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jpg

誰有權決定怎麼做對孩子好?直覺上,可能會回答父母或監護人,但如果遇到複雜的兩難狀況,其他人、政府、甚至孩子本身,有沒有介入決定的權利呢? 我覺得「兒童福祉」很容易讓人充滿衝動與單一正義想像,忽略其他可能性,myVideo最近上線的新片《判決》,用一個例子反覆檢驗、省思,相信看完以後,觀眾會產生更多新想法。

myVideo電影線上看《判決》觀賞連結:https://bit.ly/2R5Bf3Z

倫敦的高等法院法官Fiona(艾瑪湯普遜),與丈夫Jack(史丹利圖奇)結婚多年,但情感已走至冰點,原因之一,與Fiona身為家事法大法官、非常投入工作有關。Jack用最極端的方式搶奪老婆的注意力──他通知老婆說,他將會外遇;Fiona面對的方式,則是更投入工作。恰巧Fiona此時遇上的案件,是一位需要輸血治療否則會死的17歲孩子Adam(Fionn Whitehead),父母與這位孩子都是耶和華見證人,因此拒絕接受輸血,醫院希望能獲得法官的允許,強制執行醫療行為,而根據英國1989年開始的兒童法(The Children Act),政府必要時可以介入未滿18歲兒童的醫療方式。

007.jpg

在Fiona人生這個節點,接手這個案子,似乎讓她做出一些不尋常的行為,例如她想前去病榻親自傾聽這位孩子的想法,這是未有先例的。或許一個十七歲生命的堅定死意讓她好奇?怎有人對事情可以有這樣的奉獻與投入(與之對照的是Jack的隨便與不守婚姻承諾、以及Fiona自己對婚姻問題的冷處理)?她不願與丈夫溝通,寧可去聽聽看這位少年是怎麼想的。

006.jpg

這一場病榻相見的戲,非常有張力,Adam對熱愛事物的激情,似乎也讓穩重冷靜的Fiona顯出些許活力,兩個有共同話題的人,在這瞬間快速地點亮彼此、觸動彼此。這年輕人讓她驚嘆,即使在病榻上準備好死亡,她卻看得出這男孩內心有多少生命力與創意。但Fiona的決定並沒有變得簡單,這位年輕人雖然對生命充滿熱情,卻仍執意要放棄治療。

宗教的觀點是否能由父母加在孩童身上?Adam是「自願」當烈士沒錯,但這是因他從小被父母教的觀念影響的,所以那個「自願」,終究是父母說了算,如果聽父母的話,讓孩子因宗教信仰造成的不作為而死,那要任他死嗎?但若輸血真的造成活下來的孩子,一生自認血液不純、違抗上帝、被家人朋友排擠,怎麼辦?

The-Children-Act-Film-Trailer.jpg

(以下有微雷)

《判決》劇本更厲害的是,它帶來的思考並不止於上面這些層次,而是往下鑽探更難解的問題。Adam因為Fiona的判決而重獲生命之後,改變了宗教想法。他是一個充滿太多熱情的人,年幼時,Adam的病情與父母的觀念,使他將熱情投注於宗教的狂熱之中;重獲新生後,他改將熱情投注到身邊萬事萬物,對各種美麗的感應非常強,也包括對救命恩人的複雜情感。

Adam獲得了新生命,乍看從此人生必然光明燦爛,但在他心中,父母不再有能力與資格幫助他面對人生問題,甚至再也不可信任。他過不了這關:「當時父母真的準備讓他死」,Adam無法理解父母怎忍得下心,唯一能做出的解釋是父母其實不愛他。這條新生命,使他在原生環境中頓時變得孤立,但他無法自己一人面對未來,因此希望Fiona有答案,甚至希望Fiona就是答案。Fiona像是被溺水的Adam抓到的浮木,是唯一與他相連、在乎他死活的人。

這纔是Fiona那樁「判決」的真正難題:Fiona給了Adam一條命,卻沒能給他活下去的辦法。

003.jpg

從Fiona的觀點看,她身為法官,非常需要「抽離」,也不能輕易表態,這樣才會盡可能公正,但這種態度與習慣,似乎也被她帶進婚姻,再加上瘋狂的工作量,使得夫妻關係越來越冷淡。而Adam的作為,使他成為Fiona身邊最直接、最堅持切入她私人世界的人。Fiona跟助理Nigel即使離開了辦公室都還是非常有界線,Nigel永遠稱她"My Lady",行為也保持上下關係而非朋友;丈夫則嚷著說要跟別人外遇,但見到這樣還逼不出Fiona的回應,他也就放棄了;只有Adam是緊抓著她不放的,因為這是他的唯一生命線。

急需協助的Adam與習慣抽離的Fiona這樣碰上了,Fiona依舊盡力抽離,但有那麼一刻,關鍵的一個吻,讓觀眾看見Fiona迷惘、幾乎「陷入」的瞬間——即使只有短短幾秒,但這塊石頭終究被敲開一個洞。艾瑪湯普遜在整部片都演得相當精彩,而這幕戲簡直是皇冠上的明珠。只不過,除了Adam以外的任何人都知道,這段關係不可能發展下去。

(下有結局雷)

作為一位地位崇高的大法官,Fiona需要對外界、對自己都顯示出「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做的是最適合最正確的選擇」的態度。於是心生迷惘之時,她更得故作鎮定,這種遮掩恐怕已經是內化的習慣了。到《判決》的最終,她不敢問自己的問題,大概是「自己真的幫了Adam嗎?」雖然不論她下哪種判決,最後的結果應該是一樣的,但另一個狀況下,Adam是自認快樂、有意義地光榮死去,有著父母的愛與陪伴;Fiona以法官身份介入之後的狀況,則是Adam在迷惘、痛苦與孤獨中死去。雖說Fiona不可能預知會有如此結果,但事發後再回顧,顯得一切徒勞,甚至帶來負面影響。

Green-Dress-Worn-by-Emma-Thompson-in-“The-Children-Act”-Movie-1.jpg

Fiona宣佈判決時,提到理由之一是:"His life is more precious than his dignity." 但生命與尊嚴的取捨,到比哪樣比較值得,實在不易選擇。套用到Fiona的婚姻時,也是一樣。或許她該想想,婚姻的存續是否比自己的尊嚴重要?這段婚姻是痛苦的,或許在她退休前,情況都不可能改善,她會繼續全心投入工作,老公會繼續感到被忽略,如果老公因此外遇,又換成Fiona痛苦。這都會讓人喪失尊嚴,那麼,婚姻生命的存續,是否也值得Fiona犧牲尊嚴?

005.jpg

在電影之始,對於Adam的案件,我覺得很清楚明白:既然他未成年(雖然已很接近成年),又有法律為依據,當然是請醫院介入治療,讓Adam活下去。但看到後頭,我越來越沒把握了。後見之明永遠不可能事先知道,我經歷越多,就越覺得或許有些事情真不需強求,人生實在太難控制、太難對事情有把握了。Adam的遭遇,問題源頭在他出生之初就已經決定,不是十七歲時下來的一個判決可以救的。在兒童福利領域中,處理社會上的問題源頭,遠比其他一切重要。

002.jpg

《判決》的攝影與場景設計非常強調Fiona生活中典雅細緻高貴的那部分,這也強化了Fiona的壓抑感。本片還將不少時間擺在助理如何替Fiona準備一切,包括細心處理衣著,諸多細節除了滿足英國控與法庭控以外,也強調了慎重與莊嚴感,畢竟判決是馬虎不得的,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應該最高規格看待自己負責的事。Ian McEwan是本片原著作者,並兼任編劇,之前寫過小說《贖罪》,也是《愛,留在海灘那一天》的原著作者兼編劇,愛、性、婚姻的複雜,是McEwan常寫的主題,《判決》加進宗教、兒童福利與法律的議題,內容更深沉複雜,喜歡這類題材的朋友,別錯過這部細緻的片。

myVideo電影線上看《判決》觀賞連結:
https://bit.ly/2R5Bf3Z

iOS 下載
Google Play 下載

60104713_DATEBOOK_children0921-1024x683.jpg

***
經典對白:
***

Fiona: Have you ever been wild and free, Nigel?
Nigel: No, never, My Lady. Thank go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