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这个词最初的写法是「亹亹」,如下图:

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亹亹」是当勤勉讲的。《诗·大雅·文王》有句云:「亹亹文王,令闻不已。」「令」指美好,这个义项现在主要残留在一些尊称别人的社会关系的词中,比如「令堂」、「令尊」等等,而在先秦时代则用得比较宽。这个「令闻」就是美好的声誉。这句话是说文王非常努力,人们也知道文王有多努力,所以大家给他点的赞多得无穷无尽。

顺便,这首《诗》是著名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出处,不过这句话的本义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样,它其实是说周是一个旧邦国,但是在轰隆一声震天响岐山降下周文王以后,周的天命发生了新的变化(成为了天帝所认可的天下主宰)。此外「亹亹」还有水流的样子,比如左思的《吴都赋》(他还写了《魏都赋》和《蜀都赋》,合称《三都赋》,写成后一开始没人理,后来受到张华、张载——「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里面那个张载,不是宋朝那个张载——等著名大V文人的推荐后一下子就火了,人们竞相传抄,影响到了纸张的供求关系,这就是「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来源)上就有「清流亹亹」的句子。此外这个词还可以表示行走的样子,如《楚辞·九辩》:「「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这里「中」指中年;「蹇」是语助,无义;「淹留」本指停顿,这里指仕途不顺,整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感慨时光飞逝人到中年却没有取得政治上的成功。勤勉、水流、行走这几个早期义项是相通的,我们不能确定哪个最早,只是从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材料上看,现在能找到的最古的用法还是「勤勉」。

后来这个词有了美好的意思。如《华阳国志》(这是中国目前已知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中《述先贤士女总赞论》:「亹亹英秀,如岳之崇,如兰之臭。」由此引申出了言语、文章美好,有吸引力的意思。《世说新语》中《品藻第九》:「然亹亹论辩,恐殷欲制支。」后世的「娓娓动听」、「娓娓道来」就是这个意思。此外,这个词由流水状的意思又另衍生出了一个与话语有关的表示滔滔不绝的意思,辞例如宋人黄干《林处士墓志铭》:「道君之贤,亹亹不绝口。」

大概是因为「亹亹」太难写,后世人们开始逐渐用「娓娓」来取代「亹亹」。这种现象从宋代开始变得比较多见,如黄庭坚《王力道墓志铭》:「文章初不经意,睥睨左右,下笔娓娓不休。」到了当代,则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亹亹」怎么写了。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就是厉害,三千年前就会英语了。相比之下,几百年前才会讲英语的英国人简直弱爆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