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后台收到这样一则留言:

我现在35岁,做了5年的妇产科医生,每天都不想去医院,我每天基本是连续15个小时的通宵班,要一刻不停的手术、处理病人、做出决策,终于熬到下夜班,就有一种参加完一场惨烈的战斗之后幸运生还的感觉,一根紧绷的神经突然松下来,觉得自己突然间好像灵魂出窍了,甚至有时候都想仰天大哭一场,感觉自己抑郁了,怎么办?

这是一起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医生和医护人员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80%的医生面临各种程度的倦怠,可是你已经踏进了医生的行业,痛苦不已,为什么会面临倦怠,该怎样破除倦怠瓶颈呢?

30+岁的医生职业出路三大难

1.难-职业转换成本高

也许你会觉得医生是这个世界上最至高无上的职业,只要动动刀,或者动动嘴,就可以享受高额薪水和超长年假等福利,但是一位合格医生职业成长周期长达23年。

从多年的来访者咨询中了解到,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大学本科5年,如果再继续读学位,3年硕士,3年博士,一共23年的教育,拿到博士学位就30岁了,而这时还只是一个一般的医生,等完成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等等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还不包括某些留学国外的医学进修,这时,已快40岁了。

不管你学医是居于家庭的意愿抑或追逐医生被尊重的光环效应,选择医生的职业,中途转换非医学行业,意味之前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

2.难-职业高压时间长

我们可以回想下,为什么越是三级甲等医院,专家级的挂号就一票难求?不是他们故意高傲,摆架子,他们除了坐诊,更多的时间是在哪里?手术台!

除了文章开始的妇产科医生的论述,身边有外科急诊医生是这样描述他的一天的,如果当天24小时值二线班,也就是从早8点至第二天早8点,之后继续留下处理手术后患者并准备第二天的手术,也就是他一周基本两三天的时间都在做手术,「手术日那天就玩命干,一天一夜,第二天继续处理病人,后天又是一天一夜……」周而复始

试想下,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不是超人,也不是机器,在不知疲惫的连轴转的过程中,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过度操劳是疾病的大忌,大部分不到50,甲状腺,心脑血管疾病就找上他们。

3.难-职业家庭平衡难

网路上有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女孩,嫁人绝对不要嫁给医生》,第一个理由即是:嫁给医生,你要做好准备,在你们以后的生活中,你要耐得住孤独,你将一人度过大部分的时间,因为医生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

他们也和你一样,希望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经营,当遇到急诊的时候,基本一心扑在医院,无法按时回家,曾经有个父亲节的视频采访,问到孩子们:你的爸爸,你最喜欢他的什么优点?

其中一个孩子这样说道:

「我的爸爸是一位医生,基本看不到他,我觉得他最大的优点是「喜欢玩捉迷藏」。

家庭重要角色的缺失,孩子基本记不到爸爸或妈妈的样子,夫妻之间长期的情感无法交流,冷漠,情感暴力等等,屡屡上演,职业和家庭根本无法平衡,有心无力。

30岁+医生的3大突破口

在我看来,医生是脆弱的强者,不是超人,网上曾报道的成都自杀女医生在遗言里写到,「每个医务工作者都苦,可有几个病人能体谅?而且病人的情绪我们易懂,又有几个病人懂得我们。我们只是想付出之后得到点尊重,得到一个带笑的谢意。我们亦是人,亦有感情,不希望在自己温柔态度后得到一个不屑的眼神。」

她是不幸的,严重的心理重症结束了她的生命,也给医疗界一记重重的警钟。

经过多年的职业瓶颈研究,作为医生的你,该怎样走出医疗行业的职业倦怠呢?

最主要的是关爱自己,我有三点小TIPS:

1. 自我再定位--找寻真实内在渴望

尝试著扪心自问几个小问题:

1)你为什么从事医生这个职业?仅仅因为体面吗?

2)从事医生职业,后续遇到很多身心煎熬,你是否愿意一一克服?

3)你想过从事医生一辈子吗?

假如以上超过两个问题都是否定的,你需要了解也许自己不太适合医生这个行业,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天赋,先从转岗不转行的途径慢慢切入,重新寻找适合内在渴望的新职业。

假如以上超过两个问题都是肯定的,那么走进下面一条。

2.自我放松术--使用心理急救箱

伟大的作家王朔曾经说过: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当倦怠来袭,你需要做的是关爱自己,尝试放下手上工作,快速切换到放松的状态,你要告诉自己,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找寻自己内在的爱好,比方正念冥想,音乐冥想,甚至其他自己喜爱的方式,大脑迅速的急救修复,内心丰富起来以后,精神开始得到滋养,短短的5分钟切换后,更多精力完成接下来的工作任务。

但是假如放松的时间微乎其微,尝试著和医院领导沟通,放慢节奏,及时修正。

3.自我回归术--重心转移家庭

当你内心极度疲惫,长期没有陪伴家庭,当手头工作完成,你需要的是「立马重回家庭」

当你内心枯竭的时候,感觉不到一切有趣的事物,回家后渐渐消散。

曾经来访者将近40岁,在长期高压的医生工作后,家庭关系的重建令他渐渐激起生活的勇气,他是这样提及的:

医院里,重复高压的医疗工作和紧张的医患关系,疲惫不堪,但是抽时间回家后,一段时间后,我慢慢恢复活力。

关爱家里,有时候我只是做一顿简单的饭菜,一次闲散的外出购物陪伴,甚至慵懒的下午茶时光,从家里父母,妻子,孩子的笑脸,我感觉自己的付出瞬间有了更多的意义。

赵默说:医生的倦怠瓶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置之不理,当倦怠来袭,对症治疗,找准切入口,不是空喊口号,搞动员,真正的干预治疗才是重中之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