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提问:《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阮氏兄弟三人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小二、小五、小七,没有小三、小四、小六?对此,引发了很多人的热议。

1、纯粹的兄弟排辈

有网友认为,阮氏兄弟是大家族,兄弟们是按出生顺序起名的,从老大开始,阮老大,阮小二,阮小三,阮小四,阮小五,阮小六,阮小七……古人没有计划生育,家族人口众多,兄弟10多个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水泊梁山留名的只有兄弟三人,原因又是什么?有人猜测,一是其他几个兄弟继续留乡务农,没有跟随著他们三人上梁山。或者有的夭折根本就没有长大成人,最后只活下来兄弟三个。

2、根据个人本事所起

有网友依据《水泊梁山的传说》解释:阮氏兄弟三人家贫,母亡,没有名字。有一年父亲生病,只有吃「泥里钻」的鱼当药引子才能治好,三兄弟潜入水底使出本领,每人都打出一条鱼来。父亲根据三人所捕鱼的重量:二斤、五斤、七斤分别给孩子起了名。

作为《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阮氏兄弟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难道是作者临时随便起的?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文化传统习惯中寻找答案。

3、为啥没有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

有个成语叫「不三不四」,为啥不是「不五不六」?因为根据周易,卦分六爻(yáo),初爻与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通俗的说:二代表地,三四代表人,五代表天。不三不四,就是爻位不正,俗语中的「不在道上,不行人道」。

六在古代也有特殊含义,所谓「四六不成材」。周易卦爻是阳九阴六,阳爻起点和阴爻终点是「天四」,阳爻终点和阴爻起点是「地六」。四、六分别代表起点和终点,实质上就是零点,均不可用,是不成材的的数。

今天来看,人们把插足他人婚姻者叫第三者、小三,这实在是有历史渊源的。六后来的意义与当初完全不同,代表吉祥、顺利。不过以六为名的人多大福大贵,普通百姓担心压不住、担不起,一般不会在名字中有「六」。当然,明清以来这种习惯渐渐改变。

4、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的含义是啥

周易八卦中一、二代表地,《说文》解释:二,地之数也。《论语》中说:闻一以知二。五代表天,二五相连则是「天地」之意。《说文》中说:七,阳之正也。是说七代表了正阳。从兄弟三人只有阮小七善终的结果来看,正阳之体可能是他的护身符吧。

不过,有人说网友们是瞎操心,这都是小说人物,根本就不存在,分析他们的名字怎么来的病得不轻……其实如今的梁山地区,还有很多阮氏兄弟的传说,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阮氏兄弟和宋江等核心人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其他人是虚构……


小时候第一次看注音版水浒书就对二五七产生了另类的兴趣,不知道你们跳过皮筋没有,我们当时跳皮筋有一段词是这样的:小汽车,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因此我童年每次跳皮筋就想起这三个大汉了,所以小时候的我很自豪的告诉周围的男生,为什么他们叫二五七,因为他们三个是跳皮筋的发!明!!者!!!

好吧下面进入正文阶段,关于石碣村阮氏三雄的数字标号我车逻辑推测有三种可能。

一、就是单纯的辈分

阮家至少有七个孩子,分别是阮小幺阮小儿阮小三阮小四阮小五以此类推,然后在那个战乱的、强盗猖獗的、瘟疫肆虐的年代,阮家兄弟纷纷出现了意外,仅剩的孩子正好排行二五七。

二、起名习俗

可能和阮家的起名习俗有关,有的家族起名是按照大家族走的,父系的叔伯兄弟会根据孩子的出生顺序进行「大排名」,排行为大、三、四、六,八甚至更多的堂兄弟也是存在的,但并不在石碣村。这样也基本遵循了姓名文化的排行法。

三、阴阳五行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七」这个数字代表著许多含义。《汉书律历志》说道:

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而《说文解字》中更是用阴阳文化学说对其进行了解释:

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最关键的是,阴阳与五行之和正好是七,所以7=2+5在古代基本是约定成俗的规定,这也跟儒家学说中的「以和为贵」的「和」状态,和道家学说中的「道」或「气」,都与「善美」有著密切的联系。

可见施耐庵在塑造人物和情节方面真是下了一番功夫。我们知道小说中阮氏三雄出场的第一次「大战」就是智取生辰纲了,而夺生辰纲恰好7人: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二、五、七。晁盖还梦见了北斗七星和斗柄小星:

我昨夜梦见北斗七星,直坠在我屋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颗小星,化道白光去了。我想星照本家,安得不利?今早正要 求请教授商议,此一件事若何?」吴用笑道:「小生见刘兄赶得来跷蹊,也猜个七 八分了。此一事却好,只是一件,人多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

吴用是儒家代表,公孙胜是道家代表,儒道都齐了,队伍里有了阴阳五行,接著找三阮,恰好排名二五七,这这这真的大吉啊,先有7人聚义的大七星,又有阮家兄弟二五七的小七星,因此此仗是必胜的节奏(可惜的是,其实晁盖才是那化作白光的小星)。

我们可以再分析一下阮氏三雄的绰号,阮小二绰号「立地太岁」,太岁除了是肉灵芝外,我们最常说的就是你敢太岁头上动土,就会招来不幸。阮小二就是个站在地上的活人太岁,最后征方腊在乌龙岭自刎了,也证明凡人动不得太岁,只得让他自行了断。阮小五绰号「短命二郎」,五加二又是七,他是征方腊梁山死的最后一位好汉。阮小七绰号「活阎罗」,果然征方腊时两个哥哥都死了,自己因龙袍事件得以善终,回村赡养母亲去了。

最后说一下智取生辰纲的核心影帝白胜,演员的诞生大奖不给白胜那真是遗憾了。可惜不幸被抓,严刑拷打之后还是被激将才供出了晁盖一人,也算够意思了。不管怎么说最后也是东窗事发,导致那六星走投无路,只得跟著晁盖上梁山,当然这也是群魔聚首的开始。白胜白胜,对于晁盖来讲真可谓是白白胜利一场。


文/车逻辑的逻辑

人家白胜是被诈供的可不是主动出卖他人!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阮氏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兄弟三个为什起名不是一、二、三,而是二、五、七。很多人表示不解,引起种种猜测!

三兄弟为山东石碣村人氏,穷苦人家出身,打渔为生,爹妈文化水平有限,没起什么体面的名字,就以排行起名。

根据兄弟三人排行分析下原因:

一、阮氏兄弟排行和堂兄弟一起排的,与叔伯家的兄弟一起根据大小,兄弟排行依次为老二、老五、老七,所以起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二、或许兄弟三人本来就是兄弟七人,由于家庭原因,其他兄弟或是夭折,或是养不起送人了,或许过继给其他无子嗣叔伯,这在古代也是常有的事。小说没有提及,就一带而过了。

三、兄弟三人还有四个姐妹,一起排行他们分别老二、老五、老七,起名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其他姐妹都已嫁人,与梁山故事无关,就没提到。

以上都是猜测,本来都是小说人物,文学源于生活,他们的排行也隐约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习俗,都代表了当时的礼仪文化。

关于他们的名字,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写的是梁山好汉故事传说,相当于水浒外传。里面提到了阮氏兄弟名字得由来。

阮氏三兄弟家境贫寒,打渔为业,父亲水平有限,一直没给三兄弟起名。后来阮父得了一种病,很难治愈,医生说一种叫做「泥里钻」的鲶鱼可治此病,这种鱼生活在很深的湖底,数量极为稀少,没有很好的水性根本打不到。

兄弟三人本就是孝子,为了给老父治病,正是冬天,冒险下水捕鱼。老大捕了两条,老二捕了五条,老三捕了七条。当老父心疼的看著冻的瑟瑟发抖的兄弟三人,提著鱼站在面前,突然有了启发,以捕到鱼的数量为兄弟三人起名,老大叫阮小二,老二叫阮小五,老三叫阮小七。并嘱咐阮小二,苦练本领,给两个弟弟做好表率。后来阮小二苦练本领,成为兄弟三人中水性和功夫最好的。

八十年代有部电影,叫做《阮氏三英雄》,影片叙述的就是阮氏三兄弟惩治恶霸上梁山的故事,根据当地传说故事改编的,里面阮小二就是三兄弟中功夫最好的,是一位独挡一面,力挽狂澜的英雄。

《水浒传》只是一部小说,里面故事也是作者根据生活原型改编而来,反应当时社会的价值观。现在很多黑梁山好汉的作品,认为梁山好汉很多都不是英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背景,用现在的思想去衡量古代人们的思想,也是不合理的。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一起分享生活点点滴滴!


有本书叫做《水泊梁山的传说》,可能很多人看过,上面讲述全部都是水浒人物外号和由来!阮氏三雄是穷渔夫的孩子,母亲死的早,连名字都没有起。寒冬时候,父亲生了病,听说只有吃一种叫泥里钻的鱼才能好,可是这种鱼很平日都很难抓,又是冬天都潜深水底

更难抓,三兄弟听说了,眼里含著泪,什么也没说,一起出门了。傍晚,浑身湿透,冻的直打哆嗦,每人手里提著一条叫泥里钻的鱼。父亲特别感动,猛然想起三人都没有名字,就把抓到的鱼过秤,二斤,五斤,七斤。三人就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阮小二抓到最小,父亲告诉他鱼越大潜水越深,水性还得练,阮小二听了更加努力,后来上梁山,阮小二水性在三兄弟里是最好的!!!写错的地方勿喷。谢谢


这个问题我来解答,小时看过一本专门写水浒传英雄的趣事的,估计是后来人编的但是成了书,三兄弟的父亲打渔的没文化,也没想到隆重取名字,老人家有天身体不好了,就叫三个儿子去打一条大鱼,一个二斤,一个五斤,一个七斤,就这么来的,几天后老人家就去世了…………还记得一个是故事是花荣练箭,每天挂一个乒乓球大的铁环在树上,以中间穿过为准,练到了每一万次才会一次不过,两万次两次不过,让后就下山参军保国去了,还有几个记不得了,两毛钱的小人书看的????


应该就是排行,未必有太多的道理。兄弟姊妹虽多,成人的就剩下三个,所以有二五七。在我的老家仍然可以看见这一起名习惯。第一个字是姓,第二个字是辈份,第三个字是名了。这个名很多都是按照一定的四字一句的吉祥话排下。比如,荣华富贵,就是一个排列,若遇见一个人叫张成华,又有一个人叫张成荣,他们又口音相同,那你就可以大概断定,这二人是兄弟,且成荣为老大,成华为老二。


古代可能是叔伯辈的孩子的排行,还有一种就是兄弟姊妹中男孩子的排行,备注下封建社会是重男轻女的,男孩有姓有名,女孩有姓,大多无名,亲戚之间走动喊每家特定女孩名字会以排行为准,如大姑娘,二姑娘等等。综上所得水浒这三兄弟应该叔伯之堂兄弟。


这个我看过一个传说故事,说是阮氏三雄的父亲是地道的打鱼的农民,不识字,孩子很大了还没有起名字,由于小哥三水性很好,后来老头出了个主意让三兄弟下河抓鱼,按鱼的斤称给他们起名字,结果一个抓了条两斤的,一个抓了条五斤的,一个抓了条七斤的。


这个,很难再查证了,毕竟三阮未必是真实人物。但就中国汉人的排名习惯。有几种原因。一,有可能是七个兄弟以上。二,有可能中间有姐妹在,有的习俗会把女性也连在一起。三,有可能中间小时候夭折,或者坠胎,也要连上番号。反正就这几种原因。


我记得在前十几年上高中的时候,在校图书馆看过一本故事书,好像写的是他们哥仨本来就没名字,后来不知道叫啥,就考他们水性,看谁抓的鱼大,结果分别抓的二五七斤,就直接叫小二小五小七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