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8148_副本.jpg

健康,就从穿双好鞋开始!

彪琥鞋业有限公司

  

图片、文字》苏茵慧 

从大底车线加工起家的彪琥鞋业,到现在成立鞋子故事馆,分享创业的点滴及每双鞋子的故事,让消费者都能亲眼看到鞋子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包装,所有的过程都不藏私,公开且透明的流程与方式,总是让来参观的消费者看得目不转睛,直呼:「原来鞋子是这样做的啊!」


 

台中农家子弟出身,落地生根在高雄开创鞋业

    彪琥鞋业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薛永昌总经理,原出身为台中农家子弟,年轻时因为等待兵单的时间,因缘际会到从事大底车线加工的姐夫家去帮忙,在这样的机缘下,接触到了鞋子的加工。

DSC04601_副本.jpg   

    那时,对于进入鞋子这行业,薛永昌还不是那么明确,只是纯粹为了打发时间,后来因为在高雄当海军的关系,在退伍时发现左营的军校路上,有不少做鞋子的代工,那时在高雄做鞋子的,不像台南或台中,比较有群聚感,而他在与这些制鞋师傅的互动中,开启了进入鞋业的种子。 

    在大底车线加工这领域,薛永昌就做了十年,因此可以说是相当熟悉。在一九八八年左右,台湾的制鞋产业外移,许多从事加工者丧失工作机会,薛永昌干脆自己成立鞋厂,因而产生了彪琥鞋业有限公司。 

    在产业外移、景气不被看好的困难环境下,彪琥鞋业的出现,可以说是相当冒险的。但看在薛永昌的眼里,反而更有发展的机会,也是新的契机。

 

四大理念架构彪琥,期许成为百年企业

    成立彪琥鞋业的第二年,工厂里头的员工数大约六至七人,薛永昌就参加了工业局的欧洲考察团,到了外国发现欧洲的鞋厂都是一百多年起家,那时他就发愿,要让彪琥在台湾作一百年。 

    在参观欧洲的鞋厂时,薛永昌发现那些老鞋厂里,从研发到包装,从品牌到通路,每个部门都相当成熟独立;反观台湾的鞋业,大都是以OEM代工、生产为主,没有一致化、品牌行销的概念。认真思考过台湾的产业困境后,薛永昌拟定了彪琥的四个大阶段,从生产开始,还规划研发、品牌、通路,每一时期的重点比重皆不同,第一时期仍是以生产为首重。 

    有了四大理念的基础后,薛永昌开始思考鞋子的款式与推行。他在义大利看到百年鞋厂的生产线规模浩大,因此更深信如果工厂一直朝大量的生产去运作,再怎么获利都只是微薄的利润,后来加上当时政府所推动的「多样、少量生产」的政策,彪琥鞋业便开始朝这方向努力。 

    民国八十七年左右,因为开始与日本有所接触,薛永昌便将少量多样的方式实验在日本线的客群,刚开始采取与日本东京服饰品牌接触,而非选择专门贩售鞋子品牌,也是有其考量的。为服饰品牌制作鞋款,由于品牌的主力在于衣服部份,对于鞋子商品来说,比较属于搭配性质,因此能更快达到少量多样化的测试,相对地也逐步建构彪琥鞋业的设计力与开发力。 

    透过这十年的磨练与经验,每年约有八万双到十万双的鞋子外销到日本去,主要有三十个日本品牌向彪琥下单,薛永昌笑说:「这每一个品牌都有一个设计师,所以当时我们可是有三十个设计师呢!每个品牌的定位属性不同,也是我们彪琥最快速成长的时期。」 

    由此可见,薛永昌相当有远见,虽然第一时期仍是生产,但已经逐步规划了研发的能力,并期待后端的品牌行销与通路部份。在经营策略上,都走得相当小心谨慎,从这些细节可以得知,现在彪琥能有这样的规模,并不是一蹴即成 

 

勇于尝试而不怕失败,越挫越勇成就更大

    与日本厂商作生意这么久了,薛永昌也不吝分享他的经验,在彪琥台湾鞋故事馆中,就展示了对彪琥每一双的重要的鞋子,其中有一双就是被日本Ellese退货的运动鞋,这是彪琥鞋业第一次挫折学到教训。

IMG_8129_副本.jpg  

    薛永昌回想当时的情形,表示其实那双鞋对于彪琥而言,是相当跳跃式的挑战。Ellese鞋面是油蜡感皮,其本身就有深浅的问题,加上鞋面制成复杂、大底采用一片式和EVA立体组合,在那时可说是完全新的材质及新的制成。加上技术还不够纯熟,以至于成型时胶水黏力不强,造成多处开口,即使Ellese从日本派专属高层技师来,还是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付出很大的代价。

    原来跟日本人做生意,第一张订单通常会被挑剔得很厉害,薛永昌说:「因为日本厂商第一张订单,都是要看你的态度。」因此越被挑剔,就能明白还有哪些地方不足,即使越到赔钱损失的状况,薛永昌还是能将这些化作向上的动力,越受挫就越有进步的空间。也正因为彪琥鞋业的负责任与好态度,反而让他们在日本的口碑良好,相对地订单也越来越多,在因祸得福下,有了稳定的成长。

 

观光工厂往下扎根,往健康品牌永续迈进

    彪琥台湾鞋故事馆的出现,是为了品牌永续而努力,也是为台湾鞋业教育而努力。在2004年时,彪琥在全台共有二十一个店面,由于通路比薛永昌想像中还要耗费资金,最后决定将通路收编至六个,同时推出观光工厂的方式,为了之后的品牌作铺路。

    而鞋业这样的传统产业在台湾可说式微了,薛永昌想利用观光工厂提供给更多人知道,鞋子是怎么被制造、生产的,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他认为这是自己想尽的一份心力。

IMG_8164_副本.jpg  

    透过观光工厂的方式,让更多人明白,制鞋业并不是想像中的肮脏产业,不会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消费者清楚了解,一双好的鞋子,不单只是美观而已,而是应该可以提供消费者「健康」的好鞋。

    「我们目前已经可以做到提供健康、乐活的好鞋子。」薛永昌很自傲地表示,「我们的品牌,就是想做到健康、机能、乐活、品味的好鞋子。」 

    想做一双健康的好鞋,是薛永昌对彪琥鞋业的要求。这样的想法来自去德国看展览的动念,1998年时,在一场产官学的研讨会上,听到生物力学的论坛,得知可以透过人因工程、力学设计鞋子,可以帮助穿鞋者走路不累又自在。

    这样的概念虽然无法马上在鞋业上实施,但却一直在薛永昌的脑海中发酵。彪琥鞋业一路走来,就是以舒适、品味为主,做出好穿的鞋子提供给消费者是鞋业应该必备的,因此消费者对于彪琥鞋子的印象就是:「好穿的鞋子。」

 

深化理念,落实研发、生产制鞋,行销彪琥健康好鞋

    有鉴于消费者的回馈,薛永昌更将「健康」深化进彪琥鞋子的内涵,从概念真正落实到研发,在2006年正式成立足部健康管理中心,真正以「健康」作为鞋子开发的重点,与鞋技中心、大专院校、人因生物力学的相关单位合作。 

    在取得相关单位的力学专业知识,配合鞋厂的制鞋经验,创造出符合健康的鞋子,在机能的测试上,第一阶段则由学校、鞋技中心作测试;第二则由薛永昌自行穿著体验;第三阶段则提供给选手使用;第四阶段则才是消费者。 

IMG_8258_副本.jpg  

    所谓健康的鞋子,就是要有足够的支撑力与反弹力,能作到减压。因此彪琥重视脚与人的健康关系,成立了MINISTER足部健康管理中心,引进德国足部扫瞄系统,透过足部生物力学压力分析,制作符合生物力学支撑结构的「客制化足弓垫」,透过足弓垫回复平衡站立的姿势,并且运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选择适合双脚的鞋子,达到健康的生活。

    由于彪琥鞋业本身就以健康、乐活的理念来研发、制作健康好鞋,在参与了工研院「健康保健鞋产业群聚品牌拓销辅导计划」后,彪琥鞋业以专业的制鞋厂商角色,未来将继续研发适合银发族的鞋子,特别是著重在轻量化的这部份。第一阶段已投入EVA大底产能设备,第二阶段则将研发银发族之不同属性的产品,像是一般健康的银发族专用鞋,也有针对不同需求的银发族专用鞋,像是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专用鞋等,从银发族的需要面去开发设计不同产品。

    在未来,彪琥鞋业更希望透过整个群聚计划,本身扮演好制造端的角色,将产品提供给通路端,双方能够相互结合。有好的产品也希望有好的通路进入市场,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健康鞋子对于人的重要性,也期盼整个计划能使产品与消费者有更好的互动与回馈,让彪琥能持续制造健康好鞋,提供健康、乐活的鞋子给消费者。


彪琥鞋业官网:http://www.puhu.com.tw/

※本专访为年度产业专刊,由2013年工研院与甘乐文创委托采访。

延伸阅读同系列采访:

专访:青山兰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