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2月,日本派出学员15名赴英国学习海军;

马尾海战爆发时,清国共有舰队四支,实力最强是以上海、南京为基地的南洋水师,总吨位22730吨;居其次的北洋水师

1.2万余吨;第三名福建水师近1万吨;广东水师垫底,仅4千吨;四支舰队总计4.8万余吨;

世界海军发展史经历了木制战舰—铁制战舰—钢制战舰三个阶段;

马尾海战爆发时,世界海军强国正处于以钢制战舰大规模裁汰铁质战舰时期;

现代炼钢技术1860年代在英国、德国、法国三国同时起步;南北战争结束后,随著卡内基钢铁公司的建立,美国炼钢业迅速后来者居上,而法国则以同样快的速度消失于世界舞台;到了甲午战争期间,美英德三国几乎包揽了世界钢铁业。

1879年4月18日,英国彭布罗克造船厂制造的3730吨鸢尾花号100%钢质巡洋舰下水完工,宣判了铁质兵舰的死刑;

仅从账面上看,如果中国四支舰队齐聚台湾海峡,似足可与法舰一战;但不可忽略一个大背景,法国是世界第二海军强国,除英国外无人能与其匹敌,这在心理上必然给中国的各级、各方面人士很大阴影压力;

1884年,法国海军总吨位47.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排世界第11位;

(注:当时的前十名为英国、法国、俄国、义大利、德国、奥斯曼、奥匈、美国、西班牙、荷兰;英国海军为71.2万吨,1880年代也是英海军最危险的时期,英国长期秉持海军力量必须超过世界海军第二第三之总和,但法国在1873年偿清对德赔款后,便开始了疯狂的扩军备战;而统一后的义大利,急于在地中海反制法国,义大利率先开启了万吨级战列舰建造,新兴的义大利海军已和俄国交替第三的位置;在中法战争期间,英国一边采用种种手段打压法国,一边也开启了战列舰营造的急起猛追。)

参加了马尾海战的福建水师,共有战舰11艘,总吨位9811吨;其中马尾造船厂自制木铁混合制战舰9艘,另有2艘250吨纯铁炮舰购自英国;另有纯木质战船22艘;钢质战舰为0;

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南洋舰队,她的前身是长江水师;在马尾海战时,南洋舰队共有战舰19艘,其中2艘德制钢质2200吨级巡洋舰,英制320吨、440吨级纯铁炮舰各2艘;其余13艘全部是马尾造船厂、江南造船厂

自制,其中5艘铁木混合、8艘木制;

当时南洋水师整体有能力参加远洋海战、且船况良好的有9艘,总吨位1.2万吨;

南洋水师的旗舰开济号巡洋舰,是马尾船厂制造的2150吨铁木混合型;于1883年10月11日完工,完成试航后,投入南洋水师服役;

南洋水师吨位最大是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的2800吨蒸汽木制护卫舰驭远号,已服役11年;

广东水师基本都是蒸汽炮艇、鱼雷艇,只用于缉私、捉拿海盗之职;但她有1艘英制钢质440吨的镇海号炮舰;

清国四支舰队中,争议最大、也最值得探讨的便是北洋水师了;

1875年5月30日,海防、塞防之争落下帷幕,慈禧决定拨给左宗棠1000万两/年军费用于西征新疆;拨给李鸿章、沈葆桢各200万两/年用于建设北洋水师、南洋水师;但当时慈禧、奕?要求南北洋首先构筑要塞、炮台,余款用来购舰;

沈葆桢提出两点:

1、 在左宗棠西征结束之前,400万两全部调拨给李鸿章,南洋水师从马尾造船厂、江南造船厂自制;

2、 沈葆桢反对建立南洋、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他认为应由李鸿章负责建立一支远洋舰队,辅以四支近海防御舰队,而整个的海防应由李鸿章统一负责。

但当时的李鸿章认为沈葆桢是左宗棠系头号干将,其言内中必有蹊跷,因此李鸿章拒绝了海军统一的提议,坚持他只负责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之外海及渤海湾海防;

北洋水师起家是从0开始,第一批舰船是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调拨的大小炮舰9艘、运输船2艘;这些炮舰被用来做练习舰、辅助舰;总吨位7千余吨;其中2艘马尾造船厂制造的1258吨级铁木混合制炮舰是有战斗力的;

1875年6月11日,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向英国购买320吨、440吨铁制炮艇各2艘;它们分别于1876年11月、1877年4月抵达中国;

1877年3月,福建船政学堂派出学员14名,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校求学(肄业求学方式,学制1年);

由于事先联络粗鄙,5月到达英国后,方知在该军校肄业就读,也是需要入学考试的;林泰曾、刘步蟾、蒋超英3人未敢报名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的11人中,何心川、张成、吕瀚、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6人成绩不合格;严复、萨镇冰、方伯谦、叶祖珪、林永升5人被录取;

8月,未参加考试及考试未被录取者,通过驻英公使郭嵩焘及赫德的关系,得去往英国海军实习;但由于全是私人关系混迹于英舰,并非像日本那样硬碰硬海军院校毕业分配实习,因此这些中国人不允许触摸任何军舰设备,只可眼观及询问;

1878年,由于李鸿章在此3年间仅购买4艘小型炮舰,并拒绝领衔筹划中国海军,因而清廷决定海防经费仍是沈葆桢、李鸿章各半;

李鸿章在此期间,经费主要投入兴建旅顺口、威海卫、天津北塘大三要塞;(北塘、塘沽、大沽口)

1878年8月,南北洋水师向英国订购440吨钢制炮舰6艘,当它们次年11月归国后,李鸿章说服沈葆桢,将南洋购买的4艘钢制炮舰全部割爱给北洋,北洋则以4艘同厂铁制炮舰交换;

1879年7月,船政学堂这批留英大才回国;时任清国驻德公使兼留学生监督李凤苞将这14人个中留学详情隐匿不报;根本未参加考试的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三人,李凤苞给刘步蟾的考评为「成绩冠诸生」, 林泰曾、蒋超英二人也位列甲等;而顺利完成学业的林永升则评为丙等;

1879年11月,船政大臣兼福建巡抚丁日昌向沈葆桢报告,认为这批英才还需要邀请西方海军人士再加以培训方堪大用;李鸿章得知南洋不欲重用这批「留学生」,因急于创办北洋水师,人才匮乏,便将这批人全部调去北洋;而李鸿章用人标准只以李凤苞所给考评为准;这些人立即被委以管带之职(正四品,相当于知府、知州);

李鸿章为他们选定淮军总兵丁汝昌担任领袖;但李鸿章也深知丁汝昌不懂海军,李同时也对这批「留英」高材生心中无底,开始寻觅合适的洋人担任丁汝昌的助手;3年后,他终于选择英军海军中校琅威理出任北洋水师副提督,年薪7200两;1886年1月加为8400两/年;

(注1:1890年6月,刘步蟾等在李鸿章鼓励下,公开侮辱琅威理,迫使琅威理请辞;英国随后宣布禁止中国学生前往英国海军院校就读;因为这批曾经来英「镀金」的军官生,所作所为已成英国海军之耻;中国人则多数认为李鸿章、刘步蟾干得漂亮,堂堂中国天朝之舰队怎能让洋人指挥?!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力邀琅威理返华,被英国政府拒绝;战后,清廷再邀琅威理来华,帮助中国重建海军,这次被琅威理拒绝;在此期间,他担任蹂躏号战列舰舰长(9300吨);

1904年2月,琅威理海军中将在皇家海军退役;

注2:日本留英学生,从在军校上学到毕业实习,至少留英7年以上,已完全与英国海军一体化;而且归来后全部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升迁,优胜劣汰,归国即做舰长纯粹白日做梦。)

现在无数中国人称丁汝昌、刘步蟾等人是民族英雄,如何之英勇奋战宁死不屈;我只知道他们二人均是吞食鸦片自裁的,这就够了,已足以涵盖一切。(当然,也有许多爱国人士声称北洋海军军官们早已戒除鸦片毒瘾,丁、刘的鸦片都是问别人借来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