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年報曝光六成公募淨利下滑 業內擔憂年終獎不及預期】伴隨着A股上市公司2018年年報的密集披露,不少公募基金公司去年財務狀況也浮出水面。目前來看,如預期之中,受市場持續低迷所累,公募基金公司2018年利潤呈現整體下滑態勢。不過若從個體分析,則依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部分公司實現了逆勢增長,而大公司盈利照樣可觀。(21世紀經濟報道)

  伴隨着A股上市公司2018年年報的密集披露,不少公募基金公司去年財務狀況也浮出水面。

  目前來看,如預期之中,受市場持續低迷所累,公募基金公司2018年利潤呈現整體下滑態勢。不過若從個體分析,則依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愁,部分公司實現了逆勢增長,而大公司盈利照樣可觀。

  盈利整體下滑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曝光了2018年營收情況的基金公司達到36家。

  中國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國境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數量共有120家(不包括取得公募資格的其他資產管理機構),對比這一數字,可以藉此約三分之一佔比,推及公募基金行業去年整體盈利格局。

  2018年A股市場經歷了較大幅度調整,讓公募基金行業經營也遭遇波折。對比數據表明,在36家已披露去年淨利潤的基金公司中, 有22家同比下滑,佔比超過60%,不少老牌大型基金公司也未能倖免,而實現大幅增長的公司則寥寥無幾。

  具體來看,如同往年,背靠銀行“大樹”的基金公司還是根基最穩。現已基本可以確定,“宇宙第一大行”旗下的工銀瑞信坐穩了“最賺錢公司”。工商銀行日前披露的2018年年報顯示,工銀瑞信基金2018年全年淨利潤14.96億元。略有遺憾的是,並未實現繼續增長,相較2017年同比下滑18.65%。

  其他國有銀行旗下,農業銀行年報顯示,農銀匯理基金2018年淨利潤4.39億元;中國銀行年報顯示,中銀基金2018年淨利潤9.73億元;建設銀行年報顯示,建信基金2018年淨利潤11.46億元;交通銀行年報顯示,交銀施羅德基金2018年淨利潤4.78億元。相較2017年,兩上兩下,建信基金和農銀匯理同比實現增長,特別是後者淨利潤增幅達到96.86%。

  股份制銀行旗下,招商基金去年淨利潤8.94億元,浦銀安盛基金3.01億元,永贏基金1.2億元。相比2017年,均實現增長,增幅分別爲11.31%、19.92%和55.67%。

  券商系基金公司的盈利能力比銀行系其實並不示弱,只是頭部效應更爲明顯,強者集中於那些老牌公司。易方達淨賺居首,去年淨利潤13.65億元,華夏基金淨利潤11.4億元,匯添富淨利潤10.29億元,這三家躋身“十億陣營”,但同比卻都有下滑。博時基金、招商基金、南方基金、興全基金、富國基金去年淨利潤在7億元至9億元之間,雖然也是漲跌互現,但變動幅度不大。下滑幅度有些意外的是廣發基金,淨利潤同比腰斬。

  下滑幅度大的基金公司還有浙商、創金合信、中信建投和申萬菱信,淨利潤同比下滑也都超過了50%。浙商基金是首家公佈淨利潤虧損的基金公司,同比下滑幅度超過300%,而另兩家現曝出虧損的基金公司是方正富邦和國金基金

  業內年終獎下降

  其實若對比2018年投資市場的大背景,公募基金行業運營情況應該還是令人滿意的,近四成公司淨利潤逆勢實現同比增長。

  有基金分析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截至去年年底,公募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爲13.03萬億元,比2017年底的11.6萬億元仍有所增長,只是增長的部分集中於固收類的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特別是債券基金,在貨幣基金規模受到“指導”的情況下充當了拼規模利器,一年時間,總規模增長了逾50%。表現在具體公司上,如金鷹基金等,盈利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債券基金規模的擴充。而那些側重於權益類產品的基金公司多在去年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傷情。

  “不僅公司受傷,我們的年終獎也很受傷”,日前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場部人士有些感慨地傾訴,“尤其是隨着2018年上市銀行年報披露,在見到銀行員工薪酬整體提升之後。”

  目前,2018年金融行業薪酬狀況已經顯現端倪,銀行、信託相對穩定,而券商、基金則受去年市場低迷環境影響較大。

  每年春節前後和四五月份是基金公司發放年終獎的集中時間。據記者瞭解,行業人士普遍預計今年拿到的年終獎會出現下滑。目前知曉的幾家已發公司,最好情況是略有增長但遠低於預期,有的公司降幅達到30%以上。

  在一些基金人士看來,這也在情理之中,雖然公司依然盈利,但從管理業績和規模兩項重要的考覈指標上並不能讓股東和投資者滿意。

  若從投資者角度而言,上月末,2018年基金年報剛剛發佈完畢,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去年爲基民帶來的淨收益爲-1229億元,而上一年該數據爲盈利5608億元。給投資者賺錢的公募基金公司有48家,佔比40%。

  天弘、建信、中銀、工銀瑞信、興業基金、招商、國壽安保、平安、博時、永贏旗下基金淨收益位居前十,不難發現,債券利息收入是它們獲利的主要方式。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DF40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