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班主任岗位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要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学生与班主任的联系往往比一般科任教师要紧密、亲密得多;从教育任务的角度讲,德、智、体、美、心理健康诸育无一不需要班主任分担、承担或者组织完成;而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讲,班主任是上传下达、左右联通的纽结。因此,尽管日常的班主任工作困难重重,但是举国上下无不承认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成绩斐然,表现出了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专业品质。

  第一,优秀班主任,尤其是北京等发达地区的班主任要有敢做大教育家的理想与气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一样,直是处在学习世界先进国家思想、经验的状态中。但是就像经济上的进口一出口关系一样,长期处于“入超”状态总是有问题的。除了要付昂贵的学费之外,也不公平: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凭什么老是进口别人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21世纪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新时代的责任感,那就是做苏霍姆林斯基(苏联)、尼尔(英国)那样世界级的大教育家,在提升本国教育质量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创造性智慧贡献于全世界!

  第二,优秀班主任,尤其是北京等发达地区的班主任要有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专业化自觉。“优秀”或者“先进”的标签常常害人。北京文化的优点是大气,缺点则是傲气。而一旦傲气就小富则安、成不了大气候,就丧失了做大教育家的可能性。目前中国社会普遍有浮躁的毛病,稍有成绩就有被捧杀的危险。因此,“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时时提醒自己切勿膨胀,以便能够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向他人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工作的专业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从而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义重大,但是困难和压力也很大。最近一轮课程改革又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希望本书的出版有益于班主任工作的改革、进步,也有利于北京甚或全国的教育品质的进步提升!是为序。刘云生同志被评为重庆市名师,《今日教育》杂志社准备给他做一个专题,介绍其对教育的探索,邀我做“专家点评”。我与云生先生尚不熟悉,本无点评资格,好在杂志的主要要求是针对“名师观点”进行点评,盛情难却,谈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名师”工程意义重大。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教育正在完成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从外延式的增长(量的增长)为主向内涵式的增长(质的提升)为主的范式转移。所以最近十多年“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等口号不绝于耳。教育质量的提升最关键的是教师质量的提升。所有的“名师”工程也因此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大量的“名师”出现,更进一步,中国需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希望《今日教育》杂志社对“名师”的宣传是这一造就中国教育家伟大事业的一部分。

  第二,《心根教育:旨归教育本原处》有活泼的思想内涵。所谓活泼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云生先生的文章有自己明锐和独立的思考。比如,他从“教育本原”出发对中国当前教育迷失在政治统领、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标新浪潮、外来文化之中等弊端的论述就是一针见血、发人深省的,对于我们反省、解决中国教育的问题大有帮助。二是其思想的“活泼”。

  比如“让儿童心根浸润在复杂充盈的全息世界中”,“让儿童心根通透在丰富多元的文化对话中“让儿童心根享受在鲜活灵动的人类精神中”等具有激情的表述方式就使人特别有阅读的快感。其实人类历史上较早的教育(学)家也是用这种风格写作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线教育专家并不缺乏来源于实践的源头活水,但是许多人刻意追求“学院派”的研究、写作风格,东施效颦的结果往往令人惋惜。云生君的写作风格值得很多人借鉴。

  第三,希望“名师”们走得更高更远。目前中国的“名师”工程意义重大,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原因一些是社会的,一些是个人的。“名师”一旦出名,我们的社会(包括媒体)就会做许多“好心办坏事”的工作。一是通过宣传使得名师迅速成为“公众人物”,再也无暇进一步提升自己了;二是通过无心的“捧杀”使得一些“名师再也找不到北,也不想进一步提升自己了。这就是我们这些年“名师”辈出,但是却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家的原因(虽然些人已经被“大跃进”思维贴上了“教育家”的标签)。

  在中国的教育界,有许多人本来有条件走得更远、更高。但是肤浅和傲慢使他们与伟大失之交臂,这一点在北京、重庆这样的“大地方”会看得更清楚。我衷心祝愿云生同志能从“名师”的光环中走出去,走向更为高远的境界!看完文章后,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积极留言评论,对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小编的其他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