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財經APP記者 何蘊虹

  根據發審委安排,4月4日,鴻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爲“鴻合科技”)即將上會,IPO結果即將出爐。儘管行業正迎來高速發展,但回顧鴻合科技向證監會提交申請到上會期間,該公司創新能力飽受質疑、深陷專利訴訟旋渦。此外,其還面臨着董祕可能存在股份代持、關聯關係披露不清等問題,“麻煩一籮筐”。

  在IPO審覈從嚴的今日,鴻合科技是否能成功過會?

  教育信息化發展迅猛

  根據鴻合科技招股書顯示,該公司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95%以上均爲智能交互顯示產品。

  去年以來,作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載體及樞紐,“改變命運的那塊屏”刷爆社交媒體,並反響不斷。這背後反映的是我國教育信息化正跑入2.0時代。

  今年,多個政府相關部門更持續推動教育信息化的工作。2月23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印發,明確教育信息化作爲十大任務之一。4日後,教育部辦公廳印發《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意在全面落實國家對於教育領域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的戰略部署點。

  安信證券認爲,結合短期、中長期規劃看,在教育板塊的細分賽道——教育信息化板塊最受重視。光大證券數據顯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經費投入佔比從2009年4%增長至2017年8%。預計2020年B端財政預算投入約3900億元,C端市場空間2200億元。

  此外,隨着國內經濟發展及放鬆生育政策,疊加K12教育逐漸向“小班制”發展,華泰證券預測,2019至2027年間K12、高等教育將新增165.42、13.87萬間教室,將直接擴容智能交互平板市場。

  另一方面,當前教育硬件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華泰證券指出,教育信息化2.0強調“內容爲王”,差異化的應用軟件以及數據分析、共享平臺纔是硬件產品背後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硬件產品佔營收絕對主導地位的鴻合科技,面對時代新要求,準備好了嗎?

  研發能力受質疑

  智能交互顯示行業屬於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對廠商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成果要求較高。但鴻合科技的研發能力卻似乎並不亮眼。

  鴻合科技招股書顯示,該公司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從2015年的4.4%下降至2017年的3.68%,持續下跌。該公司甚至還稱,“由於子公司利潤分配,導致鴻合科技研發費用比例不再滿足高新企業資質認定標準,將於2018年9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證書到期後不再申請。”

  另外,儘管鴻合科技研發人員絕對值有所增加,但佔總人數的比例仍較低,到2017年該比例僅25%。

  成果方面,業內普遍認爲,專利數量尤其是PCT國際專利申請狀況可反映出企業的技術研發實力。公開數據顯示,鴻合科技在專利數量及種類上存在短板,由此也受到市場質疑。

  2018年12月12日的《中國知識產權報》上刊登了《國內智能交互平板四大廠商的專利比拼》一文,後者對廣州視源、四川長虹、深圳創維和鴻合科技的專利成果進行了梳理,鴻合科技專利數量最少,且也未有PCT國際專利。

  (國內智能交互平板四大廠商的專利比拼:專利數量情況。數據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對此,鴻合科技迴應時代財經稱,“公司在智能交互顯示領域的專利技術數量領先於絕大部分同業公司。個別同業公司專利數量較多的情況系因其經營多個主業,專利技術數量的比較不能簡單用不同主業的專利數量疊加作爲公司之間的比較依據。”

  然而,在上述文章中,鴻合科技在智能交互平板四大核心技術領域中,專利數量也最少。

  (國內智能交互平板四大廠商的專利比拼:四大核心技術領域專利情況。數據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鴻合科技還稱,其與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等共同主導的“筆式人機交互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是行業唯一獲得國家級科研獎項的公司。

  據業內人士稱,該獲獎應用中有兩項關鍵技術——“書寫交互技術”和“手勢識別交互技術”,招股書此前顯示正在進行專利申請,目前時代財經尚未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上查到。

  繞不開的專利之爭

  據時代財經瞭解,鴻合科技目前還處於專利之爭的旋渦中,或爲其此次上會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媒體報道顯示,去年底,鴻合科技遭遇來自視源股份子公司——視睿電子的起訴,以涉嫌侵犯其4件專利的專利權爲由,起訴深圳鴻合及母公司鴻合科技。後者要求鴻合科技及深圳鴻合停止侵權行爲、銷燬侵權專用模具並賠償1.43億元。

  鴻合科技招股書顯示,該起訴金額已超過其2015年及2016年歸母淨利潤的總和1.16億元。

  在前述案件未取得結果前,戰火已經從國內蔓延到美國。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日,視睿電子在美國德州東區法院起訴鴻合科技全資子公司鴻合創新及新線互動公司永久停止製造、進口、銷售、許諾銷售涉嫌侵犯視睿電子專利的智能交互平板,並就過去的侵權行爲進行賠償,還要承擔相關律師費。本次在美訴訟未有明確的賠償金額。

  據視源方預計,根據被告之一新線互動公司總裁的公開透露,該公司在美國2018年的銷售數據5000萬美元,因據新線互動的產品是在深圳鴻合購買,計算下來鴻合科技在美國的侵權產品銷售額將近1億美元(近8億人民幣);另外,此次美國訴訟由美國的頂尖律所進行代理,僅訴訟費就將預計耗費300-400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鴻合科技招股書顯示,其國際市場持續擴張,境外營收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從2015年的6.34%上升到2017年的23.6%,2018年上半年甚至達40.66%。其中北美市場是主要營收來源之一。

  “發審委重點關注擬上市公司持續盈利能力,而專利技術是很多高科技公司的核心,一旦遭遇訴訟將對上市造成重大威脅。”國內某大型券商保代稱。

  證監會發布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也規定,發行人不得有下列影響持續盈利能力的情形:“發行人在用的商標、專利、專有技術以及特許經營權等重要資產或技術的取得或者使用存在重大不利變化的風險”。

  證監會發審委在對鴻合科技初審反饋意見中就曾要求其說明專利、核心技術的形成過程,是否與其他機構存在糾紛及潛在糾紛,並結合國內外主要競爭對手的研發情況、技術水平、產品質量等情況等。

  背後重重隱憂?

  根據媒體報道,自2018年6月IPO招股書預披露後,鴻合科技就因多個事項受到市場各方的質疑,如董祕持股變化疑未完整披露及關聯交易披露不清等。

  上述問題一直爲證監會所重點關注。3月25日,證監會發布的《首發業務若干問題解答》,也提出了50條發審標準,多次強調信息披露,明確鴻合科技等IPO公司需要避開的“雷區”。

  一位證券行業資深律師分析,“企業應首先確保IPO招股書中所披露的信息是真實的。隨着近幾年監管的不斷加強,有不少信息披露存在問題的企業都被攔在資本市場的門外。就算企業成功闖關了,一旦被發現存在違規違法行爲,後果都會很嚴重,但最受傷的還是廣大普通投資者。這明顯同現在監管層的監管方向背道而馳。”

  此外,鴻合科技面臨的大幅調整募投項目、PE入股後業績暴增等疑雲,也指向其持續盈利能力等核心競爭力。

  綜上來看,鴻合科技“麻煩多多”。該公司此次能否成功上市,需要靜待監管審覈及市場檢驗。

相关文章