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月子开始,我就知道所有跟月子中心、保母、上学有关的事情,在台北都要用"抢"的,不即早规画安排只有候补的份,于是我从泡菜一岁半就开始著手寻找幼稚园相关资讯,很幸运地,我有很多已经走过这段育儿路的朋友给了丰富经验建议,让我在为泡菜挑选幼稚园时建立了中心思想,不至于毫无方向。

许多人会觉得幼稚园不就是给孩子跑跑跳跳,尽量玩的地方就好吗? 选择父母方便的、环境干净、有个大操场的,是多数人的基础思维,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先从家中附近的幼稚园开始参观,但是后来发现一个大重点,那就是:为孩子选择幼稚园,不是在看幼稚园,而是在看他之后要上的小学、国中,甚至更上去的教育方向。

台湾的12年国教状况混沌不清,加上许多台北的私立学校往下延伸,逐渐建立一条龙式的体系,要想进去某个特定体系,得从幼稚园就开始卡、位!

我必须承认,这件事情在激烈的台北变得有点病态,不用说,在邻近的上海北京也是同样状况,在台北以外的地方,父母仍可以保持一派平和悠哉,所以这篇文章的心得,会比较偏向于住在台北的父母们。

首先,既然是在看孩子之后要上的小学、国中,那么就分出三个路线来了:

路线一、公立体系

若打算给孩子念公立小学,那么幼稚园就没有太大差异,可以选择好的私幼,也可以尝试抽公幼。

路线二、国内私立体系

私立体系近年来收到父母的追捧,主要还是因为12年国教太过模糊,而私立学校一路念上去的体制,满足了许多双薪父母希望能够让孩子在一个稳定的环境的需求,同时课后也有比较体贴家长的课辅制度,其次,若念公小,双薪父母得另外安排安亲班,而公小+安亲班的年花费,跟私小全包的年花费差不多的,所以安心、方便反而成为近年私立学校的卖点。

以台北几个有名的私立学校:薇阁、康桥、复兴来说,通常都从幼稚园进去卡位,一路衔接上去,不用担心小学要再去挤那一两个释出的名额,而其中复兴是指从大班开始招收,因此若要念复兴,前面几年得另外找幼稚园就读,大班若抽到再转过去。

路线三、国际学校体系

欧洲学校、美国学校是最正统也最热门的国际学校,若是父母有可能外派,或是对台湾的教育没有信心、希望给孩子从小接受国外文化,以后直接出国的,口袋也够深的多会选这一条路。

 

我三条路线都考虑过,以费用来说,有几间私立跟国际学校的年花费差不多,当然也有几间私立是还算平民,跟公立+安亲的组合比起来,预算相近。

以幼稚园来说,国际学校的教育跟环境都很棒,但是太远,我真心无法孟母三迁,再来是每天两三点就放学,我也真心无法再聘一个保母去接孩子,因此只好率先剃除。

剩下在公立跟私立我纠结了大半年,麻烦的是,这些私立学校开的幼稚园都是要孩子满三岁才收,但是小泡菜是年底生的孩子,以现有的"畸形法规"来说,她要到三岁多才能够念小班,而托婴在他满三岁时就因为法规问题无法继续就读,所以我必须要找有幼幼班的幼稚园,若很想要想要念康桥、薇阁这些幼稚园,就得要找个幼幼班念一年,再转过去,每次讲到这我都忍不住对打著生育率大旗、但育儿政策有够烂的政府感到不屑。

Anyway,总之呢只要年底生的小孩,又像我们一样是双薪、没有请保母也没有阿公阿骂可以带小孩的,幼幼班一路就只能去抽名额稀少的幼幼专班,或是去找民间私幼。

回归公立还是私立,私立学校给我最大的担忧是,攀比的价值观以及为了升学率紧迫盯人的压力,曾经听过有某间有名的私校因为孩子成绩不好,直接不发给下学期注册单据,宣告放弃那个孩子,也曾听过某间私立名校让朋友的孩子在里面痛苦无比,不懂为什么某某同学因为姓氏不同,就可以得到某些事情的豁免权,靠著努力苦读的好成绩来维持在那个环境生存的自信心,过早让孩子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这件事见仁见智,但我相当担心,再加上这些私校都距离我家太远,我对于要花那么多时间在校车上感到心疼。

当然公立学校也有很多问题,能不能遇到好老师、好同学就看孩子个人的福份,也有不少朋友的孩子念私校念得相当适切,考量种种,我们最后应该还是会选择第一条路,选择一间好的私幼给小泡菜打好人格基础,接著上公立小学、国中,教育的路还很长,再适时调整吧!

 

延伸阅读:

育儿 ● 参观幼稚园停看听 - 13个父母该问的问题

 

欢迎有空来我的粉丝页走走~

FB: https://www.facebook.com/purplewildca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lycapurplewildca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