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答案:一些汉字,古代读音和今天的读音有很大变化。所以在当时是押韵的古诗,有一些今天就不押韵,不和谐了。

题目里面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字,古代读音是xia,侠音,自然和后面家,花二字押韵。

从我们中学学过的古诗可以发现,古代韵母为ia 的汉字,现代读成ie并不少见。另外一例就是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里面,田野的野字,古代读yia雅音。所以和前面的下字对仗押韵。

还有一个很常见的变音就是回字,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字应当念成huai徊音,才能契合古音押韵。宋朝晏殊有一句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还有杜甫那一首著名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在这两首诗词里面,杯字要念成bai,回字念成淮,才押韵。

其实这个现象比不奇怪,汉字读音的变化,直到今天依旧广泛存在。比如「我和你」这个和字,台湾的国语一直发音为「汗」,所以《李敖有话说》里面,汗出不穷。要想知道汉语变迁有多快,只要看一看解放前,甚至解放初期,拍摄的电影,看看里面演员的对话,你就知道和今天的差别有多大了。不夸张的说,能把你肚子笑破了。

总结:汉语发音一直在缓慢变化之中,古诗中的不押韵现象,就是汉字发音变化的证明。

首先,这首诗在当时是和谐的,也就是押韵的。因为他们有官方修订的韵书做标准。

一、唐韵与科举

隋朝颜之推等人制订了《切韵》,由陆法言执笔记录下来。

唐朝又制订了官方的韵书《唐韵》,类似于当时的《新华字典》,确定了每一个字的平上去入,同时也确定了206个韵部。韵书成为了文人作诗写文章的依据。除了在一个韵部内的字可以押韵,有一部分邻韵也可以用。

唐朝的科举考试时考诗赋,诗赋都必须押韵正确,因此对考生来说背韵书难度很大。后来我看到一篇论文,说唐朝科举后来是有韵书备查的。

二、宋韵

后来在宋朝官方制订了《广韵》和《平水韵》,《平水韵》将许多邻韵合并,减到了106个韵部。其中家和斜、花都在下平六麻韵。这就是我们写律诗至今使用的古韵。

知识点:看完上面内容,您应该知道为什么唐人的诗押宋朝的韵了吧。

三、今天的意义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类诗被选入课本,能够让学生们注意今古韵的差别是一件好事。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

另:斜这个字的发音有好几个,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比较一下

@老街味道

2018-2-18


说到杜牧的诗,对仗工整,词韵幽美,初高中的孩子们又有学过。能够被广为流传的并且选入课本的诗词,那是相当有水平的,不然编写教材的人怎么显露出自己的水平呢?

关于《山行中》中的"斜"为何显得不协调呢?这里就要讲一讲我们的悠久历史了。大家都清楚,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普通话,是建国后将北京一带的方言定为官方语言的,然后推广全国的,毛主席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不是带有一股很浓厚的湘潭方言吗?而唐朝的时候官方语言可是当时的陕西话,毕竟长安洛阳在那里啊,李家王族也是在这里出生的,难道你还有胆量让皇帝学一下河北话啦??

说到那时候的陕西话,发音语调与现在的广东话是很接近的,"斜"字在广东话中读"hia",若我们身边有广东的朋友,让他们读一下这首诗,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呢!那么为什么那时候的陕西话会被隔的这么远的广东人传承,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唐朝后期的历史。唐朝自安禄山叛乱以后,国势渐衰各地割据严重,皇帝说话不灵了,兵祸连连,五代十国就此诞生,中原地区的百姓为避战火,向南迁移,许多都逃到了岭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地区,而随他们一起来的也就有那时候的陕西话,即现在的广东话了。

了解了这些,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首句中的「斜」在古语中读「xia」二声。这涉及到汉字读音的演变过程,比较复杂。再比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斜也读「xia」二声。但是到了元朝,就读xie二声,比如元朝薛昂夫的一首小令:疏林红叶,芙蓉将谢,天然妆点秋屏列。断霞遮,夕阳斜,山腰闪出闲亭榭。分付画船且慢者。歌,休唱彻;诗,乘兴写。

字的读音变化有很多因素在里面,有的可能是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有的可能是方言到普通话的转变。但是,现在:斜,只有一个读音。并不是多音字。

个人观点,很多古诗,我们从识字认字的角度考虑,是需要记住现在的读音。不能混淆。但是从抒发情感,朗诵的角度,也要追根溯源,知道原始读音,这更能帮助我们领会诗的意境之美。

《乐器空间》杂志社是乐器行业、艺术培训行业垂直媒体,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头条号——乐器空间!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感谢点赞的朋友们!更欢迎大家补充!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格律诗是按照严格的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字数、行数、句式、音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规定就是所谓的绝句律诗格律。古代诗歌十分讲究对仗工整,具有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取决于节奏。

可是《山行》中为什么首句斜与下文的韵不是十分和谐?其实「石径斜」中的「斜」的读音为xiá。「斜」有两种读法:1、古音读作xiá,押韵,意思是山势平缓,坡度不大。2、今音读作xié,意思是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如斜坡、歪斜。

杜牧所在的唐代,应该按古音来读,所以按这个读音,全诗押韵就非常和谐了: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种有趣的文学现象前人称之为「叶(xié)韵」(亦作「协韵」,又称「协句」「叶音」),专门指诗歌和韵文中为了押韵和上口临时改读的字音。

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就是「叶韵」的典型代表。

据介绍, 「叶韵」的起源很早。周代编的《诗经》,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语音的变化,一些原本押韵的诗歌读起来不再押韵,于是就有人发明了「叶韵」的办法。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南朝齐代的经师沈重说:「协句宜乃林反。」换成现代普通话来解释,就是把「南」读作nín,以与「音(yīn)」「心(xīn)」押韵。

明清以来许多学者已经对「叶韵」说进行过批判,现代人当然不能重蹈覆辙,因此面向中小学生的工具书或教材就没有标注此类读音。

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斜」读作xiá以与「家」押韵,把「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野」读作yǎ以与「下」押韵,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读作cuī以与「回」押韵,在特定场合中使用,是应该得到允许的。

还有按诗词格律的平仄要求须改变声调但现在已经不通行的读音。

比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根据格律要求,「看」字须押平声韵,而「看」字在古代也确有平声一读,因此面向中小学生的工具书和教科书可以注明:「旧读kān。」但需要指出的是,注出「旧读」只是为了丰富学生古代文化知识,而不是提倡旧读,更不宜作为考试内容,以旧读为正确读音,今读为错误读音。


很多回答讲到「斜」的古音是xiá, 其实准确的讲唐代「斜」读音是siá (s发浊音)这和今天上海话里「斜」的发音很相近。

但今天的汉语普通话中没有sia这个音,所以要想读出古音的韵律来,也可以近似发成xiá。

所以和下文的「家「、」花」都是押韵的,都是平水韵下平声的「六麻」韵部。

其实对于绝句来说,二四句一定要押韵,第一句不一定要求。实际中,七言绝句首句押韵为多;五言绝句首句不押韵为多,如熟知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又如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里有一个类似的情况,「儿」古音为"ní", 否则一句也不押韵了。

若想了解古诗词韵律和格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参考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


给你一个靠谱的答案吧,别听你们老师瞎说。这个」斜「的读音并不是我们普通话的读音,这个字在陕西,四川,湖北等地,它的发音是「孩「,音比较短,比较像「孩啊「或「hia「,这个发音在汉语拼音中并不存在,所以汉语言学家就用「xia「替代。你可以试一下。杜牧是陕西人,他在作这首诗的时候读的是hia。

很多粤语歌曲的歌词,普通话读起来听上去并不押韵,是因为我们的发音不同。换成粤语就比较押韵了。押韵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只是读起来比较上口。去看一看莎士比亚的诗,英文诗也是押韵的,所以翻译英文诗歌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不但要意境优美,还要押韵。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讲一下,唐代的字的音律和现代普通话读音不一样,《山行中》的「斜」和下边「家」以及「花」。在唐诗中这三个音律不只出现在这一首诗中,如:刘禹锡《乌衣巷》,原诗如下: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Xia/)。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又如张建的《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著中庭扼子花。

从这里可以看出,唐代「斜」字读作xia/声。在唐诗中不能xie。因为我们今日有许多字读音是推广现代北京语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