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9950359759    

我大三上洪老师的应用统计学,但老师在课堂上对于选举的著墨并不多。我跟老师深聊台湾选举的相关议题是在大四下学期的导生宴,老师就直接挑明的说国民党只要不出大包,基本上还是可以长期执政的。

老师研究台湾选举近三十年,认为台湾的政治板块最绿是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而国民党的高峰则是在2008年总统大选。2004年大选,老师认为最终使阿扁当选的因素除了行政资源外,就是二二八牵手护台湾成功炒作气氛,当年统独议题与省籍之争让我印象十分的深刻,如台视就因为高层的关系,全程转播,后来该员跑去华视,华视就烂到现在(汪笨湖节目当八点档,颇呵),至于选前的枪击案,老师则认为效果可能是双面性的,并没说特别有利于扁营,因此持保留态度(对此我是质疑的)。但民进党的高峰就仅止于此,因为连战不是一个很能打选战的人,阿扁却又是民进党成立以来最会打选战、最有群众魅力的,在往后的选战中,民进党要推出比阿扁强的人、国民党要推出比连战弱的人,才有机会执政,但这有一定难度。

至于女中豪杰马英九摧枯拉朽的2008(我认为这根本是溢出式选举,不仅空前,也可能绝后,选举研究的价值并不高),老师则认为这42%的人是民进党的低谷,代表这些是死忠派,不太可能转支持国民党。到了2012年,马英九与宋楚瑜的得票与蔡英文对比,约为5545,双方才是回到基本盘。他也提及过,2008年对民进党而言根本是个烂摊子,谁想当出头鸟就死最快;至于2012年国民党从头到尾冷处理宋是正确的处理方式,民进党的算盘就是要宋分票才会赢,但很明显这期望落空了;最聪明的是魔都行的那一位,累积政治能量跟名声、地位,不跟马英九正面打对台,减少耗损,要等到马英九下台后才会更上一层楼。

如果嫌我话痨、词不达意、不知所云,就看以下归纳的几点就好:

(1)2012年后蓝绿板块基本盘5545

每次大选因不同事件、候选人特质、提名策略,上下加减移动。但很多人似乎都不知道2016年马英九又不选举,还一直批评他,这也挺奇怪的。

(2)移动蓝绿板块的最大密码是:省籍,而我们以后没有外省总统

他以朱立伦为例,虽然朱樟兴是外省籍,但朱樟兴在桃园当过多次民意代表,朱立伦也在台湾出身、桃园从政、妻子为地方望族出身,跟连战的半山背景、马英九香港出身的因素不同,大打朱立伦是外省人,可能得不到好处反而遭到批评(事实上,朱立伦国台客英语都完爆某空心菜,英文好是不会去英国留学的)

(3)台湾没有中间选民,只有隐性选民

中间选民大多是政策取向,但台湾很多都是省籍、国家认同取向,而且传统对中间选民的定义也包含政治冷感不去投票的人在内,这些人因为不参与政治,基本上对政局影响有限,反而是政党偏好不明显的隐性选民影响较大,但近几次民调观察下来,台湾隐性选民从偏绿在2012年以后都转为偏蓝。

(4)台湾人大多是基于政党不认同而投票

支持某党是因为不爽另一党,表示这辈子绝不投给某党,而不是因为政策取向。现在两大党都没有正向竞争,而是为反对而反对的立场,所以期待政府在公共政策、房价、能源、居住正义、贫富差距、教育或其他国际民生相关议题上有所作为的人,会发现总是有人戴上统独的大帽子而反对。

(5)投票率高低对哪党胜出不一定有关

这是老师的学生,王宏恩学长提出来的结论,但书中并没提到计算方式之类的,这点我抱持保留态度。

(6)民调抽样方法的问题

电话抽样真的落伍了,手机抽样是比较可行的方式,但实际居住人口跟户籍人口的落差、侨胞、台商的政治倾向也都不是民调可以调查出来,但他们影响力却是不可忽略的,也就造成民调不准的现象。而且民调从抽样到统计要经过繁复过程,包含依该行政区人口结构进行加权计算,不可能频繁进行,依他在某家杂志社当顾问的经验,他问民调中心数据是怎得出来的,却也是常常一问三不知,该杂志社还常常办满意度评比

(7)1997年地方包围中央只是噱头

苏贞昌能赢不是因为惊天一跪,而是林志嘉分票(我文章提过),民进党在许多地方都没掌握绝对多数,地方包围中央是喊爽的,但媒体就爱这一味,感觉国民党有点做球的味道,但在隔年立委选举民进党就被打回原形了。

 

138703801346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