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等名人買書的故事 新聞 第1張

書非借不能讀也,清代學者袁枚如是說。但就多數人而言,書還是要買的。

魯迅等名人買書的故事 新聞 第2張

最有名的買書故事是魯迅所寫的,那銅錢還帶着體溫讓人永遠記得。不過那是說的他人買書的事,魯迅本人是一個買書的主,他對那年月有過感嘆:“今人處世不必讀書,而我輩復無購書之力,尚復月擲二十餘金,收拾破書數冊以自怡說,亦可笑嘆人也。”老先生有購書記帳的“毛病”,有人曾根據日記對魯迅晚年的收支作過統計,從1928年到逝世,每年購書費用約佔全年收入的五分之一,而1931年達三分之一。又有材料說,魯迅日記從1912年起至1936年(缺1922年)共附有24年的書帳,共花買書錢10900多元,最多的是1930年全年購書2400多元。

以下專說購書人自家事,且破一回例,分了類來看。

1、買書決定人生的道路。

曾國藩第一次上京趕考落第,回湘途中過南京,用路費和借得的錢作生平第一次買書的豪舉,回家發憤讀書,幾年後終於中第,從此開始了他的新生涯。這樣說來,買書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並不離譜。

民間有看小兒抓物的風俗,如取書日後就是讀書人,家長們必定十分高興。而從小時即喜買書,日後的生涯恐多與書有關倒是不錯的。倫明是有名的學者與藏書家。他曾回憶幼年:“髫歲與諸昆仲入塾攻讀,日茶之資,盡作書費;偶一日,先君奉政公詢及諸昆仲茶資之用途,餘告以所得購書用去,奉政公取書一閱,當即將書盡數獻出,奉政公始悉餘嗜書,心喜而鍾愛焉。”有人曾記其購書事,一日他聞知某店有一書正是他所欲求的,而剛好被送往某宅,他當乘人力車趕到人家的門前等候送書的店夥,遂得其書。

2、買書當各有特點。

鄧之誠喜歡收藏清末民初的人像、有關風俗以及中外古跡的照片,其中人像和風俗,為研究民俗學提供了重要珍貴資料。這對於今人也是有啟示的。其一,圖片資料的收藏是一個好的範圍;其二,藏書要有特色。

3、文化人的買書癖

繆靈珠,有人見他的夫人替他去書店取選好的書,說是病了但還惦着這批書。

賀麟約人上書店,並對人說這回你想買多少就買多少,我替你買。原來是他落實政策補發了多年的工資。

鄧雲鄉有一個很恰切的比喻,說他對於書,幾乎就像癮君子對於阿芙蓉一樣,手頭只要稍微有個一塊兩塊的,就忍不住想買本看看。

曹聚仁自稱對買書有一種狂熱慾望。他曾回憶:“有一回我買了一部官堆紙局本《兩漢書》,花掉了半個月伙食費,拿了書以後,卻又偷偷摸摸地幾乎不敢抱回家去,連自己也想不清楚。大概戒賭、戒煙的朋友有同樣的心境吧。”他買書有一經驗,也就是他的很得意的幾不買:書面上有要人題簽的;開頭排列許多名人的序文的;標明必讀書的;裝上花裏斑讕的封面的。

唐弢在抗戰期間的上海,見到家家燒書,撕書,成批當作廢紙賣書,大感痛心,於是發狠,別人賣書他偏買書。

文化人買書成癖是因為書是文化人的心和根。一般而言,人到老年,買書日少。不過入了老年的葉秀山有一文《我還是要買書的》。這也是一般老年人共同的心聲。謝國幀買書是成癖的,自謂知道自己明天要死,今天的書也還是要買的。這樣的決心也才成就了他的學術成就。臨終前此老還病牀上還說:“‘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座’,這是先師梁任公先生的遺訓,我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師訓不可違,我雖然病了,但是我還活着,怎能不讀書呢?”

4、學人買書不怕窮。

文化人通常是靠節衣縮食來買書的。雷夢水說他親見朱自清先生因此只是買些普通書。雷還收到朱在逝世前幾天寫的信,這時朱已拒領美國的救濟麵粉,貧病交加,生活處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中,但是他還想着買書。由於窮而買書,故有鬱達夫有一名聯:“絕交流俗因偷懶,出賣文章為買書。”

學者購書,只要有用一般是不記代價也要設法購得,黃侃曾有“雖價昂亦不惜”的說法。柳亞子衣著素不講究,喜買書,花錢在所不計,而衣著上花錢他則捨不得。吳宓曾說:“陳寅恪君之豪華,第一表現於購書。他主張大購,多購,全購。”陳有一信頗能代表學人購書不怕窮的心態:“我前見中國報紙告白,商務印書館重印日本刻《大藏經》出售,其預約券價約400元。他日恐不易得,即有,恐價亦更貴。不知何處能代我籌借一大筆款,代購此書。因我現必須之書甚多,總約萬金。--我現甚欲籌得一宗鉅款購書,購就即歸國,此款何時能得,只可空想,豈不可憐!”

說到買書豪舉,1934年,傅增湘以一萬元買到宋刊《周易本義》十四卷,算是當時歷來古書單種的最高價,傅自己也稱即使是明代王世禎賣一田莊買一《漢書》的故事,都難以與他這次的豪舉相比。

用少少的錢買合算的書,是文化人的共同心態。錢君匋曾見到一冊羅振玉編的《流沙墜簡》,這是一本新出土的漢木簡匯編,書店老闆每冊要賣100元。這對他來說是不可想像的。隔時錢又去書店問能否優惠,老闆見其是個讀書人說可以九折。但他只能拿出10元錢。他便硬着頭皮問倒八折能否賣。老闆聽了哭笑不得。但他不死心又天天去書店,最後老說既然你有誠心,我也破個例倒八折賣給你。他喜出望外湊齊20元千謝萬謝把書買了回來。

汪曾祺說到一個舊故事,他在西南聯大讀書時發現一個祕密,一家書店的《辭源》的收價比原價高出不少,而拐角的另一家書店就有幾十本嶄新的《辭源》,於是以原價買到轉身以高價賣出,賺回幾個錢改善幾回生活。其實如果有點頭腦,藏書也是可以有收益的。

5、說道買書的樂趣

樑實秋說買書就是一樂。他很看重在書店裡從容不迫搜訪的那一種心情的樂趣。這一點多數的文人學士都說到過。孫梨寫了好多篇買書的文章,如《買〈世說新語記〉記》,以他為文藝工作者貫有的恬淡地敘述了他所特有的買書樂。

6、買書並不都是美好回憶

難道買書都是愜意事?答曰不盡如此。

周越然《書與回憶》書勒上有這樣的文字:一生買書,也難免傷心的回憶。他的“日記中每年必有關於購買書籍之事數則”,還寫過關於買書的多篇文章說亦有受氣者。

黃裳說過他買書上當的一件舊事。一次他在一家書店看到一本張岱的手稿《史闕》以及康熙原刻的《西湖尋夢》,不禁一陣激動,店主告之此乃從浙東山中搜求而來,乃張氏家傳物,說得歷歷如繪。於是設法支得稿費把書弄到手中。可當他將書捧回,尚在途中便見書店前街書攤上竟然也有。這才知道這些東西便睡在這裏的地上,書店主見了買回一部分,什麼得自浙東山中,乃是店主編織的美麗神話。

買書的故事說不完,更有把買書叫做淘書,這當中更貫注了幾許主觀的情緒。這樣的故實,下點翻書的功夫,是很可以再蒐集到一些為本文生色的,不過這工夫留給讀者自己好了。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羣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