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即将废弃的老树根谈起

天下父母心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13).JPG

序列的鸟儿「家庭」,在这「树枝」上汇集,成为一个生活「聚落」。

一段谈著亲情的感性故事,在论著是非的执法场域里,

以著艺术,诉说著教育的主题。

然而,这原是一棵生命早已消逝的枯木,或许,是一份相知的机缘,

原本被遗忘的生命,就此,重新以著另一种新的意义,再度呈现出生命的光辉。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14).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15).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16).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18).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19).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20).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1).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2).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7).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8).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11).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12).JPG

一颗成长于苗栗地方法院院区已数十年的老樟树,

因生长状况逐渐不佳,最后树根也开始腐烂而枯死。

院方管理单位原计划将其挖掘后以废弃物处理,

但也发现,每每经过树旁时,樟木特殊的气味,总让人深感其珍贵性,

当反复地细看著挖掘后逐渐风干的树根,似乎也传达著某种说不出的美感,

这些发现,让院方开始重新思考了处理的方式。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23).JPG

后来,院方找来当地的木雕工艺师刘如权前来咨询。

树根,在刘如权的眼中,似乎在这自然形状的枯木上,预视到隐藏于其中的美感,

而在脑海中逐渐萌生了初部的创作发想。

于是,这个本即将丢弃的树根,被转运送到了刘如权的木雕工厂。

一开始时,他本来是朝著「人」的观点去思考,但经他重复地细看著每个部分,

枯木的自然型体,引发了他决定以「鸟」的居所为主角,

并进一步发展出一序列以「亲情」为主题的作品内容。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25).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32).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33).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34).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37).JPG

随著木头的凹凸,他采独特的「抽丝刀法」﹑「卷毛刀法」去雕塑,

在他一刀刀地刻画下,这个以「鸟巢」来诠释「亲子」议题的木雕作品逐渐成形。

完成后,他将这座品命名为「天下父母心」,

以养育观点的感性创作主题,来意涵出作品想表达出的教育议题。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22).JPG

由原本即将废弃的「无用」树根,到成为被设置于大厅中的艺术品,

在这个论断“是非之地”的场域,真实地反映出「朽木可雕也」的深远生命意涵。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6).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29).JPG

1000601-天下父母心-刘如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 (36).JPG

「天下父母心」-台湾苗栗地方法院(创作者:刘如权)

 

在那颗老凤凰树上的树屋…

「梦想树屋」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8).JPG

关于二空的「梦想树屋」,已经是三年前的往事了。

在树上盖个树屋,一直是住在眷村里的黄如龙自童年时就有的一个梦想。

起初,村民们对他的树屋计划总持著不同的意见,他并没获得广大的支持度与认同,

后来,逐渐说服了村里长与街坊村民们,

于2007年9月,他在第一批眷村拆除后,他与些社区里的好友,

于一片旧房舍拆除后的废墟中捡拾了些可用的材料,

逐渐地累积著,预备开始推动他的这个梦想,

历经了一个个建造的阶段,他逐步地完成了树屋的初部架构。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1).JPG

刚完成时,在许多人看来,这座用「垃圾」搭建的「房子」,

就像另一个树上的「废墟」般,

有时总会遭受著冷嘲热讽,偶而也有人好奇著这样的动机与意义。

在初部完成之时,对于许多人来说,

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个平凡的梦想实践,一个庶民的创作。

树屋与他,在这处城乡小聚落的公园里,其实感觉孤寂与落寞。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29).JPG

一向喜欢收集古董的他,开始发想著,何不将这些他收集来的「生活纪念品」,

也陈设在树屋里跟更多人分享。

于是,随著内容与装式的逐渐增添,树屋的内容,

由原本仅是一个可以爬上树远眺乡景的「眺望台」,

逐渐成为很另类的「地方文化馆」。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5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5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57).JPG

初部完成后的树屋,因为议题的新奇,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于是在新闻传播下,「二空树屋」,开始吸引了一波波的人们,好奇地前来观赏。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0).JPG

「梦想树屋」-台南市仁德区

 

位于台南市仁德区已逾六十余年历史的二空眷村,

在行政区分上分别为仁和村与仁爱村两个聚落。

这处曾被二空人戏称为「脑袋空空,口袋空空」的「二空」,

全盛时期约有一千三百多户人家,

也是当时在台南县市中,数一数二的大型眷村之一。

这个地名的由来已难以考证,曾有人认为是引用于佛教经典的哲理,

也有人说是日治时期的地名,

但依据当地文史工作者的文献记载,认为当时台南地区的地名,

常使用简单文字辅以数字来区分,

因此,「二空」这样的地名,应该也在这样的命名原则下产生。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39).JPG

回顾著1948年前后的时空背景,当时正处于国共战争,国民党政府军队撤退来台,

二空眷村离台南机场(当时为军用机场)距离很近,

因此也就近成为了安置官兵及眷属之处。

随著一批批来台官兵的安顿需要,更多的空军﹑防砲部队官兵及眷属也被安置于此,

而逐渐形成一座大型的生活聚落。

因此,就文献记录的初判,

地名应与当时空军所属之「空军供应司令部第二供应处」(简称二供处),

或许与机关名称有些关连性的联结。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5).JPG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中,许多人被迫紧急迁移至此。

在对未来感觉茫然﹑孤单的同时,依旧须为了安定生活与建立家园而努力,

也因此,每个人逐渐与著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由战友成为了街坊邻居,

在那个穷困窘迫的环境中,彼此相互扶持,患难见真情地一起走过每段艰辛的历程。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4.jpg

(翻摄于「二空印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5.jpg

(翻摄于「二空印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8.jpg

(翻摄于「二空印象」)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2).JPG

当生活的步调逐渐安定了下来,生活经济的问题,

始终都是需面对的现实,曾在那段台湾纺织业的盛期,

眷村的妇女,以编织代工帮忙协助家计。

依文史记录的描述:

当时在二空,还有句「二空一片月 千户织机声」的坊间名言。

事实上,二空的织机声,也标示出在那个时代背景,

在台湾每个城乡生活所经历过的窘困,并没有地域与族群之分。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3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1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4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1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7).JPG

眷村因物资缺乏,屋舍建筑的方式本来就十分简陋,早已呈现破旧的景象。

居民们期盼政府部门能早日为他们进行都市更新,

让他们得以拥有一处可以安居乐业的生活场域。

1980年,在国防部眷村改建工程计划下,确定了这个眷村即将全部拆建,

初部上以仁和村为第一阶段,待新大楼完成后再继续重建仁爱村。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3).JPG

眷村的改建,其实历经了一段漫长的过程。

起初的计划,为2003.4确定,2004完成发包,预定2005年可以完成,

期间不断因著各样的行政作业与政策走向,变数不断,

由顺延至2006年再延至2008年,最后终于在2011年逐渐看见了即将完工的成果。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3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5).JPG

2007年,对于仁和村来说,是一段巨大转变的开始。

当大型机具与工程车大批开进,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个聚落全成为了废墟。

见著这些熟悉景物如此快速地消失,也让人激起昔日在这边的种种生活记忆。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29).JPG

由老旧的生活聚落,更新为现代化的住宅大楼,

是居民们经过了一段长期努力争取过程才换来的。

只是,当真的见著昔日熟悉的聚落,那些总让人忆起许多往事的村头巷尾景象,

一夕之间全夷成平地,心中开始有种说不出的不舍..

毕竟,这是他们世代居住了一甲子的地方,

里面,有著太多人的情感,还有更多难以与外人分享的生活故事。

似乎,那些悲欢喜乐的生活种种,人来人往的昔今,多少的往事,一切都化为乌有…

仅能成为每个老二空人脑海中的回忆景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9.jpg

(翻摄于「二空印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12.jpg

(翻摄于「二空印象」)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8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37).JPG

「梦想树屋」及二空新村-台南市仁德区

怀念著过去,珍惜著现在,一起迈向未来..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47).JPG

地方文史工作者搭建了「二空新村文物馆」,继续陈列著收集过来的昔日生活用品。

在拆迁之前,搭配著「梦想树屋」,一起谈著眷村的陈年老故事,

一块回忆著当年走过的种种悲欢离合。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3).JPG

由文献的记载中,也看见了曾任仁和国小家长会长的林昌期先生描述:

当时,这群有著高度国家意识的族群,即便早已由军中退役,

但看见了国旗,听见了国歌,

依旧神情严肃地举手敬礼,国家意识,俨然是生命的主要信仰。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4).JPG

在过去那段贫乏的日子里,上帝也总是眷顾著苦难的孩子..

二空眷村,先后来了多位神父与牧师,陪伴与安慰著他们,

让那本是没有盼望的心灵,获得了许多说不出的慰藉与感恩。

在地方志《二空印象》关于二空信仰的章节中,

也看见了一段段动人的生命见证,

真实说明了上帝是如何在这「异乡」中,

带领著这群神的子民一段接一段地安然走过。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5).JPG

1000603-台南二空基督教会.JPG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11.jpg

(翻摄于「二空印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13.jpg

(翻摄于「二空印象」)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8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9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1).JPG

处于物资缺乏且处于战乱生活的时空环境中,

房子可以遮风避雨,已经是天大的恩惠。

因此,多数的房舍均十分简陋,

以竹泥墙造屋,以竹篱笆来成为每户与外界的界定更是常见的事。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7).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0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70).JPG

公园里的那棵老凤凰树,见证了二空的每个蜕变的过程。

在那个物资缺乏的时代,这批因著战争而来到此地的外地人,

在此,由暂居..到成家,而落地生根。

随著逐渐安定的生活,也开始经历过不同时期的修缮﹑改建。

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逐渐长大,更道地的成为属于这里的住民。

凤凰树..每年总会随著毕业的季节,为一批批转换学习阶段的孩子们,

撒下了一地红色花瓣,让这生活聚落充满了喜气的氛围。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4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7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6).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14).JPG

在这些环境里谈的美学,实已超约了在艺术里的视觉,

所呈现的,是一种人文的美﹑情感的美,这是一种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美学,

由生活跨越到生命的议题,也由生命中,看见了努力后的光辉。

树屋,对于二空来说,实已超乎了个人的理想性,也不仅于树屋本身的趣味性,

而由一个文化性的教育方式,逐渐引发更多人的学习与看见。

有别于当今常以文化的稀少性拉抬艺术价值,以文化包装为观光行销的低阶作为,

二空树屋,虽没有亮丽的视觉感官,也没因此引发大量的观光人潮,

但却是一个优质的文化经营典范,也是一处丰富的文化阅读场域。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3).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5).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4).JPG

文史工作者卢裕财与「梦想树屋」的「馆长」黄如龙。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2).JPG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1.jpg

(翻摄于「二空印象」)

「二空印象」的老照片 002.jpg

(翻摄于「二空印象」)

仁和国小,在很长一段时期,多数都为眷村的子弟,本省籍的孩子反而是少数。

逾半世纪的在地生活,校舍也早已改建为十分现代化的建筑,

此时的孩子们,讲的是彼此融合的「都是一家人」。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202).JPG

这一代生长在二空眷村的孩子,虽不曾经历过那段艰辛的岁月,

但自小总听著家中或街坊的长者讲的故事,

似乎,也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感觉到这处成长地方的珍贵。

眼见著那些也有著自己孩提生活的场景,随著社区改建而快速消失了,

目前还存在的社区,也即将陆续拆除重建。

这群仁和国小的孩子们,在老师的解说下,

也开始担忧著此时在生活里还可见到的景象,不久之后也即将消失的事实,

他们感觉不舍,更深感若不在此时尽快完成对这块土地的纪录,

未来,可能会是永远的缺憾。

于是,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

他们接续著黄如龙的「圆梦」树屋理想..就如当时他实践著自己的童年梦想一般。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9).JPG

孩子的心,其实十分单纯,或许,是好奇著如何在树上去建造这样的「秘密基地」,

也或许仅是觉的有趣好玩,但总仅是以著一份天真的心,跟随著老师动手做著。

为了将二空新村与树屋制作一份完整的网页来作为记录的方式,

他们开始著手收集与广泛阅读文史。

在参与记录的过程中,这群孩子们也跟著黄如龙尝试建造树屋,

有些孩子,第一次玩著这种敲敲打打的「游戏」,

虽是新鲜,但也总会畏惧爬高或受伤,

况且,由学校来带领这样的活动,亦非每个家长都是乐观支持。

毕竟在美丽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每个努力的故事背后,

总会存在著一段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历经数月的操作过程,

他们更为真实地发现..许多在这座树屋的背后,原来还有这样多这里的故事。

1000603-台南仁和国小- (1).JPG

1000603-台南仁和国小- (20).JPG

指导老师门将网页翻译成英文版,

参加了美国举办的「国际网界博览会」地方特色组,

在各国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了金牌奖。

这样的好消息,又再度让二空与树屋的故事,以著另一种方式再度上了媒体版面,

让人再度回忆起三年前刚建好时的那段往事。

1000603-台南仁和国小- (4).JPG

1000603-台南仁和国小- (6).JPG

1000603-台南仁和国小- (8).JPG

1000603-台南仁和国小- (16).JPG

当初,黄如龙所提的树屋建造构想是不被看好的,

地方人士甚至批评他根本是捡破烂的,可以想像的,是当时他的那份孤独感受,

而令人敬佩的,却也是那份坚定的毅力。

「梦想树屋」,对于黄如龙来说,是一段艰辛的童年梦想实践,

如今更扩张成为更多孩子们的梦想,并带领著他们由树屋的参与中,

却学习面对人生理想该有的那份毅力与勇气。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95).JPG

随著仁和国小的孩子获奖之后,2011年5月,

另一群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的大孩子们,

也接力地在这座树屋前,举办了一场「我们的秘密基地---二空眷村文化展」。

他们规划了序列的活动,协助布置与整理了文物馆的展示,

并加了说明文字,大力地邀请更多的人来阅读这座即将消逝的眷村故事。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0).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59).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2).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4).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8).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161).JPG

1000603- 台南仁德-二空新村- (65).JPG

 

随著各县市逐渐加速都市更新的政策,

一处处充满生活记忆的眷村聚落,慢慢地消失于城市地景之中。

一栋栋当代样式的高楼建筑群组,也成为城乡都会的新兴城市景象。

 

眷村,因著生活聚落类型的稀少性,

而兴起了广泛阅读眷村生活文化的兴趣。

不仅成为诸多小说﹑剧本的主题内容,或电影拍摄的场景,

近年来,几处面对著即将拆除的眷村聚落,更在一片彩绘眷村的风气下,

透过媒体的大力宣传,吸引了许多未曾经验过眷村生活的人们「到此一游」。

突然间,原是平凡落寞的眷村聚落,突然间,化为热门的观光消费场域,

加上当代生活中数位影像科技的普及性,

到眷村与亮丽的彩绘图腾合影,透过社群网路与部落格的传播,

加剧地吸引著更多的人们在此“拍照留念”...然后继续传播…。

也因著这样的消费文化的热络,政策可以因此转变,

政客与官员「顺应民意」地讲述著保留的美意,

但始终都缺乏著如何管理维护与永续经营的文化经营对策。

 

相对这些热络的「景点」,二空没有讨喜的视觉,

没有随著观光热潮的商摊集聚,讲的是真实的文化性;

希望提供到此的人,喜欢听著他们说些地方往事,

在那简陋的「文物馆」中,一起分享著他们保存下来的许多生活纪念品。

  

延伸阅读

 二空树屋-梦想起飞http://www.rhes.tnc.edu.tw/treehouse2010/e-2.html

我们的秘密基地---二空眷村文化展」FB粉丝专页  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79098448808898

二空树屋文物馆」FB社团专页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38267479566494

另一种新兴的公共艺术文化论述-左营眷村与彩虹眷村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044331

 

 

另一段老房子的生活小故事...

意涵著在地生活记忆的「东港社区公共浴室」

1000415- 嘉义布袋-东港社区公共浴室-装置及彩绘- (11).JPG

在嘉义县布袋镇景山派出所前,

也有一栋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已有50年历史的老房子。

这是一座五十年前兴建的公共浴室,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除了经济富裕的家庭,

多数人根本无法拥有自己的浴室,在水资源匮乏的景况下,

自然无法如现在般地可以方便淋浴,

多数人仅能在居所旁寻找隐密处,以擦拭身体或简单盥洗方式洗澡。

1000415- 嘉义布袋-东港社区公共浴室-装置及彩绘- (9).JPG

后来,当地的社区团体,在景山派出所的后方,建置了简易型的自来水厂,

并利用水厂的盈余,在派出所附近盖了这座「东港社区公共浴室」,

并免费提供村民使用。

难以想像的是,这处现在看似荒废的地方,在当时却是十分热络的公共场域,

街坊邻居们都来此享受著可以冲水洗澡的乐趣,

那样的情境与感恩,绝对是现代人们难以体会的生活情境。

1000415- 嘉义布袋-东港社区公共浴室-装置及彩绘- (8).JPG

1000415- 嘉义布袋-东港社区公共浴室-装置及彩绘- (1).JPG

后来兴建的房屋几乎都有浴室,公共浴室自然也不再被需要,

这座曾经风光一时的公共澡堂,

也在在20年前功成身退,在乏人管理的情况下逐渐荒废。

于2010年,这个历史悠久的社区协会与社区的文史工作者开始召集志工,

开始动手清理荒废已久的这座澡堂,结合当地的永安国小师生,

在这座充满历史记忆但却逐渐被遗忘的浴室建筑,以公共艺术的概念进行环境美化,

他们谈的不仅是美学,

更希望借由这样的活动,宣告他们想保存的心,期能传扬著文化承传的永续精神。

1000415- 嘉义布袋-东港社区公共浴室-装置及彩绘- (2).JPG

1000415- 嘉义布袋-东港社区公共浴室-装置及彩绘- (3).JPG

1000415- 嘉义布袋-东港社区公共浴室-装置及彩绘- (4).JPG

1000415- 嘉义布袋-东港社区公共浴室-装置及彩绘- (5).JPG

1000415- 嘉义布袋-东港社区公共浴室-装置及彩绘- (7).JPG

1000415- 嘉义布袋-东港社区公共浴室-装置及彩绘- (10).JPG

嘉义布袋-东港社区公共浴室装置艺术 

延伸阅读东港社区公共浴室

 http://www.hometown.org.tw/blog/cypd3472607/myBlogArticleAction.do?method=doListArticleByPk&articleId=24692

 

关于那片老校友的艺术墙...

台南市忠义国小环境艺术

1000602-台南市忠义国小公共艺术- (1).JPG

位于台南市忠义国小围墙边的花圃与校园里的草坪上,

都可见到一面面饶富童趣的磁砖拼贴艺术,老旧的图腾中,

诉说著许多文化与生活的故事。

虽然看起来不甚起眼,但对于这座老校与老校友而言却显的十分珍贵。

1000602-台南市忠义国小公共艺术- (2).JPG

具学校主任形容,这是数十年前孩子们的创作,这些躺在草地上的「壁画」,

本来是老校舍的围墙,

当时,曾有过一段十分具教育性的集体创作过程所完成的成果。

后来,因为校舍老旧而重新整建,

这些具有昔日生活记忆的艺术围墙也随著建筑一一拆除。

这些躺在废墟中的艺术墙,看在学校师生的眼里十分觉的不舍,

于是与新校舍的建筑师商议后,决定将保存良好的部分,安排在校园周边,

成为一种永久的纪念。

1000602-台南市忠义国小公共艺术- (3).JPG

1000602-台南市忠义国小公共艺术- (4).JPG

当时一起创作的孩子们,现在多已是社会的菁英人士﹑每每见到这些图腾,

都不禁想起昔日的校园童年生活的种种甜蜜回忆。

相较于当代倡导的公共艺术,这些充满校园故事的艺术,

或许少了那些亮丽的视觉效果,但却拥有著更为深刻的教育与文化性的意涵。

1000602-台南市忠义国小公共艺术- (5).JPG

台南市忠义国小环境艺术

 

即将新上档的环境艺术-嘉义新港板头村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3).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5).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21).JPG

嘉义新港的板头村,因为陶瓷产业的成功经营,逗趣可爱的图腾,

总吸引了许多的人前来“取景”。

成功的案例,更易获得了官方的年度补助,也因为经费的供应,与成功的经验模式,

而不断复制出更多的「场景」。

艺术介入空间,在这里或许是一种工艺产业的推广方式,

也成为了在地的文化经营对策。

显然的,观光文化在其中,似乎显的模糊了地方阅读性的本质。

相对于许多城乡文化工作者,有理想与想法,

但却不熟悉行政作业,也缺乏「写手」的现实景况下,

也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25).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26).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27).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28).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29).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31).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30).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33).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34).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36).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41).JPG

「人气指数」不仅常成为文化学界与专业者的价值,也将带动出更多的跟随者,

在不断的经验复制下,倍数地形成更为广域的普世现象,

文化阅读的本质,在其中或许显的模糊,也容易质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包装,

为的,依旧在于地方繁荣的生活经济诉求。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42).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43).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44).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49).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52).JPG

1000603-嘉义新港-板头村- (56).JPG

嘉义新港-板头村

延伸阅读文化‧创意观点的社区美学(一)-嘉义新港与朴子篇

http://lincm68.pixnet.net/blog/post/28044563

 

『美食』与『拍照』已成为当代的观光文化必备要件,

社区里的产业经营者,越来越懂的如何藉著艺术文化的议题制造商机,

然而,当「旅客」开始络绎不绝,当游览车一车车地接踵而来时,

总让住民们面对著许多难以言语的复杂心境..

毕竟,多数的人总是希望辛苦耕耘的付出,能被看见丰收的成果,

并可以来此分享与阅读他们的在地文化;

然而,长期的文化经营,也需面对理性的资源与经费供应方得以维持;

一处没没无名的地方,或许正因为谈艺术文化而享受了盛名,

当来的人越来越多时,在意文化经营的人,该如何精准地坚定持守与推广;

当地的产业﹑商业与文化两者在彼此“推”﹑“拉”之间,

而面对著一份难分难舍的复杂价值,

于是,也往往都需处在天平上,努力地寻求著如何平衡两端的价值取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