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幸福,但人是羣體中的人,你想獲得幸福,必須獲得別人的配合。如果別人不配合,不僅福氣不來,甚至招來晦氣。

  晚清重臣曾國藩因德行修爲與事功,被譽爲“古今第一完人”。他曾告誡家人有三種作法最易折福,一定要戒除!

  一、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

  待人處事無情,言語刻薄,過分苛求的人,福氣也薄了。

  刻薄的人,很難有什麼事順他的眼,很難有什麼人令他滿意。他以完美的標準要求別人,一旦與他心目的標準有差距,就會挑刺。

  這樣一個領導,兩年內手下換了兩三撥了,還不滿意,這個不是懶,就是業務能力低;那個不是脾氣急,就是慢性子,急死人,總是嘆着氣說:“怎麼找不到令我滿意的人呢?”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如果真有十全十美的人,憑什麼輪到你來當領導?結果,誰都不願意在他手下幹活,躲他就像老鼠躲貓一樣。

  刻薄的人,言語也很尖刻,批評人不留情面,往往搞得別人下不來臺。

  有一次出差,晚上沒事打牌。一個領導與司機打對家,司機出牌老是把領導的拖拉機打散了,領導就罵,會不會打牌呀。

  說了幾次,司機勃然大怒,把牌往桌上一甩,“不就是打個牌嗎,罵什麼罵。”揚長而去,搞得氣氛相關尷尬。

  刻薄的人,完全以自我爲中心,不大會爲對方考慮。你不爲對方考慮,別人爲什麼爲你考慮?這樣的話,真心朋友少了,福氣也少了。

  二、獨享大名爲折福之道

  人除了生死之關,最過不了的就是名利之關了。在名利面前,難免起貪婪之心,一旦有了獨享名利的念頭,福氣就跑遠了。

  俗話說,一根籬笆三個樁,一條好漢三個幫。沒人幫你,再宏偉的藍圖都沒法描繪,再遠大的抱負都難以擡足。

  1854年,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打下了武漢,但大勝仗之後,很多部下卻辭別而去,後來才知道,這些人都跑到他的朋友胡林翼那裏去了。

  曾國藩覺得奇怪,他的幕僚趙烈文給他揭開了這個祕密:攻下武漢之後,曾國藩上奏朝廷請功,保薦三百人,受獎人數爲百分之三。而胡林翼一次保薦即三千多人,受獎人數超過百分之二十。

  趙烈文建議:合衆人之私,成一人之功。

  曾國藩開竅了,他立即改弦更張,向皇帝保舉人才再也不羞羞答答了,給部下獎勵再也不遮遮掩掩了。

  他不愛財,他不求官,但部下要博個前程,部下要求個富貴,那麼,愛錢,那就給,愛官,那就舉。“薦賢滿天下”,終成大事。

  如果曾國藩抱着“理學名臣”的虛名,不能捨名舍財,就很難聚攏一批豪傑之士,幹下消滅太平天國的偉業了。

  三、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喜歡賣弄聰明的人往往德行陋薄,言詞漂亮的人反而福分輕淺。

  賣弄聰明的人,是想通過我比你聰明的方式來顯示高人一等,從而要求別人聽從自己,這是把才華當作謀取名利的工具。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才華除了個人的努力,還有天賦的成分。老天給你這個才氣,是讓你爲大衆服務的,不是顯擺的。

  個人努力獲取的才華,應該爲提升自己的修養服務,讓自己成爲一個有教養、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纔會有福氣。

  光有漂亮的言詞還不夠,關鍵在於有沒有實際的行動。

  孔子的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浪費寶貴的光陰,孔子罵他:“真是朽木不可雕,爛泥巴糊不上牆。我以前聽一個人說話,我就相信他,現在我聽一個人說話,我還要觀察他的行爲。”

  一個人說話再漂亮,文采再斐然,如果沒有實際行動,不過是吹牛皮,說大話,久了就沒人相信,福氣就遠離了。

  福氣來自於德,來自於業。

  曾國藩說:“ 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

  德,就要心中有他人,與人和氣,與人分利,對人禮敬,千萬不要自恃聰明,炫耀賣弄。

  業,任何的事業,歸根到底是爲衆人之事,是爲大衆服務之事,只有服務於他人,受人喜歡,事業纔會越做越順,福氣纔會越積越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