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水如蓝

扬州,唐代是长江的入海口,又是隋朝大运河的重要节点,还得到隋唐为打压江南的特意扶持,一度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繁荣富庶无以复加,而近代却因为拒绝铁路进城而沦为四五线小城市,忆昔视今,实是令人深思。春水如蓝兄,诗坛长者,为此文专门花一个月时间读书构思,诚意无以复加,令大司马十分感荷,如蓝兄以“琉璃易碎,风雅仍在”总结扬州的性格,实为切中肯綮。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扬州”一词,与冀、兖、青、徐、荆、豫、梁、雍等其他八州一样,同出于大禹治水。《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尧时代,鸿水滔天,九年未息,舜帝即位之后,命大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当是时,大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舡,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经过一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九州攸同,四奥既居”,天下太平。

尽管先秦文献对“九州”具体分划的说法不一,尽管《周礼》、《吕氏春秋》、《尚书》、《尔雅》都毫无例外地明确了“扬州”居其一;但在今天的学者们眼里,上古文献中的“九州”乃是一个汗漫无际、难以确指的地理空间概念,他们更愿将“九州”看成是东亚地区前国际体系,当中的“扬州”只是九大区域次体系之一,与今天的扬州,并没有太多的关联。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想象中的禹贡九州

今天的扬州是指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的一座古老而优雅的城市,一方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其境内地势平坦,水系稠密,气候温和,地貌主要为丘陵和平原;其中平原区又分为里下河浅洼平原区、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和丘陵冈区,地貌成因多种多样,主要为江河水流侵蚀和堆积而成。

距今1万年前,全新世开始,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深刻影响着扬州大地的地貌,中期,全区发生过一次大范围的海侵(镇江海侵)。距今7000年前,长江入海口在当时的扬州与镇江之间,在河流、潮汐、海流、波浪共同作用下,长江漫滩渐渐露出水面,那时今日的李典、头桥一带成为河口三角洲,如同今天的上海崇明岛一样。随着长江携带泥沙的不断沉积,海水逐渐后退,长江河道不断东延,今天的长江入海口已到了远离扬州的240公里外的启东。

先秦:淮夷与邗沟——兴盛的萌芽

1

按照中国考古学分期,距今7000年前,正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开始。当时的扬州以东还是一片大海,位于大海边的高邮龙虬庄已经有了先民聚落。

1997年9月,多位专家学者对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以及高邮商周古文化遗址等系列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一致确认江淮地区东部在距今7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存在着独特的原始文化,可命名为“龙虬庄文化”。

该文化发现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间的碳化稻米,同时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也是十分少见的,这些符号虽然不成体系,但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龙虬庄陶片刻文

但是,在以往华夏正统史乘中,无论后来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尧舜时期也好,进入青铜时代之后的夏商时期也好,乃至周初,这块长江下游冲积平原都被视为荒服之地,生活在这里的先民都被渭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的部族称为“淮夷”。

扬州,从自然分散的先民聚落发展到集中居住的城邑,已经是青铜时代的中晚期。周武王十三年(前1050),西周灭商之后,姬姓的一支王室子弟干叔被分到了这块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封为邗国。

邗国东面为大海(当时海岸线在海安、姜堰及泰州稍南一线),江南为吴,居梅里。北面为徐,西面为群舒、英、六,均是已经臣服于周的前殷朝的方国。

到了春秋时期,吴国和邗国发生战争,邗国为吴所灭。关于这一事件的具体过程,扬州地方史学者的看法并不统一。吴子辉先生在《扬州建置笔谈》中推测为吴国第十五代国君柯转和十六代颇高所灭,而朱志泊先生在《扬州历史三千年》中推测,于前584年为第十九代寿梦所灭,但无论何种推算,邗国以小国寡民的状态存在了四百多年,实在不算太短。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淮夷与邗国

此后一百多年,邗邑始终属吴。期间吴楚反目,楚国曾经从西边的棠(今南京六合)来攻打邗邑,吴人闭门不出。楚军无功而返,回程中却被吴国伏兵拦腰截断,公子宜谷被俘,此为《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的“皋舟之战”。

1964年,从扬州附近小铜山春秋末期的古墓中发掘出土铁丸和铁条各一件,考古测定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虽然这两件铁条与甘肃磨沟寺洼墓葬出土的铁条相比几乎晚了500年,但也足可认定这个时期,长江三角洲平原已经开始了铁器时代的萌芽。

公元前486年是扬州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的秋天,吴王夫差因北上征伐运输兵秣的需要,建邗城,开邗沟,江淮之间水路遂通。《水经注》详细说明了邗沟的经过线路:

中渎水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今邵伯湖)东,陆阳湖(今渌洋湖)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梁湖(又作樊良湖,今高邮湖)。旧道东北出,至博芝(今广洋湖)、射阳二湖,西北出夹耶,乃至山阳矣。

中渎水即是古邗沟。“邗沟”一词最先出现在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西征赋》里,它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苏北运河里运河段的前身,这条古老的人工运河与长江、黄河一样,不仅关系着流域内百姓的生活,也决定了沿线城市的兴衰,在重要的节点上,更是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虽然夫差当初开挖运河是出于军事目的,且一十三年之后为越王勾践所败,落了个国破身亡的下场,但他却因了这条运河而声名不朽,注定成为运河之父。夫差后来在扬州变作了神祇,一直受祀于“大王庙”中,受到地方百姓的香火供奉。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邗沟大王庙,扬州人民不忘吴王夫差

黄池主盟之后,吴国盛极而衰,为越所灭。邗邑归越后,越王勾践借邗沟之利,以兵渡淮,会齐晋诸侯于徐州,继而称霸,“中国皆畏之”。公元前333年,越又为楚破,邗邑归楚。楚国为奖励军功,实行郡县制,将邗邑设置为广陵县。

《说文解字》云:“东西曰广”;“陵”为丘陵。《河图括地象》云:“昆仑山横为玉轴,此陵交带昆仑,故曰广陵也” 。顾名而思义,乃是以蜀冈一线丘陵地貌概括为地名。楚怀王十年(前319),为了消灭江南云阳、淮北琅琊两地的越国贵族残余势力,必须建设后方基地,遂在的原邗城基础上修筑广陵城。

扬州历史上有过多次筑城记录,此次修筑是自夫差筑城之后,邗邑迎来的第二次筑城。

史书所载的这次城垣修筑记录也已为考古学成果证实。《扬州城1987-1998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二章中YZG2探沟和西北城墙脚的六层地层堆积中有四层夯土城墙,其中第六层堆积为建在生土层上、用黄粘土夯筑的战国城墙,出土物为战国时期的泥质灰陶豆、罐、几何印文陶片和原始青瓷片。

秦汉:刘濞与陈登——被埋没的英雄

2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广陵县隶属九江郡。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徇广陵,未等攻克,陈、吴已败。召平紧急渡江,假托陈王之命,拜项梁为张楚上柱国,令他引兵击秦。

项梁与侄儿项羽帅江东子弟8000人渡江,接下来的三年里,项羽将五诸侯灭秦,而分裂天下,在原秦置郡县基础上,新置江都、海陵、高邮、射阳、建阳、富陵等县,设东阳郡,封英布为九江王,广陵县属英布的封国。在这一时期里,广陵都是黥面之王英布的封邑。

英布归附刘邦后,被封为淮南王。在叛汉之初,汉高祖刘邦问计于楚国令尹薛公,薛公详解了上中下三策,每策当中头条都是东取吴国。英布如薛公所料,选了下策,结果兵败蕲春,死在番阳。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猛兽英布

汉兴,高祖刘邦承敝易变,与民生息,分封刘姓诸王,先立荆国,从兄刘贾为荆王,都吴。后刘贾死,更荆为吴。当时受封的吴王刘濞,乃高祖刘邦的侄子。景帝继位以后,因削蕃,发生了“七国之乱”,这一事件的起因正出于吴王刘濞。

刘濞为人非常大胆,且很有经济头脑和开拓创新思维,军政才能一流。高祖崩殂之后,刘濞招致天下流民,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并主持开挖了东西走向的、从茱萸湾直到海陵仓潘溪的运盐河(别小看今天看来这条窄窄的不甚起眼的河流,它堪称是江苏的“浏阳河”,风水堪舆爱好者们可以深挖一下)。

更为重要的是,刘濞很懂得与民共享,一心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他免除了吴国所有居民的赋税,逢年过节都要去探访慰问贤良才俊,赏赐平民百姓。平常如果朝廷有徭役,居民不愿出征,他负责出钱请人替代。他还很重视人权保护,其它郡国要来吴国捉拿逃犯,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给予引渡的。

如此一搞三十年,刘濞深得民心,吴国成了当时首屈一指的经济特区,富甲天下。

刘濞主政期间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招来不少文化名人,如邹阳、严忌、枚乘,均为文章作手,尤其枚乘的《七发》一篇,刘勰《文心雕龙》称此文“腴辞云构,夸丽风骇”,言其辞藻华美,气势宏大,富于想象,荡人心魄,不无作者在广陵期间的生活体验。

七国之乱的一个重要起因,在吴王世子去长安朝觐,在游戏中被皇太子刘启失手打死。汉文帝派人将遗体送回吴国下葬,应是刘濞有超前的自由、平等意识,拒不接受堂哥汉文帝的旨意,提出“人在死在哪里,尸首埋在哪里”,硬是把儿子的遗体送回长安埋葬。

这样的抵触言行,处事较宽的汉文帝也就忍了算了,但在皇太子一党看来,势必会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刘启当了皇帝后,晁错建议削藩。刘濞深感危机来临,于是联合其他六王反对,刘启命太尉周亚夫领三十六将军前来攻吴,战争遂起。吴王由于军事才能一般,战败后逃往江南,后为东越人所诳,死于乱军之中。

翻看班固的《汉书》,与后来的封国之君——江都王刘非、刘建父子以及广陵王刘胥的骄奢淫逸相比,吴王刘濞除了被逼造反这一点外,其个人品德无不良记录,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扬州百姓从未忘记刘濞,将他与夫差一起放在“大王庙”中享受供奉。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邗沟大王庙里的夫差与刘濞

“七国之乱”后,景帝削吴国,改江都国,安排自己的儿子易王刘非当了江都王。刘非好勇,平常很是自大。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对这位比自己大十二岁的哥哥不放心,于是给这孙猴子派了一位唐僧来做江都相,这爱念经的唐僧就是提出“天人合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策的儒学钜子董仲舒。

今天的扬州仍有“董井”遗址和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重建于光绪七年的董子祠,今天的扬州中学的前生为扬州第一所官立中学“仪董学堂”,意在让学子们以董仲舒为榜样,三年不窥园,一心读书求学。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传统深厚的扬州中学

刘非享年四十,在位二十七年后薨了,他的儿子刘建继承王位。刘建因作恶多端,被手下丞相长史与江都相告发后自杀。

汉武帝元狩年间,乌孙国王被匈奴欺凌,以千匹马聘,愿得尚汉公主,宗正选中刘建的女儿刘细君远嫁乌孙,这是古代中国第一位和亲公主,《古诗源》中有其所作的《悲愁歌》,十分悲凉。相传乐器“阮”,旧称“秦琵琶”,是临行之前,汉武帝刘彻命工匠特别制作,送给细君公主在路上弹奏,排遣思乡之情的。

汉武帝把江都国改为广陵国,封了自己第四个儿子刘胥为广陵国王。刘胥其人体魄魁伟,力能搏熊,但是智力严重短缺,最终因诅咒汉宣帝事发而自缢身亡。

西汉时期的广陵,“当昔全盛之时,车挂𫐕,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与此同时,广陵生产工艺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979年发掘于高邮市的高邮湖西新区送桥镇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西汉广陵王刘胥(汉武帝刘彻第四子)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该墓中有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出土了金缕玉衣残片、玉器、铜器、漆器、陶器、木佣、车等大量精美文物,区域经济力量和制造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广陵王墓的黄肠题凑

王莽的新朝是中国历史之两汉乐章的一个短暂变调,当时汉诸侯王为公者,悉上玺绶为民,广陵国被废,降为郡。不久,汉光武复汉,重封广陵国,但不久即废。汉明帝永平十年(67),恢复郡制,直到东汉末。

永平十年,是汉明帝夜梦金人的时间,是白马驮经的时间,也是佛教正式进入中国的时间。有学者以连云港孔望山石刻与宝应天宫寺引证,扬州的佛教进入时间或为更早,在永平四年左右由海路传入。

汉末,袁术和刘备相互争夺广陵郡,广陵终为袁术所占。袁术以吴景为太守,控制江淮之间10县之地。隔年,刘备不服,整兵重来,又为袁术所败。

建安元年(196),吴景脱离袁术,委郡东归。建安二年,曹操拜陈登为广陵太守,治所设在射阳。陈登在广陵太守任上浚塘筑陂,周围九十里,灌田千余顷,百姓称为“陈公塘”。因邗沟穿射阳湖段风涛大,来往船只多有损坏,陈登又重新开辟了运河西道,在樊梁湖北口,穿沟,连接白马湖、百里湖,又东贯射阳,乃至夹耶。

陈登在广陵太守任上治绩卓著。当朝廷调任陈登为东城太守时,全城百姓感其恩德,一起跟着他,老弱襁负而追之;民望之高,应该说是扬州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了,还多次击败孙策、孙权对江北的图谋,无怪刘备评论说:“若元龙(陈登,字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世之英杰陈登

赤壁大战失败以后,曹操置广陵郡于淮阴。建安十四年夏,又命滨江百姓内迁,于是“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南)”,中国历史出现第一次大规模向长江以南的移民,广陵遂成空城,淮水以南有地无民,成为战略缓冲地带,扬州历史上这一段时间被称之为“瓯脱时期”。同期,东吴孙权也委任孙韶为广陵太守,居江南京口(今镇江)遥领,做个姿态。

黄初五年(224),魏主曹丕亲临广陵前线视察,这是古往今来的天子们第一次下扬州,颇有才名的曹丕写下了《至广陵于马上作》一诗。

第二年(225)冬,曹丕御驾亲征,却因枯水期影响,船队在邗沟津湖进退不得,被孙韶派出的敢死队奇袭,副车被俘,銮驾被缴,仓皇回去许昌。

三国时期,魏兵三次南下,吴兵两次北上,皆未能据城立足。

三国期间,广陵很是出了几个名人,当中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饮马长城窟行》、《为袁绍檄豫州文》,陈琳当时是曹操的军师祭酒、管记室,他起草的军国文书,曹操看后竟不能改动一字;

有张纮,东吴谋士,与张昭合称“二张”,元朝郝经《续后汉书》评述:“孙策以孤童见纮,言议慷慨,纮即许以桓文之事而委质焉,则亦昭烈孔明之举也。虽其忠直髙壮不逮于(张)昭,而文理意正,缱绻缜密,赞襄孙氏,使中州人士见推,亦昭之亚也。其建计请权都秣陵,屹为江左京邑而传继六代,有奉春君之识焉”;

有皇象,字休明,官吴国青州刺史,在书法艺术方面成就很高,被时人称为“吴之八绝”之一,今存世作品为章草《急就章》,唐张怀瓘评价:“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清包世臣《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说:“草书唯皇象、索靖鼓荡而势峻密,贻右军所不及”。评价之高,令人仰视。

六朝:刘裕与萧道成——南兖州的王气

3

曹魏篡汉,司马篡魏,历史报应真是不爽。

进入西晋后,广陵为县,并置广陵郡,治所在淮阴,泰康六年复立江都县,广陵城为江都县治。

东晋年间,有位九五之尊的皇帝曾经做过主持广陵军政事务。

永嘉七年,时为琅琊王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的司马睿,以其长子司马绍为东中郎将,镇广陵。进入东晋后,司马绍立为太子,于是以次子司马裒接任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广陵(时广陵属徐州)。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正式任命孔衍为广陵太守,治广陵。尽东晋之世,广陵郡制未有改变。

不得不说,桓大司马也与扬州有缘。

东晋时期,南北分裂,祖逖、桓温等豪杰都曾有恢复之举。东晋太和四年(369)四月,大司马桓温第三次北上,征伐前燕。五万步骑,从姑熟(今当涂)兵分两路,西路由袁真带领,走谯(今安徽亳州)梁(今河南商丘)二郡,打通石门水道,运送粮草。东路主力由桓温亲自带领,由广陵,入邗沟,进黄河,沿河西上与袁真会合。

进入山东,遇上干旱,谋士郗超考虑到当时水文、气候对漕运不利,会影响战局,建议桓温要么速战速决,直捣邺城;要么原地据守,继续粮草,来年再战,但两条计策都被桓温否决了。

取得初期的两次胜利之后,进入九月,袁真的粮草迟迟未到,前燕联合前秦反攻,桓温连续失利,只能烧毁船只,向南撤退,一直退到广陵,才停下脚步。由于广陵城在战争中损坏严重,桓温征集徐兖二州百姓筑城,完工之后,将兖州州衙迁到了广陵。

在扬州城建史和运河水利史上,东晋期间还有一对叔侄榜上有名-——谢安和谢玄。

“淝水之战”中,当时担任的战场指挥是侄子——兖州刺史、广陵相、监江北军事谢玄。合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谢玄当时在广陵坐镇,但中枢的谋略策划大都出于谢安,谢安其人深谋远虑,而又沉静渊深,胜利消息传来的时候,他正和人下棋,看了一眼,面无表情地把一局下完,才说了一声:“小儿辈大破贼”,风度令人仰止。

《晋书·谢安传》记载,“淝水之战”后的第三年,受会稽王司马道子的排挤,“政恐不免,为苍生起”的谢安自请出镇广陵。谢安在广陵的时间也是他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月,四月到任,八月离开,但他在短暂的时间里做了两件泽被百姓的事情,一是建设新城,一是筑邵伯埭。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谢安于广陵深有遗泽

再后来还有事情也与谢安相关:义熙十四年,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应右卫将军褚叔度邀请来广陵翻译《华严经》,就住在谢安故宅之中,并求其别墅而建寺,这座佛寺即天宁寺,清康熙下扬州,把天宁寺当成了行宫,驻跸于此;乾隆年《四库全书》七大藏书阁之一文汇阁也是兴建于此。

东晋义熙五年(409),南燕慕容超纵兵肆虐淮北,俘虏阳平太守刘千载、济南太守赵元,驱掠百姓千余家。时为东晋车骑将军、扬徐兖三州刺史刘裕于四月自建康(今南京)率舟师,经广陵,浮淮入泗。 次年二月,破广固(今山东青州),俘获慕容超,灭掉南燕。

当时占据岭南的卢循、徐道覆趁刘裕领兵在外,起兵进攻江州。朝廷急征刘裕,因刚灭南燕,士卒多有伤病,面对有十多万人的卢循大军显得实力悬殊,手下将佐诸葛长民及孟昶建议把皇帝接到江北的广陵避敌,刘裕没有采纳,决意坚守建康,最终击败了卢循、徐道覆。

义熙十二年(416)正月,刘裕消灭司马休之后,因屡立奇功,获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崇礼,加封平北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诸军事;当年底,再加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宋公。《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武帝》“策曰:今进授相国,以徐州之彭城沛兰陵下邳淮阳山阳广陵、兖州之高平鲁泰山十郡,封公为宋公,锡兹玄土,苴以白茅,爰定尔居,用建冢社。”广陵为宋公的封邑十郡之一,成了南朝第一帝刘裕的龙兴之地。

同年年底,刘裕篡晋,历史进入南北朝。

永初三年,《三十六计》一书版权人、跟随刘裕屡立战功的檀道济被加封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出镇广陵。只是后来因功高震主,被宋文帝刘义隆借口杀掉了。

宋文帝刘义隆时期,史称“元嘉之治”,期间刘义隆举行了三次北伐,但均遭失败。尤其第二次北伐,在西路军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东路军于滑台之战中竟败得那么恓惶。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十月渡河,十一月渡淮,十二月饮马长江。魏军到达长江北岸后,声言渡江,江南君臣震惧,一片哭声。刘义隆在此刻想起了檀道济,说:“若是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如此地步”。

因缺少渡河船只,刘义隆又服软认输了,于是拓跋焘答应向北退归,临行时俘走广陵居人万余家,一路杀掠,所过州郡,皆成赤地。这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在词中感慨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经过连续战乱后的广陵,又是什么样的景况?同时代的诗人鲍照在他的《芜城赋》里描述:

泽葵依井,荒葛罥涂。坛罗虺蜮,阶斗麕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饥鹰厉吻,寒鸱吓雏。伏暴藏虎,乳血飡肤。崩榛塞路,峥嵘古馗。白杨早落,寒草前衰。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既已夷,峻隅又以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也许因为战争给人们带来太多的幻灭感,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得十分迅速而广泛,广陵也不例外,宋孝武帝刘骏的大明四年(460),建起了一座佛寺——大明寺。

刘宋明帝刘彧的泰始三年(467),沈攸之、吴喜等北伐军队兵败于睢口,萧道成奉命解围淮北,升任督南兖、徐二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后来,宋齐易代,萧道成称帝。把刘裕、司马绍算上,萧道成已是先主政扬州地方而后王天下的第三位人物。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东晋南朝,广陵的王气是很盛的

萧齐、萧梁之间沿袭刘宋,广陵均为南兖州州治。侯景之乱时,其所委任的南兖州刺史郭元建先宣布降梁,后又宣布降北齐,齐之行台辛术闻训,迅速南下,占领了广陵。第二年,北齐改南兖州为东广州,治所仍设在广陵。陈霸先篡梁称帝后,改国号为陈,太建六年(公元574)收复广陵城,恢复南兖州。

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次年,南陈南兖州刺史吴明彻再次北伐,折于彭城,北周军乘胜南下,经过一年多的较量,江北之地尽没于周,陈军退回江南。广陵改称吴州。

隋唐:毁金陵与造运河——空前绝后的繁荣

4

杨坚篡周,改国号为隋。贺若弼出任吴州总管,镇广陵。开皇三年(公元583),杨坚听取兵部尚书杨尚希等人建议留州废郡,撤并机构,采用州县两级体制。平陈之战后,广陵改称扬州,领有八县:邗江、江都、海陵、宁海、江浦、高邮、安宜、石梁。从此广陵之地有了扬州之名。

开皇九年(公元589)四月授予第三皇子杨俊为“扬州总管四十四周诸军事”。开皇十年,江南高智慧造反,隋文帝命杨素、李景前往镇压。杨广出任扬州总管,镇守江都。杨广在江都期间,于广陵城南门外剑池西南(今荷花池)一带,建五炉铸造钱币。

因为隋文帝猜忌江南人谋反,摧毁了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所以扬州就取而代之,成为东南的经济中心。一方面扬州处在长江与运河的十字路口,有便利的地理优势,另一方面则也是隋朝有意扶持江北城市,清除南京对江南影响的结果。

大业三年,隋朝中央宣布“改州为郡”,扬州遂称江都郡,领有十六县:江阳、江都、海陵、宁海、永福、高邮、安宜、山阳、盐城、盱眙、六合、清流、全椒、延陵、曲阿、句容。

今天的人们提起大运河必先想到隋炀帝杨广,其实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也是“挖河达人”,公元584年,杨坚命宇文恺开挖广通渠,从西安引渭水三百里到潼关。开皇七年夏四月,开扬州山阳渎以通运,这“山阳渎”就是今天人们所称的自茱萸湾往东到宜陵,折向北,往樊川,经高邮、宝应,达射阳湖,至末口入淮的“邗沟故道”。平陈之战中,贺若弼曾向杨坚献十策,其中之一就是“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于山阳渎内”。

与乃父相比,杨广当然更是“挖河狂人”。大业元年(605),杨广发河南、淮北诸郡,前后百余万人开掘通济渠;发淮南十余万民工开挖邗沟,渠广四十步,约合70米,岸边筑御道,种植柳树护岸,自山阳至扬子入江。608年,发河北诸郡百余万民挖永济渠。610年挖江南运河。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隋朝大运河

尽管过程中民伕役卒死伤无数,总设计师杨广还是倾全国之力,最终将这条从会稽到涿郡的南北大运河给挖成了。

随着邗沟开挖成功,江都成为了隋炀帝的行宫所在。大业十四年(公元618)三月,龙舟迷楼,夜夜笙歌的杨广被宇文化及弑于江都宫。当月,宇文化及撤出江都,任命陈棱为江都太守,综领留事。

今天的扬州有两座杨广陵墓,一座是在雷塘,一座在曹庄,这两座陵墓度各有点离奇巧合之处。

雷塘陵址在文革期间曾遭造反派破坏,赶去制止的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从现场带回一墓砖,鉴定后为汉砖。文革结束后,这座帝陵经过修葺后对外开放,但不久便遭到了雷击,陵阙上的大理石块被震碎。曹庄陵址是在一房地产项目的基础开挖现场被发现的,巧合的是该房地产公司老总名为杨勇。炀帝当年正是从哥哥杨勇手中夺过太子之位,千年之后,殆有报乎。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8年,唐国公李渊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翌年四月,陈棱降唐,被任命为扬州总管,但权力所及只在扬州城附近,邻近地区有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韦彻、臧君相等人割据。

公元619年,距今整整1400年前,李子通发兵攻下扬州,九月上旬,在江都称帝,国号吴,改元明政,其辖地江北有江都、海陵,江南有丹阳、毗陵。扬州历史上有过两次成为割据政权的都城,此为第一次。

坚持了十五个月,粮尽,李子通弃城后渡江南下,江都为杜伏威控制。武德三年,授扬州刺史,治所在丹阳(今南京)。武德六年,因杜伏威的副手反唐,割据大江南北,唐派赵郡王李孝恭率兵讨伐,并遣安抚使任瑰夺取广陵,改称邗州。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盛世,扬州也与有荣焉。武德八年(625)十二月,扬州大都督府从丹阳移到江都,自此,江都专有扬州之名。

从武德到开元,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安定,经济全面繁荣。此时的扬州,因为隋朝南北大运河的成功开掘,又有着沿江靠海的独特优势,已然成为了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世界级贸易中心,无论是对内陆腹地,还是海外市场,在政治上还是江南财赋通过运河输送的都城长安的起点,因此得到政府重视。

唐王朝对外商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了日本、新罗、波斯、大食等国的使节、商人、僧众。天宝十二年,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也是从扬州出发,除了佛经著作以外,鉴真大师还为日本带去了唐朝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在中日交流史上写下了极为重要的一章。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鉴真东渡的起点

唐代扬州是入海口,中日交往的枢纽

唐朝是一个文采风流的时代,而扬州更是一座被自古以来就被历代文人讴歌传颂的城市。张若虚、李白、杜甫、白居易、崔颢、杜牧、岑参、李商隐、韦庄、刘禹锡、刘长卿、杜牧、徐凝、张祜等等声名赫赫的唐朝诗人们,均有关于扬州的创作。

《春江花月夜》、《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美丽的诗篇到今天仍然是扬州的最佳广告文案,扬州是当时最吸睛的主题,最热搜的词汇,即使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也曾想过来扬州居住:“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经济水平逐渐超过了其他区域,成为全国首富之区,“国家财富,仰给东南”。以长江和运河为发展轴线的水运网的形成,让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初现端倪。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赣江、湘江、沔水(汉水),以及郁水(今珠江水系)和大运河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方和东部发达的水运系统,把众多的城市连在了一起。

扬州在这一时期,成了中国经济和中国交通的座标原点,为黄河、淮河、长江、太湖四大流域物资交流汇集之处。在人文地理学中,有地理环境决定论一说,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扬州怎能不富庶兴旺呢?在这样的盛世,蹲在原点上的扬州,就好比坐在风口上的猪,想不起飞都不可能。

然而,长江河口区的岸线一直在摆动之中,长江每年从上游带来的大量的泥沙使得三角洲的面积逐渐增长,春秋时代所呈现的扬州地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汉时期著名的“广陵潮”也在向东前移,古邗沟常常因河道淤塞而入江受阻。

唐代扬州的兴盛依赖于漕运,而这当中又关系到一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因关中久雨,长安发生饥荒。唐玄宗特意召见时任京兆尹的裴耀卿,询问赈灾之策。裴耀卿分析当时形势,建议疏通漕运,徵调东南粮赋,以充实关中。十月,裴耀卿被任命为江淮河南转运使。

裴耀卿是一位非常务实且有远见的政治家,在转运使任上,他实施了沿线设仓的转搬之策,改变了当时漕船入淮拥堵状况。清初学者郑日奎《漕议》一文评价:

漕运事始于秦,详于汉。然于时转输之粟,止山东河北而已,未尝远及江淮也。唐都关中,以地狭费繁,于是岁漕东南之粟,以给京师。永徽以后,渐致增多,江淮漕运,于斯称剧。”

裴耀卿之外,唐代宗时的转运使、盐铁使刘晏对扬州的繁荣也颇有贡献。

刘晏虽然在产业方面搞了一系列国进民退的掠夺性措施,但他提高造船价格,提高了船舶修造质量,对当时漕运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盐法方面改变完全的国营垄断,提出榷盐法,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盐商的积极性,大历末期,江淮盐利猛增到六百万缗,为刘晏就任前的十五倍。

漕运和盐业是扬州的支柱产业,裴刘二位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虽是为朝廷计,但同时也促进了扬州社会经济的繁荣。

开元二十六年(737),润州刺史齐浣开挖伊娄河,即今天的瓜州运河,为邗沟增加了一个新的入江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盛赞:“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宝历二年(826),王播在盐铁使任上开合渎渠,“自城南阊门西七里港,开河引江水东行屈曲取禅智寺桥,通旧官河,长十九里”,为邗沟再添一入江口,王播是后期的官声不是很好,但是开挖合渎渠的政绩,还是让人们一直感念的。

唐玄宗天宝末年,发生了安史之乱,自此藩镇割据现象变得严重起来,朱滔、李纳、王武俊、田悦、李希烈等人纷纷称王,唐德宗四年(783)十月,又发生了泾原兵变。

时在抗击盱眙前线征伐李希烈的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闻朱泚作乱,回到广陵,修堑垒,缮甲兵。陈少游的这次决策非常及时果断,避免了扬州遭受战争的涂炭,但被唐德宗怀疑为私通李希烈,不久惊惧而亡。陈少游死后,其手下大将王韶欲领军叛乱,大掠扬州。时润州刺史韩滉听闻之后,派人过江警告王韶:“汝敢为乱,吾即日全军渡江诛汝矣!”,韩滉的严正声明再次保全了扬州。

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这一时期也出任过扬州地方官。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永王李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当初,唐玄宗以诸王分镇,谏议大夫高适切谏不可。及李璘反叛,继任的肃宗皇帝觉得高适的分析很有预见,就把高适招来商议对策。高适于是陈述江东利害,得出结论:永王必败。肃宗奇其所对,遂以高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唐代大诗人中混得相当好的高适

大家都知道,浪漫的诗仙李白当时正在李璘的智囊团里,充当文胆,还写了《永王东巡歌》;两相对比,高适对政治事件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比同期的大诗人李白强多了。高适除官扬州的这一时期,扬州还有太上皇唐玄宗任命的江东、淮南节度副大使李成式也在职,扬州出现了双长官。

晚唐时期,淮南节度使高骈轻信,中了黄巢缓兵之计,导致扬州被困,为僖宗谴责后,高骈割据一方,最终被黄巢的叛将秦彦、毕师铎所杀。庐州刺史杨行密带兵从合肥赶来扬州,设计大败秦彦、毕师铎后,围城半年之久,城中粮草尽绝,秦彦的部队人肉为食。待到秦彦出逃时,城中只有几百户人家。

杨行密攻入扬州之时,城中空虚,饥民互相残杀充饥,丈夫将妻子、父亲将儿子争相卖给屠宰场,被卖的人如同羊、猪一样被屠夫宰杀。于是弃城,西行进攻宣州。扬州城为另一杀人魔王孙儒所占,890年秋天,孙儒焚毁已成空城的扬州,引兵向西,所过焚烧庐舍,杀老弱以供军食。

两宋:苏轼与李庭芝——文华与武毅

5

唐朝灭亡于天佑四年(907),朱温篡唐,改国号为梁,五代十国开始。杨行密在唐末即据有江淮,受封吴王,扬州进入割据状态,杨行密死后,儿子杨渥、杨隆演先后继任淮南节度使,仍奉天佑年号,至天佑十六年四月,就吴国王位,改为武义元年。

公元927年,距今1090年,杨行密第三子杨溥称帝,改杨吴帝国,扬州第二次成为割据政权的国都,这一次持续了十年之久。

后杨吴帝国为徐知诰所篡,改国号齐,改元升元,称帝金陵。升元二年(938)四月,徐诰“复姓李,改名曰升。……改国号唐。”此为南唐。

扬州时为南唐东都,设江都府。据《扬州上下三千年》作者朱志泊先生考证,写过“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的南唐李璟中主,生于扬州,应算扬州人。

再往后,后周时代,韩令坤受世宗柴荣命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李重进合兵夺下扬州,为知州。显德四年(957)二月,周世宗柴荣亲临扬州,复扬州建置,三月,以慕容延钊淮南节度使。周恭帝即位后,李重进接任淮南节度使。

周显德七年(960)正月,赵匡胤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后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拥兵拒宋,赵匡胤御驾亲征,兴兵讨伐,李重进无力抗衡,“举室自焚”。

大约因为李重进的原因,使得赵家对扬州非常忌惮,宋代扬州的境域都很小,一般只领三县。北宋年间虽有扬州大都督、淮南节度使、扬州牧的设置,但都是虚衔。宋代第一任职官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信、义社十兄弟之一的石守信,他的职务是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后来扬州的州官虽为“知州”,但仍称太守。

扬州的市花是芍药,曾在扬州做过司理参军的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有一则与之相关的故事:

某年芍药花开,时为扬州太守的韩琦请正在扬州的王安石、王珪、陈升之等人来官署后花园中赏花,其中一株称为“金带围”,一枝四岔,每岔一花。喝酒时,四个人每人摘了一支簪在头上,巧合的是后来的三十年中这四人都做了宰相,的确令人称奇,所以沈括就把它写进了书中。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四相簪花宴

北宋时期,欧阳修、包拯、苏轼三人都做过扬州知州。欧阳修和苏轼这两位文章太守,一位留下了平山堂,一位修建了谷林堂;欧阳修留下了击鼓传花的佳话,苏轼生平十过扬州,留下的诗文、故事更多,其中《西江月。平山堂》一首: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此词寄托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至今游人去平山堂瞻仰遗迹,似乎仍可感觉到先贤风流宛在。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与欧阳修、苏轼有缘的平山堂

公元1127年,这一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北方金人攻破东京汴梁,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当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史称南宋,改元建炎。

六月,扬州置帅府。十月初一,赵构登州离开南京(商丘),二十七日到达扬州,以州署衙门作为行宫。当时赵构向金朝提出以黄河为界,有心偏安扬州。但扬州处于运河与长江的十字路口,北兵南下必然先夺扬州为基地,赵构想要偏安扬州只能是做梦了。

从建炎元年(1127)九月到建炎三年(1129)二月,南宋朝廷在扬州筑坛祀天、开科取士,铸钱阅兵,浚隍修城,直到金人已占据天长之后,赵构才仓皇过江,当时扬州城中一片混乱,军民争门而死者不可胜数。

绍兴四年(1134)九月,金军攻楚州。赵构急遣工部侍郎魏良臣等赴金军乞和,并命韩世忠自镇江北上扬州,以阻金军渡江。十月,韩世忠率兵进驻扬州后,在扬州西北设伏,此战歼敌数百,并俘获金将挞孛也等二百余人。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近一百五十年中,扬州先后处在与金和蒙古对峙前线,前后被杀掠骚扰十三次之多(包括蒙古最后攻占扬州),战争对扬州的破坏程度可想而知。南宋词人姜夔在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过扬州,填了《扬州慢》一词,应是时人真切的记录: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在北宋承平一百七十年时间里,由于唐末五代时期的兵燹之灾,扬州繁华程度不及唐代的十分之一;南宋时期,东南沿海城市中的杭州、苏州、福州、饶州都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充满活力,而同期的扬州,一则作为军事缓冲区,经济难以振兴;一则运河多次溃决后失修,渐渐失去航运功能。

国内贸易,在北宋时期真州(仪征)渐已替代了隋唐时期的扬州地位,成为两淮、江浙诸路货物集散地;国际贸易方面,又分别退让于杭州、明州(宁波)。

不过,尽管存在多重不利因素,扬州仍是东南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中排名靠前,许多外国人还是把扬州作为来华的必经之处。公元1275年,先知穆罕默德十六世圣裔普哈丁于南宋德祐元年到达扬州,建立了清真寺,即仙鹤寺。

宋末,蒙古定国号为元。宋恭宗德祐二年(1272)正月,南宋皇帝降元。在此期间,扬州制置使李庭芝和姜才坚守扬州,与蒙古军作战15个月,直到淮东制置使副使朱焕于宋帝降元当年七月以城降,扬州才归属元朝。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李庭芝与姜才

期间,蒙元派出的五奉使及一阁门宣赞舍人持谢太后诏来谕降,李庭芝登城说:“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姜才发弩射却之,复以兵击五奉使于邵伯,大战而回。

未几,瀛国公(宋恭帝)至瓜洲,姜才与李庭芝泣涕誓言将士出城夺之,将士皆感泣。李庭之、姜才尽散金帛犒兵,以四万人夜捣瓜洲,激战三个时辰,元兵众拥瀛国公逃走。这场可歌可泣的保卫战可见于《宋史》中的相关人物传记。

元明清:漕运与盐商——扬州风貌的定型

6

蒙古兵占领扬州后,初建大都督府,同时在真州设安抚使,当年即置江淮行中书省于扬州。公元1277年,扬州大都督府改扬州路总管府。

公元1279年,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最后的抵抗力量,陆秀夫揹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继北魏、金之后,再一次以北方游牧民族角色入主中原的蒙元,重视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在南方多个海港城市设立了市舶司(相当于现代海关),而此时元朝运粮入京常用海运,淮扬运道濒于湮废。从至正到泰定,三十年期间,八次疏浚,终未见效。

元末,扬州为张明鉴占据。公元1357年朱元璋自称吴王,派缪大亨攻取扬州,围城两月,城中粮尽,张明鉴屠杀居民为食,及投降时,城中居民仅剩十八家。

在蒙元统治势力被摧毁之后,朱元璋展开了与张士诚、陈友谅的征逐。1365年命徐达、常遇春、冯国胜以扬州为大本营,发起“规取淮东”战役,经过六个月的激战,击灭张士诚,拿下淮东全境。

明代扬州府的设立早于朱元璋称帝之前,后属南直隶,而南直隶是中央分司机构,不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于是,府县上面所设维扬道道员寄衔邻省,或者由其他省或者中央直接代管。明代在扬州还设有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南京户部分司,并在仪征、高邮设立了南京工部分司等中央驻扬单位。

朱棣迁都北京,明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区域再次分离,然后明朝禁海又使海运没落,承担运钱粮任务的大运河就又成了全国经济的主要命脉,扬州再度繁盛。但是由于明代中期的嘉靖年间,为了保护泗州明祖陵,实行“分黄导淮”之后,黄淮汇流穿越扬州河道,由里下河入海,致使水患频仍。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明朝为了禁海

宁愿放弃高效的海运,改用低效的漕运

历史记载,明隆庆、万历、崇祯年间发生数十次水灾。“高堰大溃,淮水东趋,诸州县汇为巨浸,宝应、高邮、兴化、泰州无望无际,”里下河地区一片泽国。

祖陵难佑,明王朝最终是还在风雨飘摇中终结了。公元1644年,崇祯自缢于北京。两个月后,史可法代表南明政权督师江北,坐镇扬州,坚持抵抗清军,拒绝清军统帅多铎的诱降。

在外无援兵,手下将官多有叛逃的情况下,史可法苦苦坚持。一周后,在红衣大炮攻击下,城陷,史可法和扬州知府任育民、副总兵马应魁等多位官员英勇就义。多铎下令屠城,清兵十日不封刀,杀人如麻,扬州再次遭受浩劫,史称“扬州十日”。

扬州广储门外梅花岭上史公祠院内植有银杏,每到深秋,叶如金箔,扬州人感念史可法忠正气节,将银杏立为市树。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日本学者宫本一夫在他的《从神话到历史》一书中屡屡用文明轴的观点来解释东亚地缘政治、民族融合和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在内陆亚洲一直存在着与农业地带相异的社会群体,这些社会群体不断重复着南下融合的历史,这种动态的局面才是中国基本的历史大动脉。然而,宫氏的笔调实在太优雅了,在他的笔下,少民南下血腥野蛮的一面被淡化了。

十七世纪初叶,满人再一次以这种不安分群体的身份南下了,主宰了近中国三百年。在满清三百年中,扬州府隶属于南直隶,顺治十八年,江南分治,时属归安徽、江南左布政使领之,康熙五年,归驻苏州的右布政使管辖,乾隆二十五年分隶江宁藩司管辖,监察机构属江苏省淮扬道。

康熙年间,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减免租赋、摊丁入亩、治理漕运的措施,社会经济有所恢复,直到乾隆时期,两淮的赋税达到全国商业总税收的一半。除了漕运,一并促进扬州经济发展的还有盐业。

随着社会稳定,人口增长,对食盐的需求也在增长,顺治时期,全国盐税收入只有50万两,到乾隆时期,已经到了700余万两,扬州所在的两淮盐税占了相当的比重。

扬州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盐商,建起了各地会馆,如湖南会馆、江西会馆、湖北会馆、安徽会馆、山西会馆、绍兴会馆、嘉兴会馆等等。清朝康熙、乾隆两代皇帝多次南巡,都曾驻跸扬州,也给扬州的市容、景观、交通设施带来了变化。

由于实行认购式的盐引政策(由户部统一印发特准榷盐运销许可证)带来的马太效应,许多资本雄厚的盐商只要钻营得法,就会变成专营,从而积累期巨额财富。除了生活消费之外,财富的再分配流向了建造私家园林、收藏字画、投资公益事业。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最著名的个园也是盐商的产业

资金增量,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给扬州市面带来了繁华,各地的丝棉竹木、金银铜铁、干果粮油等各种手工业制品和农副产品在扬州都有交易,且形成了专业市场,仍可见于今天的扬州地名,如彩衣街(布料)、打铜巷(金银器)、罗湾街(竹器)、翠花街(珠翠首饰)、皮市街(皮革制品)、夹剪桥(刀剪铁器)等等。其它诸如酒肆、歌楼、茶馆、客栈随处可见,戏剧、美食、清曲、评话应时而起。

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文化、学术的繁荣。

清中期前后,以郑燮、罗聘、李鱓、金农、黄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等人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在创作上求新求变,开一代新风,对后世影响巨大。

以任大椿、焦循、汪中、阮元、王念之、王引孙、刘台拱、刘宝楠等人为代表的扬州学派,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开启近代学术之先河。前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已故国学大师张舜徽在言及扬州学派时曾说:“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清学不能大。”

清代扬州的水患依然严重,康熙八年至十三年,新开湖的清水潭连年决口,十五年清水潭再次决口。康熙三十八年六月,黄淮交涨,邵伯更楼决口,水深4丈,陆地成渊,尸盈满河。河臣于成龙死于任上,张鹏翮接任后,亲自督战,继续治理河工,最终堵住了决口。同治五年,清水潭决口380丈,20里内船只无一幸免,房屋摧毁殆尽。

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因洪泽湖决口,漕运阻浅,清廷特调任陶澍为江苏巡抚。陶澍亲至上海主持漕粮海运,为清代大规模海运漕粮之始。

因清朝皇帝和官府无节制的索取,导致为官府服务的盐商日益没落,只能用提高盐价、降低盐质的方式来弄钱。陶澍主政江苏期间对官府伸手太长的垄断盐业政策进行了改革,减轻官府盘剥,令官用盐商纷纷破产,民间散户经营盐业热情增加,朝廷税收也增加。

当时陶澍的智囊团中有晚清著名湘籍思想家魏源。早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魏源就举家迁居扬州。道光五年(1825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后来中进士。

他在扬州期间,写成了百卷本《海国图志》,囊括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晚清,除了有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的魏源,还有向西方假借上帝的洪杨等人。太平天国时期,扬州曾经三次被太平军占领,屡遭涂炭,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文汇阁”在战火中被焚,所藏图书全部化为灰烬,百姓自缢或投水死者不计其数。从咸丰三年到八年,太平军和清军在扬州反复拉锯,双方占领扬州之后,都曾纵兵掠杀,扬州百姓饱受了战争之苦。

民国以来:琉璃易碎,风雅仍在

7

武昌起义成功,各省纷纷宣布独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谓之“光复”,而扬州的历史上竟有两次光复。

第一次光复是1911年11月7日晚,妓院里的大茶壶孙天生冒称孙中山族弟,以革命党人身份带领倾向革命的清朝驻军,攻占扬州府衙后,自称扬州都督。第二次光复是镇江都督林述擎派投向革命的大盐枭徐宝山和革命党人李竟成带人镇压了孙天生等人。

这剧情有点类似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里面的情节:一是“不许革命”,砍掉了孙天生的头——不知道孙氏最后画押的时候,是不是把圆圈画得很圆;二是徐宝山自己占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把廋西湖占为了己有。

民国二十年(1931),扬州发生了特大水灾。高邮、邵伯运河东堤多处决口,大水淹没良田1330万亩,倒塌房屋213万间,350万人受灾,165万人逃荒,死伤7.7万人。

尽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维艰,民国23年(1934),国民政府为江淮之间民生计,利用英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修造了“运河第一闸”——邵伯船闸,蒋介石题写了闸名。民国2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副委员长陈果夫亲临邵伯视察,观看了船舶过闸的全过程。


古今落差最大的城市,不是西安洛阳,而是这里|文史宴


邵伯船闸

民国的建设成就

晚清及民国年间,随着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内河航运一落千丈,加之上个世纪前半叶战争频仍,扬州失去了往昔的繁华;但就象一位迟暮的美人,虽历经沧桑,而风韵犹在,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扬州在中国名城排名中仍然占有着一席之位。

数年之前,途经长沙,曾有一位湖南娭毑问我是哪里人,当我告诉她,我来自扬州时,老人家竟然用半是惊讶,半是赞叹的语调,轻声地说道:“啊,那么美的地方!”至今,我仍然记得那一刻她的眼睛里所流露出的悠然神往的表情。

当时虽内心稍感讶异,但我很清楚,这多半应该感谢那些流传至今的唐诗宋词汉文章的作者们,正是通过他们的渲染,使扬州在世人心中获得了比其它城市更多的色彩美感,而另外一方面,历代以来关于扬州的各种美丽传说,通过口耳相传,也会记忆在每一个识得方块汉字、听得戏剧曲艺的人们的脑海里。

只是,又有多少人能够记得这座天上宫阙一般的城市曾经经受多少次兵燹水灾?经受过多少回人间地狱一般的劫难呢?

在看完司马兄关于长沙的大作时,我记住了其中一章的标题为“烟花易冷”。然后一头扎进了书堆,直到把密集的史料看成三维透视的图像,并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的心中一念生起:

如果用“琉璃易碎”四个字来形容扬州,真的再也恰当不过了。难道不是吗?一次次的美丽,一次次的破碎;正因为位于千里运河和万里长江的交汇点上,占尽了东南地利,这座自古繁花似锦的城市,也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兴盛和圮废都如鲍照《芜城赋》中所言。

从龙虬庄遗址上最初的先民聚落开始,从印陶文的象形符号开始,7000年光阴过去了,扬州的地貌早已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样一座不断在繁华与凋零之间切换、历经岁月和风雨洗礼的城市,如果将其人格化,其文化特质又该怎样概括?

《文化扬州》一书的绪论作者赵昌智先生给出的答案也许是最为精确和恰当的,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兼容南北的地域特色,雅俗共生的文化环境,刚柔相济的人文精神。对此,个人表示深以为然,如果需要更为简洁的话,我觉得用两个字形容扬州足矣:风雅。

今天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早已进入了太空,人类的智慧也将人机合一,然而,人类还是要时时回顾曾经走过的文明历程。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的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多哈之夜,扬州作为牵头城市,在沿线27座城市中更是熠熠生辉,那一晚,波斯湾海潮的声响里,一定饱含着对古老运河的礼赞,那一晚,阿拉伯半岛的上空中,一定回荡着对魅力扬州的祝福!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