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视《我们与恶的距离》一剧,播出后好评如潮,无论在剧情、选角、画面、台词各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每集片头的新闻内容与观众评论,都让人感受到这就是我们的日常,亲切却又深刻,其中摘要几句令笔者印象深刻的台词。

王赦:「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你有标准答案吗?」

武则天的姪子武三思曾有一句名言:「我不知道世间上谁是善人、谁是恶人,我只知道对我好的就是善人,对我不好的就是恶人。」这句话说得既通俗,却又精辟,如同本剧所呈现的价值观,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不断的对周遭的人事物做出评价,希望给予善或恶如此二分的判断。然而,善与恶从来都不是如此绝对,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而每个人所评价的善恶交织后,善与恶就会变得更加难以判断,中间存在著极大的灰色地带。

剧中的法扶律师王赦,当他为随机杀人的李晓明辩护时,对被害者家属来说是如此的恶,恶到被泼粪;但在王赦的妻子或李晓明家属心中,他却代表了充满正义的善。如同《复仇者联盟》中的萨诺斯之所以吸引人,也是因为萨诺斯并非纯然的恶,在萨诺斯自己的故事中,他也是个充满正义感的英雄。笔者认为,本剧最成功之处,就是呈现了多元的善恶价值,摆脱了一般戏剧中的善恶二元对立。

王赦:「再该死也有人权,这是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在照顾家人的前提下,王赦放弃了法扶律师的工作,转而为有钱的黑道大哥服务,此段剧情虽是为了凸显律师职业的难题,因此做了如此极端的安排,似乎律师的工作只有「收入低但却充满正义」与「收入高却是不义之财」两种对立的选项,而忽略了律师未必非要为「恶」效劳才能温饱。

有钱有势的黑道大哥并非与「恶」直接划上等号,至少在个别案件中,有钱有势的黑道大哥不代表就一定是犯罪者。王赦曾在酒后与岳父的争执中,呐喊出了自己的确信―「(杀人犯)再该死也有人权,这是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展现其捍卫人权的决心。但回过头来检视,就算王赦的痛苦暗喻了黑道大哥的「恶」,那么黑道大哥的人权就低于杀人犯吗?身为人权平等信仰者的王赦,又为何会认为黑道大哥不值得他努力,而且拿了黑道大哥的钱就是不义呢?此部分剧情未做进一步说明,令人感到矛盾,也容易落入「不赚钱的律师才清高」的俗套中。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吴慷仁饰演的法扶律师王赦(右)抱持再该死的人也有人权。(图/公视提供)

 ▲《我们与恶的距离》吴慷仁(右)剧中频频为重案恶人辩护。(图/公视提供)

李大芝:「你们杀的人,没有比我哥少!」

「有一个人,酒后因为口角杀了别人一家三口」,加害者是不是恶?被害者是不是善?如果天秤上再添入一些事实作为砝码,「有一个19岁的年轻人,离乡背井到北部谋生,因为工作不愉快,酒后跟雇主起了争执,杀了雇主一家三口」,那么加害者是不是恶?被害者是不是善?

「1986年初,一个19岁的原住民青年,因为家乡谋生不易,在报纸上看到台北西餐厅的征人启事,不料西餐厅的真面目其实是人力黄牛,误入求职陷阱的年轻人,被派到洗衣店工作,雇主扣留了他的身分证,要求偿还介绍费3500元,而且除了在正常上班时段工作外,雇主还经常在深夜要求他起来洗衣。某天,年轻人在下班后与亲戚饮酒,酒后返回洗衣店,雇主又在深夜叫他工作,两人于是发生争执,年轻人一怒之下,拿起了拔钉器攻击雇主的面部,雇主老婆闻声赶来,年轻人也以拔钉器攻击她的面部,发现自己失手杀死雇主夫妻后,为避免被发现而勒死了雇主女儿,年轻人拿到身分证后就逃离现场」,到此,两者的善与恶还是这么绝对吗?

以上的案例就是汤英伸案。此案最后汤英伸被判处死刑,成为史上最年轻被处死的死囚,当时社会舆论哗然,许多团体呼吁汤英伸罪不及死,但终究无法枪下留人。

在此要探讨的是,新闻媒体为了让读者能够快速地获取资讯,往往不得不将事实浓缩简化,甚至标签化,导致社会大众对于案件往往只看见了冰山一角,并且是最极端的角度,如同日前有媒体对判决书断章取义,撷取文中「被告曾担任风纪股长」、「被告有教化可能性」等两句话,做出了错误连结,将法院的原意曲解成当过风纪股长就有教化可能。又或著如先前的南港小模命案,经过媒体大幅报导后,网友们纷纷在梁姓嫌疑人脸书上对其大肆挞伐,却在真相厘清后纷纷删文。若嫌疑人抗压性不足,是不是又会增添一桩悲剧?

司法是透过复杂且严谨的程序来发现真实,由审(法官)、检(检察官)、辩(辩护律师)三方提出证据与辩论,发现案件的全貌。然而,只看见案情片段就抱怨司法不公的键盘法官们,固然有些是受到媒体不当报导影响,但是否也该静心省思,你真的看见事情全貌了?躲在网路背后的你,又杀了多少人?

王赦:「你真的很幸运,不用担心生活。但我们可能有个找不到工作的爸爸,每天酗酒打妈妈。」

当王赦对著妻子讲出上述这段话时,笔者在电视机前湿了眼眶。还记得顾立雄律师曾在2015年的模拟宪法法庭中,提出这样一段辩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站在薄冰上面跳舞,我们只是运气比较好,没有掉下去,不过有些人比较不幸运地踩到比较薄的冰,他掉下去了。对那个掉下去的人,我们看著他,对他说:『你就应该从我们这个群体里面彻底的被剔除!』……那是对于一个人彻底的否定,而我们有什么权力,只是因为你比较幸运,你就可以如此彻底否定他。说到底,你只是比较幸运,没有什么其他的,你真的只是比较幸运而已!」

也许很多人会不以为然,认为善与恶都可以存乎一心,但在笔者执业的经验中,却看见了太多的「没有选择」。没有身处在绝境中的人要说出「如果是我,我才不会……」这样的话很容易,但是易地而处,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选择。

我们可能比较幸运,没有酗酒的爸爸,没有有毒瘾的妈妈,也不需要独立扶养两个精神障碍的家人,没有在无依无靠中,只剩一段感情寄托时却遭受背叛……,因此而失控杀人,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否定一个人的理由。如同本剧编剧说过的,片名虽然是《我们与恶的距离》,内容也围绕著恶,但其实想传达的是爱与希望。如果看完本剧,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离恶的距离,那笔者更希望透过本剧,能让我们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关怀、包容,进而让我们与善的距离,更近一些。

好文推荐

吕绍玮/【限制出境法制化】谁说有权利必有救济!藏身法治国的限制出境

▲▼吕绍玮律师●吕绍玮,亚美法律智权事务所律师,东吴大学法学硕士。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