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2001年,中央財經大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姝威正在寫一本名為《上市公司虛假會計報表識別技術》的書,為了寫這本書,她對當時一家如日中天的上市公司“藍田股份”的財務報表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果是,2000年藍田的流動比率下降到0.77,凈營運資金下降到負1.27億元。很多人可能聽暈了,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這家公司沒錢還債,是個空殼。

隨即,劉姝威在《金融內參》上發表了一篇600字的短文,她根據藍田股份的財務報表,對其資產結構、現金流向情況和償債能力作了詳盡分析,認為其業績虛假,完全靠銀行貸款續命,20億貸款無力償還。藍田危險,銀行更危險。這篇文章的標題叫《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

文章刊登後,藍田股份起訴了劉姝威。劉姝威一怒之下,又寫了一篇2萬字的《藍田之謎》,更詳盡地剖析藍田股份,徹底戳穿了虛假的“藍田神話”。隨後,藍田公司的10名管理人員接受調查,總資產220億的藍田股份被強制停牌,劉姝威被評為中央電視臺“2002年經濟年度人物”。

通過這個故事,相信大家應該認識到看懂財務報表的重要性了吧!其實我們通常所指的財務報表不是一張,而是三張,它們分別是: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又叫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

第一張是資產負債表。

這張表是告訴我們這家公司的資產和負債情況。所謂資產,是指公司帳上的現金、短期投資的債權、理財產品、客戶欠的應收賬款、庫房裡的存貨、長期投資、擁有的辦公樓、車、廠房、生產線、知識產權等等。簡單說就是你擁有的和別人應該給你的錢物。

所謂負債,是指向銀行借的錢、欠供應商的應付賬款、客戶給你的預付款、公司發行的長期債權等等。簡單說就是你應該付給別人的錢物。

用資產減去負債,才真正屬於你的,叫做所有者權益。是不是很簡單?你可以隨便找一家上市公司的公告,試着讀讀它的資產負債表,理解每一個大項指的是什麼意思。

第二張是損益表,通常也叫做利潤表。損益就是利潤,等於收入減去費用。

通過損益表,我們就能看出來:這家公司的主要收入來自哪裡?主營收入外,有沒有投資收益,或者其他營業外收入?成本結構如何?直接銷售費用佔比多少?管理費用佔比多少?財務費用佔比多少?交了多少稅?公司凈利潤是多少?

第三張是現金流量表。

除了關注公司的資產負債狀況和收入費用狀況外,我們還必須關注現金,這是公司運營的血液。據統計,約有30%倒閉的企業不是因為不賺錢,而是因為現金流出了問題。

現金流量表更簡單,就是特定時間段,比如全年公司賬面現金的進出,多少現金的流入來自經營、投資、融資?相應又有多少現金流出?進的多,還是出的多?現在公司賬上還有多少現金?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從不同“視角”來閱讀這三張表呢?

回到最開始故事裡講的“藍田股份”。劉姝威提到一個詞,叫“流動比率”。所謂流動比率就是,流動資產幾倍於流動負債。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手上的錢,夠還債嗎?國際上普遍認為,流動比率為2比較安全。你手上有2塊錢,有1塊錢短期要還人,比較安全。藍田的流動比率是0.77,意思是,你欠別人1塊錢,但手上只有0.77元。這就很尷尬了。

再比如,“資產收益率”,就是用利潤除以資產。意思是,假如你有1塊錢資產,一年後賺了4毛,你的資產收益率就是40%。這說明你拿錢賺錢的能力不錯,大家就願意投資你。如果你有1塊錢資產,一年後賺了1分,那你的收益率就是1%,那說明投資你還不如把錢存在銀行回報大,你想想會不會有人願意投資你呢?

再來個復雜點的視角:“周轉天數”。平均存貨餘額乘以360,除以主營業務成本。有點復雜。你可以這樣理解:你進了一批貨,幾天能賣出去。假如你5天賣出去,那麼一個月差不多能周轉6次,如果你30天才賣出去呢?那麼一個月就只能周轉1次。也就是說,假如同樣的入,前者一個月賺6塊錢,後者只能賺1塊錢。顯而易見,5天賣出去比30天賣出去,顯然收益好很多,風險小很多。

20年前轟動中國金融界,藍田神話的破滅,竟是財務報表的鍋 新聞 第1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