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是船嘛

抗震沒問題了吧

可能要考慮抗風浪問題了。


首先了解一下「土壤液化」,這是地震影響的一個很重要的危害。

土壤液化是地震工程的一個術語,指在外力的作用下,原本是固態的土壤變成液態,或變成粘稠的流質。土壤液化主要出現在分佈深度較淺,飽和的疏鬆細砂、粉土質砂或粘土,且其底部排水較差。通常在外力反覆震蕩下(如地震),鬆散的土壤因受到壓縮,內部空隙減小,導致空隙內水壓升高,當水壓升高至超過土壤內承受的外部壓力時,加上水分不能從地底排出,就會產生土壤液化。液化的土壤會失去了承重能力,導致地表坍塌或者地面建築物傾斜倒塌。

如果僅僅是將液體作為地基,那對於防震可能並沒有什麼好處。

首先,液體並不是不能傳遞地震波,反而由於液體的極低壓縮性和相鄰約束力極少的,地震波的傳遞會更明顯(例如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嘯可以傳播很遠)。

其次,液體狀態的地基可能會使得長週期的振動更加明顯,這對高層建築物危害更大。如果對這點沒有直觀概念的話,體驗一下躺在水牀上的感覺吧。

第三,眾所周知,一般的液體幾乎無法承受剪切力。液體地基要想承受建築物的重量,必須處於各向完全約束的空間(類似於液壓油缸這樣的完全密封),或者利用浮力來抵抗上部結構重力。地基中的液體不可能做到完全約束,周邊土壤有空隙、頂部也不可能完全封閉不溢流,就算做成液壓油缸那樣的,成本也太高了。如果是利用浮力,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於排出的液體重量,這樣就只能做成類似躉船這樣的建築了(實際上就是在船上做個不太高的建築)。

但是,注意但是來了!

你的設想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有一種液壓減震耗能阻尼裝置已經用於建築物的抗震設計,不過並不是使用在地基上。耗能阻尼裝置是在主體結構進入耗能狀態前率先進入耗能工作狀態,耗散大量輸入結構體系的地震能量,則結構本身需消耗的能量很少,主體結構反應將大大減小,從而有效地保護了主體結構,使其不再受到損傷或破壞。

耗能阻尼裝置的耗能方式有多種原理和形式,其中利用某些液體特性也是其中一種。在建築物結構上安裝一些液壓阻尼器,地震發生時,振動引起液壓裝置的活塞移動,利用液體流動的阻尼作用吸收地震能量,從而降低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和汽車摩托車的懸掛減震裝置類似。


水上漂著的建築最不用考慮的就是抗震了,一般規模都比較小。一般都是鋼結構的,強度高,自重輕,就像一艘艘小船(圖片搜的網上的)。

但是浮橋之類的結構就很壯觀了。


所謂免震建築法就是不使地震產生的力直接作用於建築物,以避免建築物的破壞。具體地說,就是在建築物與地基之間加進一種特殊裝置,用以吸收地震動的能量,把建築物的晃動控制在最小程度,使建築物不受損壞。這種建築結構的設想雖然早已提出,但一直未引起人們的重視。日本在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發生前,在神戶建有2棟免震樓房。阪神大地震後,神戶的這2棟免震樓絲毫無損,由此證明瞭這一建築技術的優越性。

地震使建築物搖晃倒塌的原因,是由於建築物直接固定在地基上的緣故。當地震能量傳向建築物時轉變成建築物的振動能。支柱和牆壁一旦吸收這種振動能就會遭到破壞。如果使建築物脫離地基,即使地基搖晃建築物也不會搖動,這一設想在現實能辦到嗎?回答是肯定的。免震抗震技術就是使用免震裝置吸收所有振動能的技術,阻止地震力進入建築物,即使進入也要把它限制在最小的程度。簡單地說,就是「不讓地震再現」。免震抗震技術具有對付大地震時晃動的功能,而且無需維護。這是一種有效的抗震方法。

首先把建築物與地基隔開,然後插入免震裝置,即在免震裝置上建造樓房。所謂免震裝置就是吸收結構和抗震結構的組合物。吸收結構是由薄鋼板與天然橡膠重合製成的,通常用於支撐建築物的重量。吸收結構如果僅僅是橡膠,其垂直方向會顯得鬆軟,加鋼板後起堅固壓重作用。橫向柔軟,比重適宜。在吸收結構的中心加進了鉛芯和鉛塞。鉛塞的功能主要是把地震的動能轉變成熱能,以阻止震動傳向建築物。例如鋼筋一旦彎伸就會生熱,吸收結構一變形,鉛塞也隨之變形生熱。地震時吸收結構可在水平方向柔軟地變形,以阻止地震的力直接傳向建築物,就是說,吸收結構起著緩衝地震力的作用,將地震力從1/3減至1/7,同時從第一層到樓頂的振幅也基本不變。即使遇到強震也只感覺到輕微的晃動。

對吸收結構給予地震力時,一旦出現變形很難停止其緩慢運動。儘管地震已停止,但吸收結構仍在慢慢晃動,這就是橡膠的特性。為了抑制這一晃動,就需要配合使用上述的抗震結構。在叫做抗震壁的下段安裝鐵板箱,從上段吊下來的鐵板嵌入到鐵板箱中,在其間隙處注入高粘度流體,當地震造成建築物晃動時,粘性液體能起減振的作用。它不僅能減少水平振動而且也能減少垂直振動,對減輕地震動能發揮很好的效果。抗震結構分鋼棒和鉛二種,可根據建築規模選擇使用。 吸收結構的強度非常驚人,其縱向支撐能力的強度是混凝土支柱的5倍。其水平方向的柔軟程度是以往建築物的100倍。橡膠不僅不危險反而非常安全。為了調查免震建築物的抗震性能,人們在建造的免震建築物中安裝了地震觀測系統。1992年2月2日,東京發生了地震。根據日本氣象廳的報告,這次震度為5級,屬強震。通過觀測數據充分證實了免震樓的抗震效果。在一幢用免震建築法建造的大樓中,根據地震儀的記錄,該大樓各層樓的震動為15~25伽,而其附近地表的晃動接近100伽,一般中高層建築物的頂部,搖動程度會增加2~3倍,但這座樓頂部的搖動卻降低了10%。這次地震在東京豐島區居民中心樓3層的地震儀記錄的震動為143伽,當時東京市內的27000臺電梯全部停運,而該樓的一切設施卻運行正常。這次地震已充分確認了免震結構的抗震性能。1994年1月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的地震(里氏6.6級)也證實了免震樓的抗震效果。在震區共有9所醫院,其中有一所醫院是免震樓房,雖然9所醫院都沒倒塌,但8所醫院都完全失去了醫院的功能,僅有免震樓醫院能正常地工作。地震時該免震樓只是緩慢輕微的搖動持續了一分鐘。

90年代以來,為提高免震裝置功能又開發出了各種支撐裝置。如控制免震裝置水平變形的「水平變形控制裝置」,當免震裝置出現水平大變形時可緩解周圍牆壁衝擊的「水平變形緩衝裝置」,以及控制地震發生時水平變形不凸出1英寸以上的「凸出防止裝置」等。這些裝置並非是安全加固裝置,而是使免震裝置在任何場合都不喪失其功能的支撐裝置。 一般情況下免震結構的建築成本高於一般樓房5%~10%,但增加了安全感,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防震樓在日本,這座樓高14層,地下2層,高約80米。建築物各樓層的主體結構構架由170張抗震壁組成。裝有超塑性橡膠減震器,可使建築物的振動衰減常數達到20%。安裝抗震壁等防震設備後,大大提高了工程的安全係數。這座建築物已通過日本建築中心的評價和認定。

免震裝置也可用於增固舊樓,例如,用千斤頂頂起樓房,把原來的支柱去掉,插上免震裝置即可。美國已開始實施這一技術加固舊樓房。可根據現有建築物的條件施工,一些古老的建築也可以採用這一抗震技術加固。


這個智商也令人捉急,你想想你睡水牀的時候是什麼感受就知道基礎換成液體建築會不會抗震了。


剛考完土力學鬥膽胡說一下吧,地基承載力主要包括滑動土體自身重力產生的抗力,基礎兩側均布荷載產生的抗力,滑列面黏聚力c產生的抗力。如果將地基放在液體中,可以視為不再經受地基土層剪切作用力影響,但其上荷載變化範圍可能會幾倍幾十倍增大,建築物也就很難在同樣的規模下保持穩定。

很有想像力,贊一個!這個絕對可以防震的,哈哈哈


地基的一個作用就是抗土壤液化的 你反其道而行真的是挺有想法 如果建築做到液體上 那不就是船嗎? 不知道您暈船嗎 我暈


並不能。


對於防震主要思想就是以柔克剛!你的想法是正確的(目前)

但是用水 太極端了 一般都是在建築物的基礎部分使用橡膠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