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有一个秘密。”小李(化名)从嗓子眼挤出这句话时,空气仿佛突然间凝固了。

  前一秒,他还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毅力医生滔滔不绝地讨论自己面肌痉挛的病情,并基本确定了手术治疗的方案。

  “我身体里携带HIV病毒,你们还会为我手术吗?”这句话,他一年来已经重复了好几次,每次对方的回答都让他再次陷入绝望。

  但这一次,他终于等到了肯定的回复。“当然可以,我很乐意为你手术。”陈毅力的语气轻松又坚定,表情是他一贯温和的笑容。

  原本双手用力按着膝盖、低着头的小李,听到这句话瞬间擡起了头,“我当时止不住地大哭,就像小时候遭受了天大的委屈,终于可以向信任的人全部倾诉出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术前检查发现感染艾滋病

  医生临时取消了他的手术

  小李从小喜欢文艺,年轻时常被邀请演出。但大约5年前,他的右脸开始时不时抽动、眼睛不受控制地闭眼。尤其是紧张的状态下,症状就更加明显。这让他与心爱的舞台渐行渐远。

  因为害怕手术,他一直用药物控制病情。直到2017年底,病情加重,10分钟内有1、2分钟右脸都在抽搐,他这才前往北京就医,决心根治这个毛病。

  前期的就诊很顺利,医生认为他的情况符合手术指征,同意手术治疗。但术前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正是通过这次检查,小李才发现自己感染了HIV病毒。还没从震惊的情绪中缓过来,他马上又遭到第二个打击,医生突然告诉他取消手术,改为药物保守治疗。

  离开北京后,小李回到了深圳,一边接受免费的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一边继续四处求医。他一心希望尽早控制住抽动的面容,有一天能重返舞台。

  一年多来,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不错,HIV病毒量得到了控制。但面肌痉挛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接收他,为他手术。

  “大家认为艾滋病是不治之症,很多人还对此并不了解,哪怕是医生。” 小李心里很清楚,这是他求医碰壁最大的原因。但他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因此责怪任何人。

  出差时偶然一次就诊

  重新燃起了他的希望

  两个月前,小李来到义乌出差,顺便查了查当地知名的医院,这是他求医一年以来养成的习惯。

  这次,他找到的专家是浙大四院神经外科主任陈毅力。陈毅力是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在面肌痉挛、三叉神经根治术上有丰富的手术经验。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段对话。陈毅力本人答应小李后,又当场联系了医院医务部主任何建国,以及医疗组、手术室、监护室的同事,询问他们的意见。没有一个人拒绝。

  “无论医院是否接受我,听到陈主任那句话,我觉得就够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小李的语气里充满了感恩。

  3月28日下午一点半,手术开始。走廊尽头的手术室气氛比往常更加严肃些。

  神经外科陈毅力、欧昌江两位是主刀医生,现场还有麻醉师、手术室护士,他们都穿戴着面罩、护目镜、双层防护衣、双层手套……普通的手术,防护衣和手套都是单层的。

  艾滋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还有母婴垂直传播。根据医院手术规范,手术室启动传染病标准隔离手术流程。尽管如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仍有可能发生手术刀割破手套、缝合针刺破皮肤、血液、体液飞溅的情况。

  原本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手术,这次花了三个小时后,微血管减压手术顺利完成。陈毅力主任为小李找准面神经和“肇事”血管,添加上一个小小的特殊垫片,最后用电生理检测仪即刻检测效果,一切恢复正常。

  手术现场

  小李术后恢复得不错,面部异常完全消失了,效果比他预料的更好。

  哪怕是艾滋病患者

  也拥有手术的权利

  小李不是浙大四院接收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此前,普外科就曾为一名艾滋病患者做了手术。

  陈毅力形容说,这个微血管减压手术对小鱼来说是“锦上添花”,而是不是“雪中送炭”:这个手术不做,并不影响他生命的长度,可能很多拒绝他的医生也是这么想的;但这个手术做了,会显著提高他的生命质量。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对外貌要求比较高,渴望回归舞台。我觉得,哪怕是一名艾滋病患者,他依然可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我愿意冒一点风险做这个‘锦上添花’的手术。”

  陈毅力曾在东京学习4年半,取得了博士学位,期间还访问过美国梅奥诊所,看到了医生是如何在严格自我防护下治疗艾滋病患者。这样的海外求学经历,让他相对更了解艾滋病群体。

  “虽然只是一个小手术,但我希望能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关怀,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并没有抛弃他。”

  “面对任何的患者,我们不应该犹豫,只有病人选择医生的权利,没有医生选择病人的说法。”浙大四院院长徐键表示,这例手术的背后对应的不仅仅是医院强大的学科以及针对传染病完善的规范和制度,更是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仁爱。

  感受到这份“仁爱”的小李,准备出院后拍一部小短片送给陈毅力,“我想为医学界像他这样的正义之士做点什么。”

  来源: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金南星

  值班编辑:董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