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AFP)是一种常用的肝癌(HCC)肿瘤标志物。如果在检查中发现甲胎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应考虑肝癌的可能性。但以下情况,AFP数值虽有升高却不能诊断为肝癌。

(1)患有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良性肝病,由于肝细胞坏死再生,幼小的肝细胞具有产生AFP的能力,此类患者血清中AFP含量也会升高。(2)其他恶性肿瘤,如胚胎细胞瘤、卵巢畸胎瘤、胃癌、胆道癌、胰腺癌等AFP也可有不同程度升高。

(3)女性妊娠3个月后,血清中AFP含量开始增高,7~8个月达到高峰,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

因此,不能简单认为AFP升高就是患了肝癌还要联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必要时需进行动态检测分析。另外,结合其它的血清肝癌标志物,以区分AFP升高是生理性改变、良性疾病,还是其他肿瘤引起的。目前,除AFP外,临床常用的诊断肝癌的血清学指标还有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和异常凝血酶原(DCP)。AFP-L3%是诊断肝癌高特异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影响AFP-L3升高的因素极少,能很好的弥补AFP特异性的不足,帮助区分AFP升高是肝癌还是生理性改变、良性疾病,或其他肿瘤引起的。异常凝血酶原(DCP)是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II诱导的蛋白质(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又称PIVKA-II,可出现于维生素K缺乏或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血清中。肝癌患者血清中DCP的阳性率为65%,高于AFP 60%的阳性率,DCP与AFP并无相关性,二者对诊断肝癌具有互补性,联合AFP、AFP-L3%和DCP用于辅助诊断肝癌,灵敏度可提高至87% 以上。

目前,中国和国外的指南已把AFP、AFP-L3%和DCP列为肝癌检测极其重要的指标:(1)《亚太肝病学会》、《日本肝病学会》均已将AFP、AFP-L3%和DCP写入指南中,推荐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肝癌的辅助诊断、监测治疗效果、作为预后和复发的预测工具。(2)中国最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15年版中,推荐使用AFP、AFP-L3%和DCP作为诊断HCC的重要指标,可与AFP互为补充提高HCC的早期诊断率。

(3)国家卫计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中也推荐AFP、AFP-L3%和DCP作为肝癌诊断的血清标志物。

(4)Parameter、APASL和JSH等权威指南及共识都推荐AFP、AFP-L3%和DCP作为HCC筛查及诊断特异性血清标志物。AFP联合AFP-L3%和DCP,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水平。三者联合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随访,以达到早期发现肝癌、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从而减轻我国该方面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weixin.qq.com/r/z0wyKlz (二维码自动识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