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贴一篇原本小弟我要用来投稿,但是因为种种因素而喊卡的文章。

在去年年中伊始,政府为了拯救台湾的经济而提出一系列的方案,本文所提到的自由经济示范区也是其中一项。

这听起来是很特殊响亮的名称,但是实际上又是怎么个自由法?又有哪些示范效果?仍旧让众人一头雾水

而在今周刊某一期,就特别为这个「自由经济示范区」做了专题报导;新新闻也特别为此政策去专访了此政策的执行与操刀者 - 经建会主委管中闵

但是大部分的专访内容,都只局限于管中闵自己在那一厢情愿地认为,"要是台湾再不开放,用这种开放政策,就等著亡国沉沦吧!" 来半恐吓大众,试图影响政界民间来支持他的片面想法。

但是目前此政策仍就处于与政府各部会,以及民间企业单位的沟通阶段,实际具体措施和做法尚未出炉,最快也要等到6月底才会有具体方案出来。

目前台面上的资料多是这个政策的大方向、初步概念而已,只是我从这些政策方向也能看得出来有不少隐忧存在就是了

于是特地写了篇字字珠玑,句句肺腑的文稿,以为了填充长期营养不良的版面让大家能够理解这政策背后所存在的缺点或隐忧。

废话不多说,直接来看大作吧!


 

 

经建会于日前提出了成立「自由经济示范区」的政策,试图为台湾停滞不前的经济带出一道活水,也希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外人进入台湾投资。

这次筹划的自由经济示范区,大致上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智慧运筹、农业加值、观光医疗与产业合作。每个部分都有漂亮又易记的口号,但是具体的实行办法和措施却仍旧付之阙如。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政策是否会对于我国的经济以及人民产生冲击,这些都是政府没有清楚交代的。

但此政策虽然经由政府的大力宣传,让人民以为这是一条能够拯救经济的活路,但内容多是空泛的论述言词,看完经建会提供的相关文件,还是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具体的实施方案为何,看到的只是政府画得很大的大饼。

新瓶装旧酒

自由经济示范区以免税作为最大的号召力,为的是吸引外资或企业来此地设厂投资,并且直接以现有的「五海一空」做为示范地点。但类似的方式已经在1960年代,台湾在经济萌芽时期所成立的「加工出口区」实行过。虽然经建会主委管中闵强调,此次成立的示范区绝对不同于以往的加工出口区,这次示范区强调以创造高附加价值为主,不能够同等看待以往。但我认为,这依然是用示范区的「新瓶」装著加工出口区的「旧酒」,实在看不出所谓的高附加价值在哪里?

根据交通部「自由贸易港区事业经营概况调查」,至2011年底自由港区事业实际投入营运家数为87家,仅占当期进驻厂商家数的80.5%。更值得重视的是,当前自由贸易港区除了储存业务、委外加工和检测业务有较明显成长,并未具体形成吸引高附加价值制造或服务的营运模式。其中桃园空港贸易值更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 减少23.6%和11.6%。虽说当时可能是受到泰国水灾与日本311大地震的影响,导致需求不足而减产,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自由贸易港区已经成立十年,却仍旧无法为台湾创造高附加价值与活络经济,这次再度重施故技,不免令人怀疑其政策的成效何在?

代工和Cost Down仍旧是王道?

在智慧运筹部分,政府寄望利用创新的「前店后厂」模式让进入示范区的货物得以输往国内其他地点如科学园区进行加工,创造商品的附加价值。但重点在于若是已经在区内设立工厂而且享有免税优惠,何必要再透过这种模式输出至区外?而管中闵在之前的专访也提到,他的终极目标是让台湾全岛全区开放,透过前店后厂模式只是一种变形的折衷措施,未来在特别条例通过之后,势必会开放其他更多区域成为自由贸易区。更何况利用附近科学园区或是工业区作为加工基地,无疑仍旧是以代工思维救经济的古板思想,对于台湾的产业升级没有提供任何帮助。

除了变相的自由开放区之外,另一项让国人关注的焦点就是开放830项大陆农产品(如稻米茶叶牛奶等)进口至专区内,而且也是免税。虽然政府单位口口声声担保不会流入国内市场,但难保在运送过程中管理难免有所遗漏,造成管制农产品流出,更何况这反而使得国内优质农产品更无法与大陆劣质农产品低价竞争,政府设立此示范区并非为辛苦的台湾农民寻找出路,而是为大陆农产品作嫁。

另外,虽新政策没有开放蓝领外劳进入,但现行自由贸易港区已经拥有晋用蓝领外劳最高40%的优惠政策,若日后再配合台商回流方案的外劳预核机制,也就是未雇齐本劳员额即可预先晋用外劳,甚至可以免缴就业安定费!此举无异会直接排挤本劳就业机会,造成国内更多劳工失业!更别提因为区内厂商尽享优惠,加速区外投资流失,造成投资排挤,故此示范区无疑是特权经济区,不只为蓝领外劳开了一扇大门,也为财团们打造税负更少,劳力成本更低的天堂,对于台湾目前劳工薪资水准的停滞现象无疑是加速沉沦,制定政策的官员们实在不得不深思。

敝人认为设立示范区并非是唯一可行的路,这是选择的问题。事实已经证明,经过几十年的减税政策没有为台湾带来多大帮助,但政府却还是是以减税优先以及代工发展做为政策主轴,除了减税造成产业发展不均之外,也无法引导厂商技术或产业升级,继续让台湾陷入在抢订单压低成本的代工巢臼中。

台湾目前的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产业的竞争力,还有经济利益能否为全民所共享的问题,这个关键比其它问题都关键。若是一再地为厂商作嫁,不只税赋不公,后续还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四大惨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