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jpg

谁有权决定怎么做对孩子好?直觉上,可能会回答父母或监护人,但如果遇到复杂的两难状况,其他人、政府、甚至孩子本身,有没有介入决定的权利呢? 我觉得「儿童福祉」很容易让人充满冲动与单一正义想像,忽略其他可能性,myVideo最近上线的新片《判决》,用一个例子反复检验、省思,相信看完以后,观众会产生更多新想法。

myVideo电影线上看《判决》观赏连结:https://bit.ly/2R5Bf3Z

伦敦的高等法院法官Fiona(艾玛汤普逊),与丈夫Jack(史丹利图奇)结婚多年,但情感已走至冰点,原因之一,与Fiona身为家事法大法官、非常投入工作有关。Jack用最极端的方式抢夺老婆的注意力──他通知老婆说,他将会外遇;Fiona面对的方式,则是更投入工作。恰巧Fiona此时遇上的案件,是一位需要输血治疗否则会死的17岁孩子Adam(Fionn Whitehead),父母与这位孩子都是耶和华见证人,因此拒绝接受输血,医院希望能获得法官的允许,强制执行医疗行为,而根据英国1989年开始的儿童法(The Children Act),政府必要时可以介入未满18岁儿童的医疗方式。

007.jpg

在Fiona人生这个节点,接手这个案子,似乎让她做出一些不寻常的行为,例如她想前去病榻亲自倾听这位孩子的想法,这是未有先例的。或许一个十七岁生命的坚定死意让她好奇?怎有人对事情可以有这样的奉献与投入(与之对照的是Jack的随便与不守婚姻承诺、以及Fiona自己对婚姻问题的冷处理)?她不愿与丈夫沟通,宁可去听听看这位少年是怎么想的。

006.jpg

这一场病榻相见的戏,非常有张力,Adam对热爱事物的激情,似乎也让稳重冷静的Fiona显出些许活力,两个有共同话题的人,在这瞬间快速地点亮彼此、触动彼此。这年轻人让她惊叹,即使在病榻上准备好死亡,她却看得出这男孩内心有多少生命力与创意。但Fiona的决定并没有变得简单,这位年轻人虽然对生命充满热情,却仍执意要放弃治疗。

宗教的观点是否能由父母加在孩童身上?Adam是「自愿」当烈士没错,但这是因他从小被父母教的观念影响的,所以那个「自愿」,终究是父母说了算,如果听父母的话,让孩子因宗教信仰造成的不作为而死,那要任他死吗?但若输血真的造成活下来的孩子,一生自认血液不纯、违抗上帝、被家人朋友排挤,怎么办?

The-Children-Act-Film-Trailer.jpg

(以下有微雷)

《判决》剧本更厉害的是,它带来的思考并不止于上面这些层次,而是往下钻探更难解的问题。Adam因为Fiona的判决而重获生命之后,改变了宗教想法。他是一个充满太多热情的人,年幼时,Adam的病情与父母的观念,使他将热情投注于宗教的狂热之中;重获新生后,他改将热情投注到身边万事万物,对各种美丽的感应非常强,也包括对救命恩人的复杂情感。

Adam获得了新生命,乍看从此人生必然光明灿烂,但在他心中,父母不再有能力与资格帮助他面对人生问题,甚至再也不可信任。他过不了这关:「当时父母真的准备让他死」,Adam无法理解父母怎忍得下心,唯一能做出的解释是父母其实不爱他。这条新生命,使他在原生环境中顿时变得孤立,但他无法自己一人面对未来,因此希望Fiona有答案,甚至希望Fiona就是答案。Fiona像是被溺水的Adam抓到的浮木,是唯一与他相连、在乎他死活的人。

这才是Fiona那桩「判决」的真正难题:Fiona给了Adam一条命,却没能给他活下去的办法。

003.jpg

从Fiona的观点看,她身为法官,非常需要「抽离」,也不能轻易表态,这样才会尽可能公正,但这种态度与习惯,似乎也被她带进婚姻,再加上疯狂的工作量,使得夫妻关系越来越冷淡。而Adam的作为,使他成为Fiona身边最直接、最坚持切入她私人世界的人。Fiona跟助理Nigel即使离开了办公室都还是非常有界线,Nigel永远称她"My Lady",行为也保持上下关系而非朋友;丈夫则嚷著说要跟别人外遇,但见到这样还逼不出Fiona的回应,他也就放弃了;只有Adam是紧抓著她不放的,因为这是他的唯一生命线。

急需协助的Adam与习惯抽离的Fiona这样碰上了,Fiona依旧尽力抽离,但有那么一刻,关键的一个吻,让观众看见Fiona迷惘、几乎「陷入」的瞬间——即使只有短短几秒,但这块石头终究被敲开一个洞。艾玛汤普逊在整部片都演得相当精彩,而这幕戏简直是皇冠上的明珠。只不过,除了Adam以外的任何人都知道,这段关系不可能发展下去。

(下有结局雷)

作为一位地位崇高的大法官,Fiona需要对外界、对自己都显示出「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做的是最适合最正确的选择」的态度。于是心生迷惘之时,她更得故作镇定,这种遮掩恐怕已经是内化的习惯了。到《判决》的最终,她不敢问自己的问题,大概是「自己真的帮了Adam吗?」虽然不论她下哪种判决,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但另一个状况下,Adam是自认快乐、有意义地光荣死去,有著父母的爱与陪伴;Fiona以法官身份介入之后的状况,则是Adam在迷惘、痛苦与孤独中死去。虽说Fiona不可能预知会有如此结果,但事发后再回顾,显得一切徒劳,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Green-Dress-Worn-by-Emma-Thompson-in-“The-Children-Act”-Movie-1.jpg

Fiona宣布判决时,提到理由之一是:"His life is more precious than his dignity." 但生命与尊严的取舍,到比哪样比较值得,实在不易选择。套用到Fiona的婚姻时,也是一样。或许她该想想,婚姻的存续是否比自己的尊严重要?这段婚姻是痛苦的,或许在她退休前,情况都不可能改善,她会继续全心投入工作,老公会继续感到被忽略,如果老公因此外遇,又换成Fiona痛苦。这都会让人丧失尊严,那么,婚姻生命的存续,是否也值得Fiona牺牲尊严?

005.jpg

在电影之始,对于Adam的案件,我觉得很清楚明白:既然他未成年(虽然已很接近成年),又有法律为依据,当然是请医院介入治疗,让Adam活下去。但看到后头,我越来越没把握了。后见之明永远不可能事先知道,我经历越多,就越觉得或许有些事情真不需强求,人生实在太难控制、太难对事情有把握了。Adam的遭遇,问题源头在他出生之初就已经决定,不是十七岁时下来的一个判决可以救的。在儿童福利领域中,处理社会上的问题源头,远比其他一切重要。

002.jpg

《判决》的摄影与场景设计非常强调Fiona生活中典雅细致高贵的那部分,这也强化了Fiona的压抑感。本片还将不少时间摆在助理如何替Fiona准备一切,包括细心处理衣著,诸多细节除了满足英国控与法庭控以外,也强调了慎重与庄严感,毕竟判决是马虎不得的,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应该最高规格看待自己负责的事。Ian McEwan是本片原著作者,并兼任编剧,之前写过小说《赎罪》,也是《爱,留在海滩那一天》的原著作者兼编剧,爱、性、婚姻的复杂,是McEwan常写的主题,《判决》加进宗教、儿童福利与法律的议题,内容更深沉复杂,喜欢这类题材的朋友,别错过这部细致的片。

myVideo电影线上看《判决》观赏连结:
https://bit.ly/2R5Bf3Z

iOS 下载
Google Play 下载

60104713_DATEBOOK_children0921-1024x683.jpg

***
经典对白:
***

Fiona: Have you ever been wild and free, Nigel?
Nigel: No, never, My Lady. Thank go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