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動靜脈內瘻狹窄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也是造成內瘻閉塞,最終失去功能最主要的原因。臨牀上對自體動靜脈內瘻狹窄的治療和預防一直缺乏理想的方法。近年來隨着腔內介入方法在臨牀應用,已取代傳統的手術方法成爲治療內瘻狹窄的首選方法。

1.自體動靜脈內瘻狹窄的臨牀表現

包括內瘻震顫減弱或消失、血管雜音減弱、和(或)內瘻處可觸及明顯搏動,舉臂實驗陽性;透析時血流量不足、動脈負壓增大,或靜脈壓增高明顯,透析機頻繁報警,無法順利有效透析。

2.好發部位

常見於:①動靜脈吻合口靜脈端;②肘關節曲側及周圍靜脈或分支;③人工血管吻合部靜脈端及其鄰近靜脈;④上臂橈側皮靜脈與鎖骨下靜脈結合部;⑤反覆穿刺部位,常伴有浮腫及靜脈壓升高。

3.發病機制

自體動靜脈內瘻相關血管狹窄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瞭,也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及難點。目前認爲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⑴ 血管向外重構:

動靜脈內瘻術後,低壓的靜脈與高壓的動脈系統吻合,出現一系列血管事件。首先,無論動脈流入道還是靜脈流出道血流量及血流速度都明顯增加。其次,迅速增加的血流量導致血管被動擴張,同時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明顯增多,促進血管平滑肌舒張,導致血管擴張。靜脈管壁的增厚比動脈更爲顯著,且以血管中膜增厚爲主,以期達到動脈化。

⑵ 血管內膜增生(IH):

IH組織學特點是具有收縮功能的平滑肌細胞、肌成纖維細胞、成纖維細胞以及巨噬細胞大量積聚,進而導致血管管腔縮小、狹窄和血栓形成,其發生和進展與血管內的病理通路有關,後者包括炎症、尿毒症環境、缺氧、剪切應力等觸發一系列細胞因子級聯反應和血管重構變化,導致細胞增殖和遷移以及促進凝血與血栓形成,最終發生血管狹窄。

⑶ 慢性腎臟病相關血管病變:

傳統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高齡,且慢性。腎臟病本身即爲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種族、女性、心血管疾病也是動靜脈內瘻狹窄、失功的高危因素,甚至也與遺傳易感性有關。

4.診斷

⑴ 診斷和評估的基礎包括視診、觸診和聽診

①視診:使用止血帶可以清楚地看到狹窄,也可以檢查皮膚顏色和水腫情況;②觸診:狹窄的地方觸診較硬。相鄰的靜脈隨着止血帶的使用而擴張,使得更容易確定狹窄的部位和程度。狹窄的近心端,可以相對容易地感覺到震顫,但在狹窄部位的遠端,感覺不到震顫而呈博動感;③聽診:聽診時,狹窄部位爲高頻音,離狹窄部位越遠時,呈間歇性雜音,離近時則爲連續性雜音。

⑵ 影像學診斷

① 超聲:血管超聲檢查簡便、無創、有可重複性,可作爲透析通路監測的首選;② 血管造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診斷金標準,是診斷內瘻狹窄程度和部位的最好的方法,並且可以獲得血管通路的整體效果。

5.干預指徵

① 干預指徵:狹窄超過周圍正常血管管徑50%伴以下情況如:內瘻自然血流量<500 ml/min;不能滿足透析處方所需血流量、血液流出道流量<180 ml/min;DSA顯示吻合口部位、吻合口附近或流經靜脈中的狹窄小於2.5 mm;聽診有明顯的狹窄聲音;透析靜脈壓升高、穿刺困難;透析充分性下降等。

② 干預方法包括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及外科手術。

6.介入治療

1994年Castellan等採用經皮腔內血管成型術治療23例自體動靜脈內瘻狹窄,成功率達96%,6個月的首次開通率和再次開通率分別爲79%和90%,後逐漸被大家廣爲接受,在臨牀上廣泛使用,並且已經逐漸取代外科手術,成爲動靜脈內瘻狹窄的首選處理方法。

球囊擴張多在放射監視下(x線透視或者DSA等)進行,擴張球囊在x線下可見兩個標記點,可以清楚顯示球囊所在位置。在造影劑的配合下可以清楚地顯示內瘻血管狹窄的部位及程度,實時、精確地把球囊送到狹窄部位進行擴張,並且在擴張過程中和擴張後實時瞭解、評估狹窄擴張的程度,評價療效。

球囊擴張也可以在彩超引導下進行,與放射監視下進行相比,B超引導對操作者及患者都無輻射,療費用相對經濟,且無需造影劑,避免了造影劑對患者的不良影響。同時,可以實時引導及監測經皮穿刺、植入導絲、送人球囊、球囊擴張、內瘻血管術前術後的內徑及流量等全部過程,且對手術場地、設備要求相對較低,對基層醫院不失爲一個良好的選擇。但彩超引導下介入治療只適合於淺表血管,而對於涉及深部血管、中心靜脈的內瘻狹窄,放射性治療是更爲合適的選擇。

用於治療動靜脈內瘻狹窄的球囊常用內徑有3 mm至12 mm各種規格,治療時一般選用狹窄周圍正常血管內瘻1.1倍的球囊。由於多種介入器材需要通過的最小血管鞘爲4F,目前該種直徑的血管鞘已經成爲動靜脈內瘻介入治療最爲常用的型號。

目前近端靜脈狹窄球囊PTA干預治療是第一選擇;接近動靜脈吻合處的狹窄如果導絲可以通過,亦優選PTA;動靜脈吻合部位的狹窄可使用精確尺寸的球囊PTA;此外,動脈狹窄也可以考慮使用適當大小的球囊PTA。

採用經皮腔內血管成型技術,對患者幾無創傷,尤其是處理後仍能保持患者的血管解剖完整性,因此可反覆進行,這爲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血管資源提供了保證。另外,可用原內瘻血管即刻進行血液透析,避免了外科處理後有時需中心靜脈插管作爲過渡進行血液透析。

儘管球囊擴張的技術成功及臨牀成功的比例均在90%以上,近期效果理想,但是PTA治療後再狹窄率仍然是高居不下,是個棘手的問題。再發後也可以多次使用球囊擴張取得良好效果,但大部分學者認爲,頻繁複發的狹窄(如球囊擴張後3個月內復發2次或以上)可以考慮行血管內支架植入術或外科手術重建。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