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吃货的天堂,凭借咖喱鱼丸、臭豆腐、鸡蛋仔等街头小吃,打败巴西里约热内卢、法国巴黎等城市,被国际旅游网站评为全球十大街头美食之首。

街头小吃不仅是香港旅游的一张名片,还是所有香港人心中家乡的味道,在香港众多的街头小吃中,咖喱鱼蛋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香港作家马家辉曾在他的一篇名为《初吻献给了咖喱鱼蛋》的文章里回忆道:「成长和生活于香港,没有什么美食能比『咖喱鱼蛋』更普及于童年人的世界了……从我有记忆开始,仿佛地球上就有了咖喱鱼蛋」。

一、香港街头小吃的历史

从十九世纪开始,香港已有路边摊,一些人靠摆摊维持生计,许多社会底层人士靠路边摊解决自己的生活所需。街头小吃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发展最为蓬勃,售卖的小吃种类繁多且价格便宜,深受港人欢迎。那时售卖街头小吃的小贩大多晚间出现,一条街上集结了各种不同种类的小吃摊点,由街头排至街尾,人们把在街头吃小吃称为「扫街」。但由于食品卫生和占道经营等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政府重新规划城市,开始清理街边摊点,小贩们于是寻找店铺继续经营,他们多集中于某一地带,比如旺角的花园街、油麻地的庙街等。

香港旺角小吃街)

(香港庙街)

二、逆袭的鱼蛋——后起之秀一跃成为香港小吃代言人

作为香港小吃界的台柱子,咖喱鱼蛋成本低廉,口感鲜美,入口Q弹,是一代代港人的心中最爱。现在香港的鱼蛋多选用鳗鱼、马加鱼、嘉腊鱼、敏鱼和五香肉等,剁碎捣烂,与地瓜粉一起搅合千捶而成,圆溜溜一颗纯白,咬下一口,充满弹性的鱼肉仿佛能自己在唇齿之间跳动似的。

虽身为香港名吃,但咖喱鱼蛋的历史并不久远。

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香港地区的街边小吃已遍地开花,再加上香港临海,渔业资源丰富,一些小商贩为了降低成本、「废物利用」,便把卖剩的,甚至已近变质的鱼肉剁茸打烂,做成丸子,用油炸熟后淋上各式辣酱贩卖。

当时在香港街头做熟食的小贩多以潮州人为主,所以大家多称这一新兴小吃为「潮州鱼蛋」。昔日这样,现在亦是,在香港街头举目四望,只要是售卖鱼蛋粉的店铺,例必冠上「潮州」二字,但真实的情况是,它的店主或师傅可能根本没去过潮州。

最早的咖喱鱼蛋,都是由小贩推著车子走街串巷售卖的,盖子一掀,铁锅里冒出阵阵热气,飘香四溢,咖喱味勾人食欲,刺激味蕾。现在的鱼蛋大多是从批发市场购买的半成品,想要出奇制胜,留住食客,就要靠各式各样的调味料。

凡以鱼蛋扬名的排档食肆,都有著自己的独门蘸酱,因此,从各种配料的精细选择,到彼此香味的相生相克、调谐衬托,都是有意识组合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每一款备受称赞的蘸酱背后,都有著研发经年、倒掉无数试验酱的历程。其中的微妙之处犹如参悟人生的过程——人只有对自身有著深刻认识之后,理性之美才会呈现。所以在古语里面,「味道」又有体察道理的意思。有了蘸酱的映衬,人们在鱼蛋面前更难以把持住自己,港人对鱼蛋的消费已经到了依赖的程度。

寸土寸金的香港,店铺租金贵得吓人,但有的时候,廉价的鱼蛋却可以作为租金计价的单位。十余年前有人统计,香港人每天要吃掉55吨鱼蛋,大约是375万颗,60多万串。如果说每串鱼蛋5元左右,每串上又有5~6颗鱼蛋,按香港700万人口计算,每十个香港人中,就会有一个每天至少吃一串,也就是说,每人每天至少吃半颗;随著内地赴港旅游的人不断增多,咖喱鱼蛋的消费量只增不减。

由此可见鱼蛋在香港的受欢迎程度,它已经成为香港人必不可少的生活作料,也是香港吸引游人的一张名片。积少成多,用鱼蛋计算店铺的租金这一看似天方夜谭的事在香港人眼里可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参考文献:

《趣味导游知识》编辑部:《趣味导游美食知识》,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