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化大三的学生,之前捐了书本给学弟学妹,想知道勤工助学中心是如何处理这些书本的,以及勤工助学中心能为家庭困难的同学提供哪些帮助,谢谢。


#作为一名参与收集捐赠书籍的勤工干事,想在此歪个楼,谢谢大家的关照和包涵#

首先想特别感谢一下每一位捐书的同学,在每一位同学的慷慨支持下,我们收到了近两万本书……说实话我都无法想像总量加起来是什么样个体积。

根据我的了解17年我们总共收获了1w7k多本,有两百多个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不用再为书费发愁,而更多的同学通过绿色通道获得勤工捐助的生活物资,减轻一定的家庭负担。

今年我们收到的书更多,或许能帮助到更多的同学。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们送出去的套装课本并没有特别多,和上万本这种吓人的体量相比显得有一些渺小。对于这样的疑惑,说实话,我拿到数据的时候也是这么觉得的啊!但实际上,一套教材里面有好多本,总量也是相当大,对于不能送出去的书如何处理前面几位答主已经说的很明确了。不过转念一想,我们帮助两百多个同学,就能帮助到两百多个家庭,就有可能缓解六百多个人的担忧。

我们不是什么大型慈善组织,我们只是一些普通学生,我们背后没有庞大的资金提供支持,也没有专业的团队作为指导,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非是每一个参与」学火」的勤工干事一腔不灭热血,一副干裂的嘴皮,一些通过牺牲个人休息挤出来的时间。

突然想到一句话——数字也许会沉寂于冰冷,姓名也许会埋没于江湖。

两百多位同学中的每一位收到爱心书籍时露出的笑容对我们来说都万分珍贵,我们深知对于每一个个体能够获得爱心书籍的意义。也许去年是两百多个,今年还能增加一些,但是对于我来说,只会记得每次收书时把一摞摞书点过来,心里满是为能多帮助一些同学的欢乐。

同学们每多捐一本书,也许就会坚定一位同学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

我们每多凑齐一套教材,也许就会重燃一个家庭对改变现况的希望。

曾有培训的老师告诉我们学生资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许吧,我只知道我们送出去的肯定不止牙刷被褥课本衣架,跟著物质出去的一定还有对未知未来的希望,负重前行的勇气和赌上一切改变命运的信念。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在某些情况下是错误的。我见过有同学在游戏里一掷千金也见过某偏远山区的小学生步行几公里山路去上学,每天早午饭只有两个小小的土豆;我见过有同学泡吧酗酒抽烟纹身也见过一个GPA将近4.0的女生在老师问她家庭情况时哭著说「一切正常」。可能我们每天在教室里嘻嘻哈哈走神逃课,对于某些同学来说却是赌上一切的挣扎。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告诉那些家庭相对困难的同学这个世界可能不够平等,但是这个世界是公正的,你们想要改变命运的努力,你们负重前行的拼搏,我们看在眼里,比起在路边鼓掌,我们更想与你们并肩前行。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火那几天的图片

捐这堆书的小哥哥不愿意留下姓名就说了一句「我以前也受过学校帮助」就离开了。

一位学长三次捐书不期回报

开始没多久就装了一小箱

还有大三学长四次背著书包下楼捐书

………

一天收四百多本书,几个小时没有空闲。有时候会陷入迷茫,怀疑我们现在所做是否值得,但是看著一个个好心的学长学姐过来帮忙,心中不仅是感动,更是觉得他们在用行动回答社会一贯以来对我们这一辈人的质疑。

谁说我们这一辈人只有自私冷漠?

谁说我们不知感恩,没有担当?

谢谢你们,不仅仅是为了学弟学妹。


作为曾经这个活动的受益者,到如今的这个活动的实施者,我更能明白这种活动对一个家庭贫困的新生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上的,更多是对大多数贫困新生心中存在的些许自卑感的一种抚慰。

这先放一些我入学时从「学长的火炬」中收到的关爱。

每一本书上都有一个条形码 任何一本书都能在勤工找到捐赠者。虽然这些书不是很多,但是对我自身来说,这可能是我从河南的一个小农村来到北京之后一个比较温暖的,能让我感受到关爱的一个事情了。

在此之后,我也加入了勤工助学中心,从双选会到「岗位能手」的评比,再到这个「学长的火炬」,我们都在为学校资助育人工作贡献著自己微薄的力量。

我们开展这个活动伊始,来捐赠的人不是很多,在当天3个小时里,我们的3个摊位总共收到了几百书,到之后几天里,我们的两次路宣加上 我们每天晚上的如约而至,我们的收书量越来越多,在最后一天晚上,仅仅我所在的一个摊位上就收到了1k+的书,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还下著小雨,我们在摊位上一本书一本书的登记信息,扫码。然后送到图书馆储藏室。

在活动结束之后,还有很多热心的同学询问能不能再捐书了,我们虽然没有摆摊位了,但是我们亲自去了每一位同学的宿舍上门收书,在最终我们总共获得善书2W+本,真的非常感谢我化同学对我们勤工工作的支持,也感激你们对新生同学的关爱。

在收书结束后,我们就开始对这些书分类整理,按不同学院划分,分为一个人份的,下图是我们今年所收到的书。

而这些书我们会在绿色通道当天发放给每一位获得绿色通道「爱心教材」项的同学。

有的同学捐赠的非教材类书籍,我们会放在宿舍楼下的书架上,同学们可免费借阅。

十分感谢题主对这个工作的问题,我觉得这代表著我们北化人对我们勤工工作的一种认可吧。作为一名勤工人,我不悔我所做的任何一项工作,也希望我们广大同学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支持。

相识风雨中,那些家境贫困的莘莘学子们,不要担心,不要自卑,我们勤工助学中心会给你一个温暖的怀抱,陪伴你走过北化的四年抑或是七年。


先说个题外话,看到有人在知乎关于北化「学长的火炬」,首先是感动,毕竟本科在勤工干了三年,也是个干部(严肃脸),再者有点小失望,毕竟我们活动主办方,没有把这么关键的信息传达给同学,让人摸不著头脑来捐书,这是我们主办方后续要改进的地方。

回到正题,我可以确切回答2014年、2015年收到捐书是怎么个情况,在后续的年份没再参与,那两年的书是划分为两类:必修课和非必修课(包括课外书:小说杂志等)。这些书主要给大一新生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修课书任选5本,非必修课5本。

当时采用贴条形码的方式,每一本书发给哪个学生都进行了登记,最后勤工日常值班的工作人员就有一项任务:根据统计信息,向捐书人回复书籍去向邮件,同时表达谢意。

手机码字,好累啊。最后还是希望勤工能把这个活动越办越好。


大三同捐书者,期待自己捐的书可以送到大一萌新手中~

另:自己大一进校时同样走了绿色通道,收到了学长学姐捐的书,真的超感动的,感谢资助办,感谢勤工助学中心,希望这份情谊可以传承下去。


对于学长的火炬的所收集到的书籍处理,勤工助学中心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首先就是把所有收集到的书籍整理分类,这个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新版本的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我们会把它们按院系分类,精心包装,在开学初绿色通道里传递给学弟学妹;第二类是以前版本的教科书和教辅资料,这种书籍新生无法使用,我们会对此类书籍进行整理回收,回收的钱会购买最新版本的教科书,然后放入绿色通道,捐赠给学弟学妹;第三个就是有意义的课外书籍,此类书籍会放入勤工助学中心开放的闲来书屋中,给予同学们阅读,扩充知识。


自问自答有意思?

先不说这问题像个正常人问的吗?

问者的关注人群怎么跟回答问题的人如此高度重合?难不成是听到了这些回答大受感动然后非要关注一波?提前认识就提前认识好的吧。学长的火炬是好事没问题,真正有需要的人能拿到我也相信。这样一个宣传方式是不是有点做作了?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