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兰亭序的去向至今是个未解之谜,也是学术界,书法界经常讨论研究的一个话题!我们现在所见到到了「兰亭序」,都是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所临摹的版本!

2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英主,平生最爱书法,尤其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为了得到王羲之所留下的真迹,大肆在民间重金搜罗。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兰亭序又是天字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唐太宗当然不能放过。想方设法也要得到!兰亭序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一个法号叫做辩才的和尚手中,唐太宗命人从辩才和尚那骗到手后,整天把玩,爱不释卷!命令当朝书法大家,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临摹兰亭序,然后分别赐给王公大臣们。

3但是兰亭序的真迹一直在唐太宗的手中,这是非常肯定的!有人说兰亭序的真迹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了坟墓之中,这也合情合理。因为皇帝去世了,他生前酷爱书法,尤其喜欢兰亭序,驾崩前命令要兰亭序陪同下葬,也是非常可能的。

4据说唐朝末年有一位摸金校尉——温韬,他带领著军队曾经打开过唐太宗的昭陵。听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陪葬在墓中,温韬把昭陵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最后只能失落而去。这就证明兰亭序没有随唐太宗长眠地下!

5后来到了武则天的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非常喜爱书法,同样钟情于兰亭序!又有人说「兰亭序」被武则天带到了墓中,这也有可能,因为武则天曾经做过李世民的昭仪,后来又嫁给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兰亭序也很有可能落到她的手中!死后被陪葬于乾陵!至于兰亭序在不在乾陵那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截止到目前为止,谁也没有打开过乾陵!

6几千年的历史变更,历经战火,「兰亭序」是否还存在于世,还是流落民间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祈祷兰亭序能够完整无缺!

7随著考古的发掘,历史的真相一定会大白天下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最后有喜欢我的或者想和我一起交流探讨书法的请关注我的头条!!!会有惊喜哦


兰亭集序被史家誉为天下第一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出自东晋名家王羲之之手,流传了许多年,最终被酷爱书法的李世民拿到了手上。

李世民自小对这幅天下第一书很是推崇,玄武门事变之后当上了皇帝,坐拥整个天下的资源,这个时候他开始派人搜罗天下寻找兰亭集序,最终得知,兰亭序在一个僧人的手中,李世民与很多残暴的皇帝不一样,并没有强夺,而是派出了手下采用温和的手段骗取了兰亭集序。

当时骗取兰亭集序的是一名御史官员,他伪装成落魄的书生半夜投宿僧人的寺庙,一来二往的,因为和僧人一样爱好书画,所以两人成了朋友。

在混熟之后,两人经常讨论书画,御史的手中有著几副从李世民那里讨来的王羲之真迹,他后来趁机把王羲之的真迹拿出来给僧人看,僧人看了之后,摇了摇头说这虽然是王羲之的真迹,但却不是最好的。

自己的手上有王羲之最出名、最好的兰亭集序,李世民的手下自然假装不相信,于是两个人打下了赌,第二天御史官员终于看到了兰亭集序的真迹,他和僧人混的更熟了,最后趁僧人不注意,偷偷把兰亭序偷走了。

在偷走之后,他通知地方的官府,告知了僧人真相,僧人知道了这是为皇帝拿的东西,明白自己的珍宝已经拿不回来了,只能唉声叹气认命,后来李世民也曾经赏赐过珍宝给僧人,僧人把这些珍宝换成了钱财,修建成了宝塔,但是他一直对失去兰亭集序这件珍宝耿耿于怀,最终在一年后郁郁而终。

在拿到兰亭集序之后,李世民对其爱不释手,有空没空时总会小心翼翼的捧著兰亭序一阵观摩,手抚摸在微黄的纸页上,就如同抚摸在妙龄女子的玉肌上般,令李世民的脸上不时的发出享受之极的表情。

在李世民死前,他曾下过令,令人在安葬白己的时候把兰亭集序放入自己的陵墓中,让他最珍爱的珍宝能跟自己一同走入冥间地府,导致很多人都以为兰亭集序放入了李世民的陵墓中。

但是五代的时候战乱频繁,军阀温韬为了筹集军饷,发掘了唐朝乾陵之外的众帝陵,在发掘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兰亭集序,于是就有人猜测到了兰亭集序可能藏在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当中,乾陵坚固如铁,多年来一直没人能挖通,所以兰亭集序藏在乾陵当中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在我看来,兰亭序在李世民死后的时候就已经被安葬进了李世民的陵墓中,并在多年后被温韬发掘,温韬的手下都是武人,很多人大字不识一个,而回挖掘帝皇陵墓的人大多是从附近乡村里征发来的民夫,在那个乱世的年代里,黄金白银才是硬通货,所以在挖掘的过程中可能有人看到了兰亭集序,他们看到一张纸摆放在一堆珍宝中,就把兰亭集序当作了垃圾丢落在了一旁的泥土中,人来人往的踩踏,以及泥土的堆压,最终导致了这天下第一行书消散在历史中,成为了人们的记忆。


谢邀。

王羲之出身于我国著名的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书法成就一流,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的「书圣」,「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非常珍视,由此产生了很多的故事。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聚会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的文学成就虽然不算顶级,但它的艺术地位却得到后世公认,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它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死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兰亭集序》也留给了他的后人。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不仅受到书法家的青睐,很多帝王也非常欣赏,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梁高祖武皇帝萧衍就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更是大加赞赏,《兰亭集序》就成了他志在必得的珍宝。

李世民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兰亭集序》在王羲之的后人手中,而且秘不示人,就派人想方设法拿到手,从此藏入皇宫。

李世民命令当时的书法名家,将《兰亭集序》临摹了多个版本,而这些临摹本也成了非常珍贵的名作。

从古到今,很多学者认为,《兰亭集序》最终被李世民带进了自己的坟墓「昭陵」,从此不见于人间。

不过,悦史君对这种说法是表示质疑的,因为史书明确记载,五代时期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掘唐代多个皇帝陵,昭陵就在其列,但并没有《兰亭集序》的任何消息。

《兰亭集序》到底去了哪里?有人说可能被武则天带进了乾陵,毕竟乾陵没有被盗掘过;还有人认为早就失传,成为千古遗憾。

悦史君认为,《兰亭集序》肯定还在人间,至于它在古墓葬还是在收藏家手中,我们都还有机会看到,李世民是肯定没有带走啦!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谢邀。这是一个历史悬案。晋代王羲之经梁武帝,唐太宗的赞扬推崇而成为书圣,后世楷模。唐太宗李世民赞其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己。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皇帝吹捧一点不亚于今日江湖之鼓手。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叙被说成神作,是他在修禊时酒后赋诗所作的叙文。这一名作为李世民得到后,下令赵模,韩道正,冯承素,诸葛贞摹写,以传后人。兰亭真迹被李世民死后带进昭陵。这一说法真伪难辨,争论至今不绝,没有结论。我们今天看到的全是假兰亭,版本达百种之多,全是伪作。连兰亭是否羲之所书,内容是否原本都有激辩,最著名是髙二适郭沫若之争。从唐至今,时间久远,我认为不论真迹是否葬于昭陵,再次面世已无可能。


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唐太宗喜欢他的书法,唐太宗生前最爱兰亭序,有人说唐太宗为了得到王羲之的字不惜重金从民间搜罗,在唐太宗的领导下,唐朝的问人都在相互临摹兰亭序等等字迹。有人说王羲之的兰亭序被李世民逮到了坟墓。好像是真的,因为从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兰亭序的真迹就消失了,唐太宗一声酷爱兰亭序,把它代入自己的坟墓是情理之中的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