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孩童频发生死问。

  每年的清明时节,当我们缅怀故人,年幼的孩子们也会染上忧虑,不断发出“生死追问”:

  “

  人为什么会死?

  死后会去哪里?

  我们都死了以后,还会在一起吗?

  ”

  让天真烂漫的孩童直面死亡,对每一个父母来说,都是一件特别困难、特别纠结的事。

  我们心疼并担忧,还混杂着难以自制的哀痛。

  所以,我们的说辞,往往有着明显的搪塞和蒙混:

  他睡着了;

  他去了很远的地方;

  他在天上,和天使在一起;

  他到了一个极乐世界,那里没有病痛;

  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但是,这些美好的、小心翼翼的措辞,并不能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在他们心里,仍然充满了对死亡的疑惑和焦虑。

  谈或不谈,死亡都在那里。

  1.

  去年这个时候,有一位亲人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天,先生和我讨论清明节的安排时,一旁的儿子突然插话:“你们是在说姑姑吗?你们去看她的时候,告诉她,我也会记得她。”

  我很惊异,问儿子为什么要对姑姑说这句话。

  儿子认真地说:“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我没有忘记姑姑,她就不是真的死了,她只是离开了我们。”

  原来,是《寻梦环游记》代替我们给了他关于“死亡”的定义。

  其实,儿子并不是一直都对死亡如此从容淡定。

  在他四岁那年,大年初一的清早,我笑嘻嘻地叫儿子起床:“新年到,宝宝又长大一岁啰。”

  却不料,他听到这句话时突然大哭:“我不要过年,我不要长大。”

  我奇怪儿子对于新年的反应,他抽泣着说:“长大就会死的。”

  原来,儿子之前养过一只小乌龟。虽然精心照料,小乌龟还是死了。儿子很是伤心,外婆安慰他说:“别哭了,这只乌龟是因为活得太久才死的。岁数大了,都会有那一天。唉,等你长大了,外婆也会不在喽。”

  从那时起,儿子就将时光流逝与死亡联系在一起。

  他用自己的想像,虚构了一个死亡拼图,这个拼图带给他更多的困惑和恐惧,以至于“又长大一岁”这种说法,都让他感到害怕。

  我没有诠释“死去”的含义,只是拿出手机,让他看平时给他和小乌龟拍的照片,一起回忆带小乌龟玩的情景。

  在后来看《寻梦环游记》时,儿子对于“死亡”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我记得Ta,Ta就不会消失。”

  虽然死亡的真相,并不总如童话那般美好温情,但当我们从容面对,甚至开始凝视死亡时,或许能从恐惧中看到其他的力量,比如——爱。

  2.

  有时候,孩子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可能和成年人想的不是一回事。

  心理学家李松蔚曾讲述过自己和女儿关于生死的讨论。

  他给女儿讲《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女儿在听了这个关于爱与生命的故事后,忧心忡忡地问父亲:

  “爸爸,你会死吗?”

  “那就没人给我买好吃的、好玩的了。”

  “没人陪我玩了。”

  女儿如此“大逆不道”,李松蔚却郑重其事地告诉女儿:

  “你还没长大,爸爸就死了,这个可能性很小很小很小。万一发生了——记住,我说的是万一哦——爸爸会留下一些钱,这些钱可以一直给你买好吃的、好玩的。妈妈会陪你玩,就像爸爸出差的时候一样。”

  于是,女儿放心地去玩游戏了。

  成人世界很避讳的黑暗想像,其实不过是孩子们在寻找安全感。

  他们对死亡真正的恐惧,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随着死亡来临,他们最依赖的爱还在不在?

  有一位爸爸,有那么一段时间,孩子经常会问他关于死亡的问题:

  “我们什么时候会死?会怎样死?”

  每次,这位爸爸都平和地告诉孩子:

  “我们都会有死去的一天,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会怎样死去。但我知道,无论我活着还是死去,我都永远爱你。”

  孩子常常会和爸爸玩这个对答游戏,并且用爸爸教她的话来回应:

  “没关系,如果你死了,我就让你在我心里活出来。”

  这句温暖的话语,抚慰了孩子焦灼的心。

  当成年人将死亡看成生命的一个部分,孩子就会接受大自然的规律。

  当我们放下对死亡的恐惧,孩子便会从我们身上习得对生命的热爱。

  3.

  孩子们,也包括我们,之所以害怕别离,其实是害怕爱会因别离而消逝。

  如果能让孩子们明白,死亡只是让身体离开,但不会终结我们之间爱的联接,那么他们未来的人生便不会觉得无助和孤单。

  有一个忧伤而温暖的故事。

  美国女孩Bailey在21岁生日那天收到了父亲生前为她预订的鲜花。

  Bailey16岁时,父亲因为癌症去世。去世前,父亲联系了一家花店,预订了未来5年的鲜花,并且提前写下5封给女儿的信,保证Bailey直到21岁成年的每个生日都可以收到来自父亲的祝福。

  在第5年的信中,父亲对女儿说:

  宝贝,我已经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我不希望你再为我流更多的眼泪。

  我希望你永远尊敬你的妈妈,做真实的自己,过幸福快乐而充实的生活。

  我仍会一直陪伴着你,陪你抵达每一个人生的里程碑。无论什么时候,我一直都在。

  从此以后的生日里,Bailey再也不会收到来自父亲的鲜花了。可是她知道父亲的祝福一点都没有减少,而她对父亲的爱也会年复一年地绵延下去。她决定,今后每一个生日,送自己一朵白玫瑰,来纪念和父亲彼此的思念。

  爱是人生中的一盏烛灯,我们惦念的人,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仍然守护着我们。

  就像《寻梦环游记》让儿子明白:生命的结束,不代表爱的分离。

  所以,他对已在天国的姑姑说:我仍然记得你,你没有离开我们。

  心理学作者吴在天说:“如果我们住在彼此的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

  这大概就是生命教育的本质:

  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珍爱生命,珍惜身边的每个人,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死亡必然发生,但我们可以温柔地拥抱它,也是拥抱循环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

  有爱的指引,我们的孩子才能抵达更开阔、更自由的远方。

  4.

  我们的一生,总会经历伤痛别离。“人生自古谁无死”这个道理,孩子们迟早也要懂。

  就像花开花落、潮涨潮汐。

  花开时,漂漂亮亮地盛开,凋谢了人们也会记得它的美好。活着的时候认认真真地生话,离开时虽然难免伤心,但更多的是记取生前快乐温暖的时光。

  身为母亲,我一直在思考:我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我能留给他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对孩子而言,他们最难以忘怀的,是父母留给他们无数快乐美好的回忆。

  唯有那些温暖的片断,能支持着他们走在这人世。因为这些美好的记忆,是人一生不竭的能量,有这能量在身,人不会枯萎。

  所以,我们要在相聚的时光里,不断地创造让彼此永远记在心头的美好瞬间。那才是我们传给孩子最宝贵的力量,支持着他们走向没有我们陪伴的未来。

  或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向死而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