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问我有没有拍过拖,我总是会问︰小学的算不算?网恋算不算?

因为,如果单恋不计算在内,我就只有小六一次和中一暑假的一次网恋了。

虽然两次都很短,回想起来可能也的确完结得颇为儿嬉;但我自己知道那两次我都是付出真心的。所以对我来说我还是会把它们定义为恋爱。

 

自从中学的一次长久的单恋后,我曾经多次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丧失了爱上一个人的能力

即使遇到有好感的女生,也总是觉得「感情的瓶子被一个盖盖著」,溢不出来。(我怀疑,那个盖子的名字叫「理性」)

甚至到最近开始觉得有点「生无可恋」,是一种虽然日子过得挺舒畅,但却又什么都不留恋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抱住「死马当活医」的心态,我向交友App伸出了手。

然后我就在Coffee Meets Bagel这只App上面,认识了她。

(事先声明,这绝对不是Coffee Meets Bagel (以下简称CMB)的业配文XDDD)


其实,一开始我是对交友App不抱什么期望的

因为更早的时候我其实有试过一个香港本地的的交友网站,

但那时的体验实在非常挫败 -

由于参加者男多少女,而且网站有限男女比例,所以每轮都要辛苦地和其他男用户抢名额;

就算抢到了,我每次都花数小时看遍几百份自我介绍,挑选4份出来。

但每一轮都是空手而回。

不只花很多时间,精神上也很吃力。

所以放弃了之后,也对这种方法不抱期望。

 

事隔两三年,各大交友App都愈来愈受欢迎,

身边也有朋友叫我试试。

于是我也就开始试一下,试了著名的几款之后觉得CMB是最好的 (因为它能看到最多自己写的简介)

而也有不止一个朋友也跟我说认识人在CMB上面认识到现任伴侣甚至已经是夫妻。

不过,我总觉得自己并非大部份女性喜欢的类型,至少没有什么显眼的亮点,显眼的缺点倒是不少 - 

不够高、不够幽默、不喜欢做运动。

就算我也有不少其他优点,这三个无论哪个看起来都是致命伤,对吧?(其实不够幽默是最伤的)

而我并不打算在交友App掩饰这些东西。毕竟,「丑妇终须见家翁」嘛。

 

【先说一下CMB的「游戏规则」】

CMB有趣的地方是,男性用家和女性用家,玩法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卖点是「为女性而设的交友App」,

意即让女性可以被动地筛选对自己有好感的男性;而挑选的动作需要由男性进行。

先不论这当中可能有点「性别定型」的意味,而且我也有位朋友指出,这样女性就没有「主动出击」的权利了;

嘛但它就是这样一个玩法...

在没有课金的情况下,男性用户每日中午12:00会看到21个女性的Profile (有机会是曾经看过的)

Profile 有相片、年龄、学历、身高、自介、兴趣、喜欢的对象等等。但,是没有名字的。这是为了防止一看到Profile就被起底吧。

你只能一个一个看,不能看完21个再决定喜欢哪个。每一个都要选择「跳过」或「喜欢」。

21个都看完后就要等下一天了,除非课金。

你可以1个都不喜欢,也可以渔翁撒网式全部都喜欢。

而女性用户每日会收到最多6个按过喜欢自己的男性Profile。当然,也有可能悲惨地一个都没有...

而当女性用户也按了喜欢的时候,对话就会开通。这时你才会看到双方的名字。

开通了对话,App的使用也就完结了。对话只会保持7日,如果7日之内要不到对方的其他联络方式,那就再见啰XD

 

你可能已经想到 - 如果一个女性用户被很多男性用户喜欢的话,怎么办?

答案就是︰课金吧 $v$

如果男性用户在按喜欢的时候,系统知道这个女性的「队伍」长过一定长度 (我不知道多长),

App就会提示你要不要「送花插队」。如果你送了花,你在队伍里的位置就会根据你送花的数量插队。

.......奸商奸商!!

 

【其实她是第一个认真跟我聊天的女孩】

认识我的人大概会猜得到,我是不会采用渔翁撒网式的方法的。

而且我自认要求颇高 - 自介太简短,没有特色(很多兴趣都只是美食、电影、旅行)的,我很快就跳过。

所以一个星期下来我大概也只喜欢过5~10个Profile。

再加上这当中不知道有多少是曾经玩过,而且Uninstall了的,自然不会理你。

所以我玩了约三个月,总共只开通了6个对话;

而有趣的是,这6个人,其实都没有想要聊下去的动力。(也有一两个完全没反应的)

你可能会问,是不是我问了奇怪的问题?或者是一直问问题吓走人了?

我自己觉得是不会啦... 这个交给大家来判断,我自问对刚刚认识的人还是聊得OK的,尤其是文字聊天...

而且一个人想不想聊下去,其实很快就知道。

不过,这也很正常。说到底,其实男人们,尤其是到20多岁还单身的毒男们,其实口味都差不多。

所以我按喜欢的,应该大部份也不少人喜欢。开通的对话数量自然不在话下。

切身处地想想,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应付一个又一个的陌生人呢?就算初初很有热情,大概在聊个几十次发现全部都不对时,自然就累了。

而我开通的第7个对话,也是唯一一个我觉得肯跟我聊下去的,就是她。

 

【以机率来说,这其实真的是个奇迹】

要知道,当时三个月都没有任何收获的我,也开始懒得玩了。

也许其实我应该降低按喜欢的门槛。但相反,我变得只会在无聊的时候打开来看看,而且门槛反而更高了。

大概是因为觉得,之前的门槛开通的都已经不对了,降低门槛应该会开通更多不对的人吧?

这时,某一天夜晚在吃饭的时候,当满不在乎地按著跳过、跳过、跳过 - 手指突然因为一张甜美的笑容停了下来。

看看自介,觉得是个正面、乐天的小女孩;

看看兴趣,觉得也颇合得来;

虽然期望对象上面只写著「没有胡须」,

但其实坦白讲,这种契合度已经颇难得了。我心想,按下「喜欢」的话,大概需要课金送花吧。

反正也可以不送,我就按了。

......嗯?居然不用送欸。

 

隔天是星期六。我还记得当时在玩PS4的 Horizon: Zero Dawn。

手机一向往常地响起通知。正在专注打机的我,并没有立刻查看通知的内容。

一段时间之后打开来看....

!!

她竟然也按了喜欢?!

而且,这是第一个会先主动向我打招呼的女孩

然后我们就开始聊起来了~

不久,她形容自己是「佐佐型毒L」,会看漫画、玩手游,甚至有玩PAD!!

而且,聊到音乐的时候.... 我问她认不认识泽野弘之和梶浦由记,她居然都认识!!

我从不奢求可以找到同是宅宅的女朋友...... 能接受我的兴趣已经很好了。

后来,我问她有没有每天都收到六个男用户的Like?她说有。不过,她说那时她才刚开始玩两三天CMB。所以大概是我运气好,才在她刚开始玩的时候抽到她。

不然,再过个十几天,我大概就不知道要送多少花才能让她看见我了。而我在CMB上是无课金主义 lol

所以我说这是个奇迹。

 

【其实是段网恋】

因为也有不少共同兴趣,我们每天都聊得很高兴。

她是个教师,而当时也正值暑假,所以也有很多时间可以跟我聊。

我们聊了很多往事、分享了很多东西,开始互相了解对方的价值观。

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

不少朋友问︰「你们见面了吗?」

神奇地,我们就这样一直在Whatsapp聊了一个多月,虽然互相都有见面的打算,但可能双方都害羞吧,都要长一些时间的心理准备。

然而,在这一个多月里,尽管还没有见过面,渐渐地,不知何时开始,我已经无时无刻都想著她了。

有一次因为在讨论某些议题时产生误会,差点要「断绝关系」的时候,我也是心痛得不要不要的 - 

觉得很难再喜欢上一个人的我 - 竟然这么快会对自己提出这样的疑问 - 我是不是已经喜欢上她了呢?

就这样,在一个聊得颇高兴的晚上,我忍不住在Whatsapp跟她说,其实我已经喜欢上你了。

然后 - 

上一次有人说喜欢我,大概是超过10年前的事了。

 

【互相说喜欢,算是拍拖了吗?】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既然互相都说了喜欢,应该就算是恋人了吧。

可是,我们两个都觉得,即使互相说喜欢,也不能说已经成为情侣。

对她来说,最重要的,大概是还未见面吧。

而对我来说,我考虑的应该多很多...

当时的我是一个爱情观有点奇怪的人

那时我认为,结婚其实只是一个契约和仪式,情感上不应该是有分别的。如果愿意承诺结婚后不离婚的话,也应该承诺一起后不分手。

所以,即使我喜欢一个人,我也不轻易认为双方是「情侣关系」。

曾经,我颇喜欢自己重视承诺和真诚这两个特质

但我没想到,太过真诚会伤害到人;不敢许下承诺也会伤害到人。

这导致我们俩在还未真正一起之前,差点就因此而「散」了。

她让我明白到,世人其实都抱持住一个合理的认知︰拍拖是一种「尝试」,结婚才是一种「承诺」。

 

【我的第一次告白】

宅宅的约会,自有宅宅的方式。

我们第一次的约会地点 - 是在柴湾的青年广场找地方坐下来玩两个人可以玩的Board Game哈哈哈哈哈

我想在很多人眼中看起来很奇怪吧。

但我们两个都很享受。

(嘛,当然了,之后也有一起看看电影、逛逛街)

我们每个星期六都会约出来,由午饭到晚饭,再送她回家。

跟她一起的每个星期六,都很开心。

自从转职做Programmer后,就从来没有试过会在星期一就那么期待星期六的到来。

渐渐地,虽然还未正式承认互相是情侣关系,但我们却开始牵手、偶尔会拥抱。

「咦?手都牵了,还不是情侣」?

这位客倌您说得很对。

我也觉得我这样不对。更重要的是,有些事情如果不成为情侣,是想做但不能做的;例如接吻、例如一起去旅行,甚至只是想简简单单哪都不去就待在家里。

所以,尽管我对双方的未来还未有足够的信心,但我想正正就是希望可以藉著拍拖建立更深厚的感情,来加强这个信心。

我还是决定写封情信,向她告白。当时我几乎把信的内容都背了下来,因为我觉得,告白要亲口说出来才有诚意,即使我真的很紧张很害羞.... 。

(说「告白」也有点奇怪,因为一般来说「告白」是指告诉对方「我喜欢你」吧。然而这又老早就说了。奇怪吧?其实回想起来,真的不应该那么早说喜欢。)

但是,真诚这个特质伴随我太久,种得很深 - 「对双方的未来还未有足够的信心」这件事,我是在告白时一并说出来的。

结果自然是,失败了。

而我真的没有想过会失败;因为我以为只是我自己在钻牛角尖而已,她一直都在等我告白。

于是那晚就在尴尬的气氛下说再见了。

 

【我的第二次告白】

翌日,其实还发生了一段不太方便公诸于世的插曲 - 我们的关系再一次处于濒死状态,但所幸的,还是成功救回来了。

(嘛,我相信,其实如果两个人有感情,是不那么容易散的)

而正正是因为濒临死亡,我才更加意识到她在我心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星期六,我们如常再约出来。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星期六晚,我特别心动。

于是,再过两天(其实只是失败之后隔了一个星期多一些), 我又忍不住毅然决定再告白一次。

这次没那么多准备了。也没有背什么长篇大论。

我只是跟她耍无赖︰「如果今次不行,我下次再试,试到你答应为止。」

然后她就笑著点头了。

我也献上了我的初吻。

那晚是2018年的中秋节。

 

【因为她,我成长了很多。因为她,世界染上了色彩。】

但,真正的难关,其实是在开始拍拖之后。

还记得我说「对双方的未来没有足够的信心」吧?虽然已经一起了,但这一点于我而言,事实上的确仍然是存在的。

虽然我们的兴趣题材很相近,但著眼点和笑点都颇不一样。有时候跟她聊天,不及合得来的好朋友之间那么畅快。

另一方面 - 喜欢一个人,我想真的是没有原因的。但当问自己「这个人是结婚对象吗?」的时候,理性考虑的部份就多了很多。

而我和她都不是可以挥霍青春的年龄了(尤其是女性的青春比男性短) - 这段关系,我们都知道,是以结婚为目标的。

于是我一直想令自己对双方的未来有足够的信心,结果太过急进想「解决问题」。

我是那种在恋爱一开始就已经会很热情的人(也可能是一开始最热情),所以同时也期望对方也会很热情。

而我又以为大家都是这样的 - 由一开始的热恋期,到磨合期,再到稳定期。

偏偏,她是那种慢热型的。用她的话来说,她一开始是在试探,这个人究竟值不值得信任。试探愈深,信任愈多,才会愈来愈热情。

而就是这种落差 - 令我们的第一个月波波折折,甚至面临第三次,而且是最严重的濒死。

其实,想起来,也许她的模式才是合理的。凭什么只是承认了情侣关系,就一下子变得非常热情呢?

我自己说结婚是一种仪式,情感上没有分别;但「拍拖」这个仪式却令我产生那么大的情感变化,说起来我还真是矛盾。

 

于是,为了「解决问题」,我对她的生活、饮食习惯提出意见,希望她可以改;

我又很容易因为她在文字讯息上的冷漠而不开心;

再加上我自问是个很细心的人 - 所以注意到很多会令我「看到期望落差」的小细节。

最糟糕的是 - 那时的我是会把这些心情都说出来的。

第一个月,我差不多每个星期都伤她一次。而第四次就是濒死的那一次。

 

以前的我觉得,跟自己走完下半生的人,是我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的人,对方就是我生命的原动力,是我活著的意义。

所以,我把我的全副身心都放在对方身上,希望双方之间可以毫无保留,可以坦诚相待,可以同时是灵魂伴侣。

但那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并不是单向的。

我把全副身心都放在对方身上,同时代表著我也在心里期望对方将全副身心放在我身上。

而从一开始就这样期望,是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除非对方跟我一样是个奇葩。

而这种「爱的方式」会为对方带来很大压力,事实上差点就逼走了对方。

 

拍拖之后的每一次伤害她,我都有认真反省 - 奈何总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而第三次濒死事件之后,我决定把自己「Uninstall」掉。

 

这个「Uninstall」,我改变了几个根植的想法 / 概念︰

第一

现在不应该考虑对方能不能跟自己结婚。爱一个人,不是期望对方能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而是要接纳对方跟自己期望的落差。

现在就时时在想能不能结婚的话,只会时时注意到对方「未达标」的地方,自然时时不安。

相反,放下这个包伏,珍惜两个人在一起愉快的时光,就可以建立感情。

当感情深厚了,自然就能接纳对方跟自己期望的落差。

而至今踏入第四个月,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才是对的。

以前我会考虑很多因素 - 她脾气好吗?足够坚强吗?足够优秀吗?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各种想像。

现在,这些基本上都放下了。(虽然还是很担心她的健康)

当初的期望落差,随著我冷静一点,她也愈来愈热情,已经收窄到几乎不存在了。我们的过程反而像是先开始磨合期,才到热恋期。

而且,真正撇开一切,冷静地思考的话,这些因素在我的人生观里,其实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羁绊」。我想这里也可以说是「爱」。

而有多爱一个人,视乎愿意为对方付出和牺牲多少。这是我现在对爱的定义。

两个人因为可以同甘而在一起,这很容易;但可以共苦才是一生的承诺,这需要时间来考验

但反过来说,如果能够共苦的话,自然就有跨越任何难关的信心

慢慢地,我开始变得只在乎她有多爱我了。最近,我们的感情愈来愈好,就是因为都看到对方愿意为自己付出。

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说出来侮辱智商的简单道理;

但像我这样的毒男,是她令我有第一次切身的体会。是她在经历三次濒死级的伤害之后,还愿意对我不离不弃,才有这一篇文章。

也是她让我领悟到,光是一昧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真诚」里,并不是我所期望自己能成为的那种人格。

一位好朋友说,经过这次事件(第三次濒死),我的人生轨迹应该会有很大的转变 - 往好的方向。

他说得没错。

都说恋爱令人成长,我还嫌我成长得太迟呢 :P

 

第二

我不应期望爱情能占据我人生的全部。这个在上几段已经有解释过 - 会给对方造成很大压力。

其实有这种想法应该是因为我已经进入一种「生无可恋」的空虚状态,

所以才期望爱情能填满这种空虚。

但我没有发现,当爱情进入我的生命时,

它同时也为世界染上了色彩。

其实身边真的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不过当只有自己一个人欣赏时,很多时候都变得「无所谓」 - 失去色彩。

但现在,

吃到好吃的东西,会想跟她一起来吃;

看到好笑的东西,会分享给她一起笑;

听到好听的音乐,会分享给她一起听;

发现好看的电影,会想跟她一起去看....

于是我 - 说重拾对生命的热情又好像太超过,但的确不需要只靠爱情去填满生命了。

(不过,技术上其实也一样?因为失去爱情,世界又再次失去色彩 :P)

 

这就是一个既认真又笨拙的,二十六岁才第一次能真真正正拍拖的毒男的心路历程。

2017、18年是成长得很快的两年,

2017年是事业上的成长;

2018年是人格上的成长。

是过得很充实的两年。

 

最后,用我和她常在来往书信最后用的结尾 - 

余生请指教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