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偏乡在地产业的发展,除了提升销量,还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南开科技大学、国立高雄科技大学透过USR计划分别与南投埔里大坪顶社区百香果农、屏东小林与佳冬养殖渔村协同合作,利用果皮、鱼鳞等废弃物提炼果胶、胶原蛋白,发展高附加价值商品,并导入数位科技等营运新思维,结合社区再造,吸引青年返乡就业深耕,让社区发展更多元永续。

 

导入新思维,发展智慧农业提升产值

南开科大校长孙台平表示,南投埔里大坪顶社区素有「百香果故乡」之称,占有率全台第一,南开科大USR计划以大坪顶社区为合作对象,经过多次的座谈与访谈了解社区的需求、讨论计划方向,决定以打造「南投百香果资源永续之炼银网平台」为主轴,分成「炼、银、网」三大面向。

 

Follow Me 我是小领队-培训学生成为观光导览人才,创造熟龄新商机

 

「炼」代表回收果皮提炼果胶,每到产季,制作百香果汁都会留下许多果皮,为了将这些果皮再利用,除了提炼果胶做成蜜饯,经过计划团队分析,百香果皮里含有花青素,可制成面膜或护肤产品,提高产值。「银」锁定的是熟龄商机,为发展观光旅游,设计一系列的观光导览人才培训研习课程。「网」则是透过物联网建置,记录果园施肥、浇水、土壤酸碱值,发展智慧农业;并透过电子商务平台行销百香果及周边产品。

 

百香果棚架搭设微学分课程

 

在实际应用在农民的果园之前,南开科大特别开设了微学分课程,由学生亲手打造果园,定期至校内果园施肥、洒水及生长纪录等,共同探讨影响其生长环境的因素、百香果生长最重要因子及了解不同钾肥造成百香果甜度差异的原因等。同时,也透过光电技术,研究果实增长、甜度分级精确及果皮回收利用等,了解光电技术在百香果农业上的协助及开发产品等,并将研究成果技术移转,改变农民思维,提升获利,促使社区发展多元化。

 

向下教育扎根,建立永续食渔文化

高科大「渔乡关怀与产业竞争力提升计划」,以曾经辉煌的屏东林边、佳冬养殖渔村为场域,应用益生菌养殖技术,落实无用安全的水产品生产;并从鱼鳞中萃取胶原蛋白,制作保健食品或珍珠粉圆、豆腐等食品,以及保养品、医疗用品,提高经济产值。

 

协助小渔营造属于他们的品牌及渔塭体验活动,推展地产地消策略

 

高科大USR计划主持人、资管系副教授汪素卿表示,计划团队也首度说服养殖户主动出击,带著七家养殖户到高雄台巨参加假日市集,以每家小渔养殖业者的特色营造不同的品牌故事。团队协助小渔们及渔会主导及创办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一场渔塭体验活动,并将经验传承。数月后,不仅独立且成功的举办数场渔塭体验活动,吸引更多外来消费者,从学校端导入不同思维,也让小渔开始尝试打造自己的形象、品牌故事,透过这些成功经验发挥扩散效益。

 

师生带领学童至市场、庙宇及社区,认识在地渔乡文化并制成绘本

 

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正确的食渔文化,向下一代深化扎根,使他们认同家乡文化,计划团队与屏东在地小学、屏东县教育处建立食渔教育共构,团队师生与在地国小学童透过大手携小手模式,以海洋特色国小及融入渔乡文化为目的,进行家乡活动绘本内容构思及图画设计,并培育小小生鲜达人,未来到超市介绍、推广自己家乡的渔获。为有效推广及宣导食渔教育,资管系团队师生运用智慧科技 VR 技术,以寓教于乐及生动活泼有趣的互动游戏方式,引领老青少一起开启及探索食渔教育的世界。计划虽然有天会结束,但透过深化、向下扎根,在地产业就能永续经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