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陈亮是谁吧,他是南宋有名的主战派,人称龙川先生,是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少年时就以《酌古论》、《中兴五论》名动东南。

陈亮和朱熹的互撕缘起是这样的:都知道文人相轻嘛,因为陈亮在治学方面比较务实,注重实际社会效果,多言实务军事,反对空谈性命义理,论点和后世胡适提出的「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有些相似。陈亮也曾屡次批判朱熹的理论,引起朱熹的不满,所以两方各不相让,就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论争。

两人的争论,是从历史观方面开始的。

朱熹认为上古时期及至夏商周三代,统治者为圣王,圣王之间以「道心」相传,心术纯正,所以社会天理流行,是「王道政治」。而三代之后,由于道心的失传,所以汉唐的帝王没有道心,只知道利益和人欲,他们所做的仁义之举,只是恰好与上古圣王的道心一致的偶然之举。因为没有道心,所以汉唐是「霸道」。

陈亮对朱熹这种说法大不以为然,陈亮认为朱熹的三代为王道,汉唐为霸道是不符合史实的,而汉唐的开国帝王对历史的贡献是足以媲美商汤、周武的。不同于朱熹的「以智力把持天下」的论点,陈亮强调智力和力量需并重方可救民与水火。陈亮的论点,和他主战派的立场是高度一致的。

据此,陈亮提出「王霸并用,义利双行」的论点,他还举例说明即便是三代的帝王,也不完全是以王道治天下,中间也有霸道,王道需要霸道为自己开辟道路。他说:

汤放桀于南巢而为商,武王伐纣取之而为周。

陈亮认为,商周的开国之君都有这种霸道的举动,更说明了朱熹论点的偏颇。

实事求是的讲,其实陈亮的见解,确实更符合史实。

两人在这个历史观问题得争论上,又引出了更深层次的义利之辨。

朱熹区分王霸的标准,就在于讲仁义还是倡功利,仁义为王道,功利为霸道。他认为三代统治行仁义不计功利,而汉唐统治一切都基于利欲。

朱熹认为理欲是对立不容并存的,而陈亮认为义利四相辅相成的,利也是义,义要通过利来体现。陈亮指出即便是在三代时期,,同样也是追求功利的。他说:

禹无功,何以成六府?干无利,何以具四德?

所以陈亮认为利义应该双行,「天理人欲可以并行」,而三代之前无利欲的说法,是孔子美化过的,不是历史事实。

可以说陈亮的这种言论,在当时是十分惊世骇俗的。也是朱熹对陈亮思想极端不满的重要原因,朱熹希望陈亮能够放弃利义双行的想法,以「醇儒」自律,而陈亮则反唇相讥,说所谓「醇儒」,不过是「风痹不知痛痒之人」,这种人除了空谈,其余一无所知,也一无是处。

可以说,这场辩论,两方谁也没有说服谁,依旧各持己见,只是从现代人视角看来,朱熹的思路,确实迂腐了一点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