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委员王幼铃、陈小红、江绮雯、林雅锋             。(图/记者林铭翰摄)

▲监察委员王幼铃、陈小红、江绮雯、林雅锋。(图/记者林铭翰摄)

记者林铭翰/台北报导

针对「托育准公共化」实施以来乱象百出,监察委员江绮雯、林雅锋、陈小红、王幼玲12日召开记者会,指出政策仓促上路未采取因地制宜措施、亦未解决托育量不足及资源分配不均,并有排挤地方政府其他社会福利支出等节,促请行政院督饬相关部会检讨改进。

江绮雯指出,为解决少子女化问题,行政院于去年5月16日召开记者会宣布「我国少子女化对策计划(107年-111年)」,并于7月25日正式核定,7月31日订颁「直辖市、县(市)政府办理零至未满二岁儿童托育准公共化服务与费用申报及支付作业要点」,次日8月1日实施「托育准公共化机制、扩大育儿津贴」政策。

江绮雯表示,该政策立意固然良善,惟规划期程过于仓促、欠缺与地方政府及民间团体足够之沟通,且事前未落实资源盘点、地方政府执行人力等相关配套资源均未能到位,贸然推动导致上路后乱象百出,民怨不断。且政策执行后采滚动方式「边实施边修正」,地方政府不仅无所适从,还须面对来自民众、保母及私立托婴中心业者的抱怨,并出现保母及私立托婴中心业者等对于托育公共化及准公共化措施之签约条文有诸多未明确之条款暨对滚动式检讨方式多有微词,凸显行政院托育政策之规划明显未尽周延。

江绮雯说,行政院2017年研拟育人政策,以「以2030年提高总生育率至1.4、总人口数2,000万人」为目标,于2017年7月修正提出「完善生养环境方案」,并于8月1日推动实施「托育准公共化机制、扩大育儿津贴」的政策,挹注425亿元以上之资源,却因未依各县市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导致「中央、地方各做各的」未能同步。

江绮雯更指出,准公共化托育政策自去年8月1日起实施后,8月1日至12月底止所需之经费由中央政府全额补助,108年度则提高县市自筹经费,势必加重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甚至排挤到其他社会福利服务支出,行政院允宜研拟规划因应,以确保政策之永续。

调查报告还指出,教育部为扩大公共化教保服务量,透过前瞻基础建设「校园社区化改造计划」及以增设非营利幼儿园为主、公立幼儿园为辅的方式,逐年增加公共化教保服务供应量,并提出解决空余空间难觅、法令限制困境之措施,预计自2017年至2020年共计增设1247班,然民间团体代表仍提出有都会空间不足与非都会区空间空余、资源未平均分配等诸多实施困境。

另外,政策对于欠缺资源的地方政府稍具弥平城乡差异的助益,仍以全体幼童统一适用齐头式的服务,未将城乡差距纳入考量,欠缺弹性,也未就特殊幼儿之照顾提出相对应之协助服务。

▲▼监察委员江绮雯。(图/记者林铭翰摄)

▲监察委员江绮雯。(图/记者林铭翰摄)

王幼玲表示,托育准公共化的问题是「急如星火、迫在眉睫」,监察院没有纠正,仅是希望行政院针对此政策检讨改进,以及如何权衡准公共化政策及自由市场运作的原则,呼吁政院多听听家长的意见。

陈小红则说,此政策是在前行政院长赖清德任内推出,现在赖清德卸任后,后续行政首长是否有决心继续推动仍有变数,且台湾年年有选举,让此原本应该是全民关心的议题,同时也是存在高度政治决心的问题,能否持久推动下去有仍存有变数空间。陈小红强调「理论是一回事,实务又是另一回事」,她乐见有这样的政策上路,只是政策的永续性要很多条件,最重要的是政治决心,若能不区分党派来做或许若干年后能有所成绩。

林雅锋也回应说,此次报告的中心点还是认为政策的立意良善,只是症结点在于「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她强调魔鬼藏在细节里,政府为了解决少子化应该要更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