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目咆哮的闪电瞬间将天空撕得四分五裂,但你可知,由闪电产生的极低频(ELF)电磁场,很可能一直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一项新研究利用大鼠心脏细胞进行实验后发现,当活细胞暴露于极低频电磁场时似乎能免受一些损伤,或许这项证据能将大自然的电光石火现象与地球生命进化创建起关联性。

新研究新发现存在所谓的”吸天地之精华“?

如果没有人类发明的电力系统,则闪电是地球大气中最主要的电磁场来源,全球天空无时无刻都有雷暴发生。而闪电放电会引起一种称为“舒曼共振(Schumann resonance)”的全球性电磁共振现象,属于地球电磁场频谱中的极低频(extremely low frequency,ELF,注)部分,换句话说,其他生物及人类已沐浴在极低频电磁场中数十亿年。

不过,极低频电磁场很难检测,甚至于科学家几乎不怀疑它们会对地球生命造成有害影响。甚至,来自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TAU)的一项新研究指出,极低频电磁场其实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重建舒曼共振产生的极低频电磁场,然后将大鼠活心脏细胞暴露于频率介于7.6~8 Hz 间的极低频电磁场30~40 分钟,发现这段期间,细胞发生了三种有益变化: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释放、自发性收缩(spontaneous contraction)与钙瞬变(calcium transient)都减少了,这三种现象都可当作心脏细胞受损的测量基准,比如CK 异常释放常出现在心脏病发作期间;而当电磁场关闭后,细胞又恢复原始状态。

虽然实验只是采用培养的大鼠细胞,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活老鼠甚至人体,该研究是第一次提出证据证明,由闪电引起的全球极低频电磁场与活细胞之间具关联性,或许也可解释为什么所有生物体在相同的极低频谱范围内都具有电活动。

该团队接下来将研究电磁场是否对其他类型的生物细胞也有类似影响,方能进一步确认极低频电磁场是否真能保护生物组织免受损害。新论文发布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

注:极低频(ELF)为频率介于 3~30 Hz、波长介于 10,000~100,000 公里的无线电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