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华侨报》特约记者 罗思琦

  在日本登记居住,并处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外国人子女中,约有两成、1万6000余人处于“就学不明”的状态。就此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将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开展外国人子女入学状况普查,同时帮助适龄未就学外国人子女重回学校。

  早在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掀起全球金融风暴时,日本文部科学省就收到外国人子女因无法支付学费而从学校相继退学的报告。作为应急措施,文部科学省要求日本的公立学校接收这部分外国人子女。不过由于各地方政府处理方式不一,甚至出现了学校满员等原因无法接收而拒绝外国人子女就学的情况,这让问题被搁置至今。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7年的调查显示,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中感到有语言障碍、需要日语指导的外国人子女占到了全体的4成,达到了3万4335人。外国人子女由于语言问题,特别要求“留级”到低年级的人比比皆是。

  为此,文部科学省特别给外国人子女开“后门”,让其可以根据日语能力选择较低的年级,并且即便是年龄已超过义务教育范围的外国人子女,也可以经各地教育委员会的判断,加入较低年级的公立中学。

  已于今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入管法修正案中,促进外国人子女就学的措施也被一并写入。诸如向外国人子女的监护人发送入学指南、提供多国语言的日本教育制度小册子等,提高外国人监护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各地方教育委员会也正在与新开设的地方入管局联合,预计于4月起在日本全国范围普查外国人子女的实际就读状况。

  由于外国人子女的监护人并非日本国民,所以其子女并没有接受日本义务教育的资格,这也是导致外国人子女不上学的主要原因。其次外国人子女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一,常常无法适应日语环境的学校和生活。为此,学校应在常规的日语课程外,开展针对外国人子女的日语教室,或尝试开展多语言的国际化课程。同时为了让外国人子女能够融入学校,也要在学校开展关于理解他国文化,尊重人权的价值观教育。明确差异,理解差异,互帮互助,创造与外国人子女的共生社会非常重要。在教学以外,还应重视学校医务室和办公室等的国际化对应能力,建立能够接纳和使外国人子女安心上学的环境,才能让他们放下心结和畏惧心理,专心学习。

  同时,为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除了在学校内建设接纳外国人子女的体制,还应联合校外公共教育资源,灵活运用相邻的大学、公共机构的教育人才,开展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教育模式。

  今后,随着外国人劳动力不断增加,外国人子女的就学和教育问题也应是各地政府需要主动解决的课题。针对性的教材、教师进修、就学指导,就学支援等制度都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动员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外国人子女教育模式,才能全面地彻底解决这一引进外国人劳动力所必然带来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