓解周围墙壁冲击的「水平变形缓冲装置」,以及控制地震发生时水平变形不凸出1英寸以上的「凸出防止装置」等。这些装置并非是安全加固装置,而是使免震装置在任何场合都不丧失其功能的支撑装置。 一般情况下免震结构的建筑成本高于一般楼房5%~10%,但增加了安全感,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防震楼在日本,这座楼高14层,地下2层,高约80米。建筑物各楼层的主体结构构架由170张抗震壁组成。装有超塑性橡胶减震器,可使建筑物的振动衰减常数达到20%。安装抗震壁等防震设备后,大大提高了工程的安全系数。这座建筑物已通过日本建筑中心的评价和认定。

免震装置也可用于增固旧楼,例如,用千斤顶顶起楼房,把原来的支柱去掉,插上免震装置即可。美国已开始实施这一技术加固旧楼房。可根据现有建筑物的条件施工,一些古老的建筑也可以采用这一抗震技术加固。


这个智商也令人捉急,你想想你睡水床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就知道基础换成液体建筑会不会抗震了。


刚考完土力学斗胆胡说一下吧,地基承载力主要包括滑动土体自身重力产生的抗力,基础两侧均布荷载产生的抗力,滑列面黏聚力c产生的抗力。如果将地基放在液体中,可以视为不再经受地基土层剪切作用力影响,但其上荷载变化范围可能会几倍几十倍增大,建筑物也就很难在同样的规模下保持稳定。

很有想像力,赞一个!这个绝对可以防震的,哈哈哈


地基的一个作用就是抗土壤液化的 你反其道而行真的是挺有想法 如果建筑做到液体上 那不就是船吗? 不知道您晕船吗 我晕


并不能。


对于防震主要思想就是以柔克刚!你的想法是正确的(目前)

但是用水 太极端了 一般都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使用橡胶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