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膝关节强化之核心系列篇,极其珍贵。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我们的膝关节之所以脆弱,是由它单一,垂直的结构决定的,膝关节没有类似髋关节那样的立体缓冲框架,也没有踝关节那种弓形的立体缓冲结构。它的过于垂直,单一的结构决定了我们直立行走的人类很难避免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困扰,所以,看看我们周围的长者,大部分都有膝关节疼痛,膝盖无力的症状。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新思维来强化我们的膝关节,那么,可以肯定的是,随著岁月的推移,退行性膝关节炎,我们无人能避免,因为,这是由膝关节的垂直结构决定的。

膝关节中最脆弱的部件就是半月板,保护半月板乃是强化膝关节的重中之重。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不觉得自己的膝盖无力,因为年轻时我们阳气足,有活力。但不惑之年之后,我们就会明显的感觉到膝盖无力,腿脚沉重了。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到拱桥的原理,拱桥之所以能在底部没有任何支柱的情况下还能承受来自上方车辆,行人以及自身的重量,而且还经久耐用,原因就在于拱桥自身的张力。拱桥的每一个局部微结构都分别承担了上方车辆,行人以及自身的重量,每一个微结构承担的重量串加起来就是拱桥整体张力的承重量。拱桥耐用的原因就在于拱桥的局部微结构承担的重量不足以危害到局部部件的使用寿命,协同运作的局部结构串起来就是整个拱桥张力的来源。

我们的膝关节之所以脆弱,就是源于它的结构单一,垂直,以至于我们在走路时很难避免身体体重对半月板的冲击性磨损。

下面的内容,需要用更慢的速度阅读,因为退行性膝关节炎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掌握这个核心思维,你就会拥有一双强健的膝盖,活力十足的马达腿。

如果我们人类不是直立行走的话,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有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困扰。我们从孩提时就开始学会走路,跑步,到老时,我们走了差不多半辈子的路,以膝关节单一,垂直的结构来说,半月板很难承受来自身体重量长年累月的冲击。所以,走路,甚至是跑步对半月板的冲击性破坏乃是导致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最直接原因,同时也是致使我们膝盖无力,腿脚沉重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直立行走会对半月板的磨损增大而停止直立行走了,我们更应该研究的是如何在直立行走中强化我们的膝关节,减少自身体重对半月板的冲击。

唯一的方法就是:张力的运用。

巧用张力来走路,你不仅会拥有一双强健的膝盖,更会拥有一双步下生风的马达腿,充满力量感就是张力健走最贴切的描述。

我们的膝关节之所以会磨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站立和行走过程中,自身体重对半月板的冲击性磨损不断加大,为什么说是不断加大?原因就是随著我们年龄增加,身体对小腿的控制力越来越弱,进而走路时身体越来越松散。小腿如果受控力减弱,位于中间的膝盖必然磨损增大。

现在,进入张力的核心内容。

张力健走,是潇哥健走养生体系硬体中的一部分。

膝关节是整个身体的支撑点,在站立和行走中,身体的重量应该由膝关节来承担,这是我们一般性的常识。

但,就是这个常识性的理论,才是致使我们不惑之年普遍患有半月板磨损,膝盖无力的真正原因,只有打破这个常识性认识,才能彻底解放并强化我们的膝关节。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支撑身体的张力结构中,膝关节只是局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仅仅承担一部分身体的重量,其它绝大部分体重应由张力的其它结构分担。在拱桥结构中我们说过,拱桥的这种张力结构,决定了拱桥的耐用性,所以,张力健走的张力结构同样决定了膝关节的耐用性,不仅耐用,而且更加强化,更加有力。(为了更好的理解,请阅读潇哥健走之前的文章:如果膝盖经常疼痛就要小心了。)

这个张力的组成是由:脚尖,脚踝,腓肠肌(小腿后侧肌肉),膝关节,股二头肌(大腿后侧肌肉),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肉),臀大肌组成。

张力的激活点就是脚尖和脚踝,在张力健走中,每一步都是脚跟先落地,整个脚底碾过地面之后,脚踝随即提起,脚尖用力弹地,在脚尖弹地的瞬间,系统的张力就被激活,开始运作了,这时支撑身体的就是一个待张开的弓:脚尖,脚踝,腓肠肌,膝关节,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臀大肌。

这就是支撑身体的整体张力,在这个张力运作下,膝关节的滑膜会受到刺激向关节腔内分泌润滑液,降低关节软骨的磨损,调节关节腔内的压力平衡。

在张力健走中,一定要注意身体对小腿的控制,绝对不能松散,走路的步子不能太大,否则小腿受控力减弱,速度也不能过快,姿势的正确才是最重要的。

刚开始阶段会感觉小腿酸痛,过了这个阶段就会膝盖有力,腿脚轻松了。

这部分内容较多,很难以一篇文章说明白,还有涉及道家的内容因篇幅原因后续分几篇文章详细道来。

真正明白了潇哥健走体系,你就会拥有一双强有力的膝盖,活力十足的马达腿。

持续关注潇哥健走微信公众号,精彩还在后面。

潇哥健走,真正实修而来的健康密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