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12年10月24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0:25

美国承诺将海军大部分部署在太平洋地区。

英国《金融时报》网络版周三(24日)发表戴维·皮林的文章指出,欧盟得到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带来许多揶揄,而亚洲虽然有相互重叠的各种组织,却没有类似欧盟那样的组织能够发挥作用,更不用说北约那样的组织了,因此亚洲二次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仍然引发紧张局势。

亚洲地区比欧盟更复杂,人口差异更大。亚洲之所以同欧洲有制度性的差距,首先因为亚洲地区是自然形成的,不像欧洲有那么多人为的因素;其次1945年以后大部分时间,亚洲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被分为两大阵营。

日本战败后成为美国的附属国,而中国则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这就好比在欧洲,德国和法国属于不同的阵营,自然欧洲统一就不可能开始。

当然亚洲有东盟这个包括10个东南亚国家的地区组织,但东盟并不包括中国和日本。亚太经合组织虽然成员广泛,但它主要是经济组织,没有外交功能。

美国主导的秩序?

到目前为止亚洲的机构真空主要由泛美势力填补。美国卷入越战,战争波及老挝和柬埔寨。后来美国的海军基地为亚洲国家提供保护,这些国家后来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但是随著中国崛起,亚洲缺乏强有力的地区组织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最近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发生争执就说明,没有地区组织,只能听任双方的民族主义发展,中日双方互相攻击。

 

陆克文建议,亚洲建立一个安全合作组织。

这一新局面使北京陷入两难:随著中国崛起,北京是否应该受所谓的「国际法」约束?或如印度评论家潘卡吉·米什拉所说的那样,不在别人的全球秩序中作利益相关者。

在实践当中,北京更愿意搞双边对话而非多边对话。一个办法就是实行中国的门罗主义,即当初美国人禁止欧洲人染指拉丁美洲。不过潘卡吉·米什拉认为,中国不像美国那样喜欢高调宣传自己的主张,也没有把儒家或共产主义说教强加给其他人。

不过中国的邻国并不可能相信北京的友善姿态,越南、菲律宾、日本和印度都面对中国崛起,因此同美国保持更密切的关系。华盛顿已经承诺将美国60%的海上力量部署在太平洋,但是即使如此,泛美力量还是变得一年比一年更难维持。

亚太主导的秩序?

对于泛美体系难以为继,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最近在新加坡提出泛太平洋体系的概念,其主旨是避免地区不稳定以及防止中美之间发生战争。其出发点是华盛顿必须接受中国崛起的正当性,北京接受美国力量继续在亚太地区存在,而东盟国家要发挥作用确保亚太地区不会被中美两家瓜分。

陆克文主张冻结领土争端,共同开发争议地区的资源。此建议并非凭空产生,去年美国参加东亚峰会,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以及东盟国家和俄罗斯首次坐在一起。陆克文希望此雄心勃勃的机构能够发展成一个亚洲的安全合作组织。

在初期,北京对建立一个亚洲机构框架如何反应至关重要。在理论上,中国可能全力支持这样的动议,中国或许会认为这样的地区秩序有助于中国崛起。但中国也可能会认为太平洋体系仅仅是伪装的泛美体系,只是换汤不换药,其目的是遏制中国。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清楚的,真空是危险的,亚洲需要一个地区组织,一个值得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的机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