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發方法最早可追溯至中國春秋時期的孔子與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啓發方法既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着明顯的差別。

  孔子的問對較少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討論,大多老師講,弟子聽,間或弟子恭敬地提問,老師簡要地回答,基本上一兩個來回便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也就結束了。蘇格拉底則反過來,由他來問,對方來答。在問答過程中,不斷地與對方進行討論。實質上,蘇格拉底方法重視過程,他並不以知識教人,而是教人如何獲得知識。

  這種差別實質上反映的是他們所代表的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在中國古代專制社會中,政治與道德準則是接受而非討論的對象。教育所要做的不是探究知識本身,而是如何將聖賢傳給我們的知識(核心是道德知識)落實到實踐。而西方文化則具有十分明顯的“知性”特徵,熱衷於探究認識活動的過程本身,而非認識的結果,因此西方文化非常注重思維的嚴密性與邏輯性。

  孔子教學的民主色彩比較濃厚,但其寬容性僅僅表現爲掌握既定知識的過程方面,知識本身的正確性不容置疑,也不能探討,在這方面,孔子表現出比較明顯的獨斷論傾向。蘇格拉底則稱自己是一個“愛智者”,他熱通過層層設問幫助對方理清思路,從而使其得到新知或認識到自己原有知識的謬誤,進而激發自己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如果將孔子的教學視爲一種接受學習的話,那麼蘇格拉底的教學則更傾向於發現。孔子用啓發方法教人對已知加深理解,而蘇格拉底則以啓發方法教人探索未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