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是有几点:

第一是闽南语里的日常语言之文言文成分:是目前汉语方言中最多的,如人称与亲戚朋辈的称谓,闽南语中的吾、汝、伊(他/她),兄、丈人(岳父)、姊(姐)、妗(舅妈)等,都是相当纯正的文言文读法和字词。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当古老的字词用法,比如读书称「读册」、半夜叫「暝」、粥叫「糜」、锅叫「鼎」、衣服叫「裳」。

这些都是相当强有力的上古汉语遗存证据,因此,尽管「八姓入闽」的族谱记载,今人似多不相信,因为确实也是后世追述的,但是,由于闽南语里的上古字词用法的普遍遗存,说闽南语和上古汉语有联系,看来是可信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闽南语具有「文白两读」的特性——就是闽南语读书的声音和发音与平时口语的发音、声音、用法都有所不同,这表明闽南语是经过文人墨客们改造过的,因此,考据闽南语里的文言文式字词用法,需要辩证具体看待。

然而,「文白异读」确实又是上古汉语乃至中古、近古(元明清)汉语的通用惯例,自周以降,由于儒家逐渐成为国学国教,因此读书人必须学习《诗》《书》《礼》《乐》等先秦典籍,按孔子「雅言也」的说法,必须要使用周朝的官话,也就是「雅言」。

这就导致了上古汉语一直有两种音系,虽然目前还无法构拟周代「雅言」,汉代以后的雅言也已经因五胡乱华失传了。但是周秦汉后,读书用雅言谓之「读书音」,平时说话用「白话文」,却是史书记载的铁板钉钉的汉语传统惯例。

因此,即使考虑现代闽南语是经过唐宋时或之后的人为改造过的因素,但说它与上古汉语有联系,也是仍然说得过去的。

第二点就是闽南语的「方言岛」特性。

于区域而言,闽南语不算是方言岛孤立语——虽然闽南语不像粤语那样,有统一的标准音,而且比粤语分支的土白话复杂且种类要多得多了——不同地区的闽南人做不到像不同地区的广东人那样,直接使用一门标准的闽南语来交流。 虽然如此,但是「厦门片」与「漳泉片」的闽南语还是脱颖而出,因此,闽南语对比区域而言,不算孤立的方言岛。

然而,对比其他汉语方言,却是妥妥滴的方言岛,因为它真的与其他汉语方言几乎没有联系,在官方定义的汉语八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和粤方言中,即使是普通话人士最难听懂的粤语与客家话,也可能可以经过交流做到听懂20-30%,因为粤语与客家话的字词发音,和普通话就有不少联系的,比如读唐诗宋词,普通话与粤语、客家话读同一首诗,韵脚大家都押得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c8f3024e21d6b75639693751633dcc6e", "vname": "", "vid": "273acbbf4a40408eabda76aca70c4803", "thumb_width": 36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32.16, "h": 854, "subjective_score": 0, "w": 480, "file_size": 1291151}, "ultra": {"duration": 32.16, "h": 1280, "subjective_score": 0, "w": 720, "file_size": 2421792}, "normal": {"duration": 32.16,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360, "file_size": 978259}}, "src_thumb_uri": "69500003c7d9edfd4094",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660500031bda1014e778", "vu": "273acbbf4a40408eabda76aca70c4803", "duration": 32.16, "thumb_url": "660500031bda1014e778", "thumb_uri": "660500031bda1014e778", "md5": "c8f3024e21d6b75639693751633dcc6e"} --}

而闽南语虽然也有不少古诗词可以做到押韵,但是其发音与普通话、粤语、客家话却相去甚远:这就表明,闽南语和其他汉语方言真的很不一样。

除了未被官方认定的温州话外,我想,再没有第二门汉语方言如此特别,特别到其他汉人听不懂,连学会的可能性都很低。

那么:与众不同就说明它是最古老的上古汉语吗?

答:还不能这样下结论,但是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温州话一样,虽然温州人认为温州话也是汉语方言,但是由于温州在上古时属于闽越族(也是百越族)的聚居地,后虽于汉武帝时期闽越国被灭,大部闽越人被从今福建、广东地区强徙入江浙地区,然而,虽然如此,但温州与福建宁德却依然是古闽越人的聚居地。

温州、宁德在往后的两千年里,从来又是战争的避风港(如南宋曾行在温州)。因此,今天温州话尽管同样与闽南语与众不同又晦涩古奥,但是追究其语言音素,吴越古语的成分会更加重,当为合乎逻辑的。

注:莫说温州话,就是江浙方言,都大量吴越余存,而不独是汉语余存。

而温州话里的文言文成分与「文白异读」也不够闽南语的多和规范、正式。

温州话与上古汉语官话(即雅言)的联系牵强的最大一点是:温州自古不热政。

进入唐宋后,闽南出仕人,这是公认的,也是有史为证的,温州自不缺人杰,但是论总数,是浙江地区最不热衷从政的,当是事实。

今日的分子人类学专家对闽南人进行了一定范围的基因检测,证实大多数闽南人确实是汉人,这说明汉武帝「悉徙」闽越人入江浙,是行之有效的。如此一来,则闽南语确实是目前汉语方言中遗存最多上古汉语的一例,恐怕是应该客观承认的事实。

但是,千万不能混淆的是,闽南语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最接近上古汉语,不代表它就一定、或是和上古汉语相差无几,或差别不远。这是不能混淆的,没有哪门语言可以永久不变,经历过近两千年的时间,上古汉语基本失传,这是学界盖棺定论的事。史书中,如南朝《切韵》也记载了此事,这些都表明,目前的汉语方言,包括闽南语在内,号称最接近中古汉语的粤语、客家话也罢,都是相较于现代而言,而不是指古代。


这是一个误解。

关于哪种汉语方言更接近古汉语民间有很多争论,有人说是闽南话,有人说是粤语,还有人认为是客家话。

实际上,闽南话的声母比较存古,粤语的韵尾比较存古。

维基百科的推断是根据闽南话的声母特征与学者对上古声母的研究结果比较接近而推断的。

古汉语大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

上古汉语的音韵研究主要参考先秦时期典籍,中古则参照唐宋时期的韵书。

粤语的韵尾与中古时期《广韵》中的分布非常接近,然而广韵的声母比较复杂,与粤语相去甚远,反而更接近北方官话。

上古音韵研究表明:古无轻唇音。

也就是说古代没有声母F,近代方言中,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及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中都有这个声母,然而闽南话中根本没有F这个声母,闽南人如同韩国人日本人一样,不太会发这个声母。

闽南话中F声母一般用B或H声母代替,如佛 读 B声母。

韩国人confident读conpident。

国内权威学者王力总结的古汉语三十二声母,如下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上古声母表,对照学术权威王力的三十二声。

如果上古已经产生两个声调,那么综合声调一共有64个声母,对应周易64卦。

六十四声其实是8个基本音素即子音的综合,这八个子音分别对应八卦。

八个子音分别为:阴阳清浊(四声),唇舌腭齿(四音)

阴阳清浊这四个子音对应发音时气流的通道,阴阳说的是鼻子是否震动,清浊说的是喉咙是否震动。

唇舌腭齿这四个子音对应口腔的部分,即发音时那个部位紧张。

学者一直怀疑上古存在复合声母。我们习惯于认为M,N这样的声母是单声母,实际上我们只是用了西方人的单一字母来表示这些复合声母。

M=p+n,

其中p表示发声时嘴唇闭合,n表示发声时鼻子震动,M是p和n的综合。

上古汉语的声母分清浊,近代汉语方言中浊声母几乎消失,除了个别方言之外。

闽南话的声母如下:

闽南话不仅没有F,连Y和W声母都没有,闽南话有个声母叫做零声母,也就是没有声母,这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喉音,普通话和粤语中的Y和W这两个声母,其实是零声母字音中的韵母部分的韵头I和U演变过来。

如:椅圆姨伊等字闽南话 i,没有声母。

稳温等字闽南话un,也没有声母。

所谓零声母就像普通话中的安字,an。

对比闽南话声母与王力研究所得的上古三十二声母,

1. 闽南话没有浊声母,

2.摩擦音不发达,只有一组,普通话有JQX,ZCS,ZH,CH,SH三组。这一点与「古无尖团音」吻合,即古代没有普通话里J,Q,X这样的声母。

此外,闽南话的韵腹母音比较接近古汉语,如同日语中的五个主母音。

各地汉语方言字音都有差别,但其字音结构都一样,都遵循以下公式。

字音=声母+韵头+韵腹+韵尾

韵头=i,u

韵腹=a,i,u,e,o

韵尾=m,n,ng,p,t,k,u,i

学术界对古汉语主母音的数量一直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5个,有人认为6个,有人认为更多。

如粤语中的韵腹就有很多,但究其根源,其实是复合母音。

普通话中的句居举等字的韵腹其实是母音U和I的综合,即复合母音。

闽南话中没有复合母音,这一点与古汉语一样。

然而闽南话中很多字音的韵尾已经脱落,很多入声字已经舒化,在韵尾这一点上远没有粤语保留得彻底。这里不一一举例。

综上所述,题主提到的维基百科的定论并不准确。

但无可否认,闽南话字音的一些特点确实比较接近上古汉语。


很多人动不动就维基百科如何说,维基百科是天书?它是真理的代名词?维基百科说中医是伪科学,于是很多人就奉若圣经。其实维基百科与百度百科一样都是人添加的,都是采纳一家一言。然而很多学术并没有实际定论,一家之言往往会被网路百科采用成唯一答案。还不要说里面很多都是存在政治意图操作的。真理必须是不以任何经典、权威、名人作为参照的,否则你连最基本的真理精神都不具备。

把古汉语说成粤语、吴语或者客家话、闽语其实都只是一种单一理由,就是认为这些汉人是某个时期由中原迁往这些地区的。所以也就武断认为这些语言就是那个时期的古汉语。除此之外他们并没有别的理由和论据。可见说这些观点的人是多么不严谨,是多么不负责任。他们不但没有找到别的论据,甚至根本就没有去找。

举个例子,云南汉人多数是明朝初期由南京等地迁入的。云南话是明代南京话吗?显然不是嘛。因为云南话里能发现江浙特点的辞汇,这说明是南迁的云南汉人自己口音变了,而不是云南话就是明代南京话。云南话里那些药按江浙口音读才正宗的辞汇又反过来说明江浙话并没有变化。

同理,无论粤语还是吴语都是迁入,那到底有没有变化呢?云南话腔调类似彝族话,也就是说虽然说的是汉语,但语调却变化了。南方方言众多,差异巨大。其实不就是因为历史上南逃的民族支系太多,历史跨度太长,各种语言口音相互影响,导致迁入者发生大变化。云南汉话口音非常多,因为云南少数民族种类很多,所以就导致各地汉语口音也出现很大差异。还有就是汉族来源问题,因为汉族主体出自北三苗由西部返回,所以不同时期返回的口音融入时还有区别,这就又导致了差异。汉语原本是书面语、精炼语,周代全面学雅言,才把它全面变为口语。然而很多少数民族语言里其实是存在汉语元素的,因为更古的时代除了精炼语以外,还有原生口语。日语就被证实是古东夷语言类型。黄种人原生语言是类似苗语、泰语、菲律宾、越南语语那种口音类型。汉语是多种族碰撞出来的与汉字契合的精炼语,周代才全面普及,才让汉字的生存得到最大的增援。

目前无论从少数民族语言里,还是境外任何一个方向的国家民族语言里都能发现汉语,都能用汉语解释古辞汇。大概也就非洲语言有点例外。比如斯坦可以确定是汉语司毯,司职制造毛毯的地方。阿富汗大夏应该写成阿虎汗或者二虎汗,确实与夏人和突厥有关系。比如云南少数民族说骗就是来,这与汉语赖是一个。召是首领,与诏书是一回事。再南太平洋上还发现了英语pary这个词,其实这个词是汉语扑了,指捕象时发出的口令。相扑就是捕象动作。英语几乎都可以用汉语解释出原意,它可以算作汉语的一个分支。目前无论欧洲、少数民族、中东破译的古辞汇,全部发音都是官话体系。唯一不同的两个音,一个是六、绿都读陆,解、介、届都读该。也就是说不要说周代之后,就是上推至远古汉语汉字产生的年代看,可能七千年以上都没有变化。就是带口音的官话体系,但不是普通话。证据非常地多,以色列城市该法可以对应法海,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语里读阿拉鲧司,意思是大鲧之城。因为犹太人是大洪水后四散的大鲧后裔西进产生的,印第安神话里也出现了大鲧,但没有大禹。大鲧时代很可能距今五千七百年以上,因为大洪水很可能是犹太元年。


从三国到南北朝,从唐代到宋灭亡,早期汉人迁徙都必逃难至福建躲避,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中原士大夫大量在福建定居,所以上古汉语就完整的保留在福建,也形成了唐宋古音福州话,简单举个例子,普通话中你,福州称呼为汝,普通话锅,福州话为鼎,可以想像福州人直接的对话还是停留在唐朝,再举个例子,普通话问你名字叫什么,用福州话就是说:汝名号什若。真的是古风犹存,中原遗风啊。人称唐代建筑去京都,唐代靡音闻福州!只可惜福州大力推广普通话,城里人大部分已经不会说了。悲叹


因为各地方虽然同时从原始古猿逐渐进化,但具有代表性黄河流域华夏部落的生产力文明文化逐渐成为最先进的。而闽粤等地却一直处于古猿原始部落到百越部落蒙昧封闭的状态,相对于中原,那里的生产力停滞,只能说是上古原始语(后被中原文人雅士成为南蛮𫛞舌,蛮衣斑斓布等等),但不能说是上古汉语,因为汉语是以华夏为发源地向周围传播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